您现在的位置:论坛首页 > 百姓话题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
临涣,临涣(新版寿县论坛第一帖)
一根浮木
  • 1 主题
  • 0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楼主
  刚从淮北归来,搁不下访问淮北的心情。炙晒的淮北平原在我脑袋里挥之不去。于是就诉诸文字,但搦管在手却无从下笔。淮北的去留如同音轨,推上去,拉下来。可这一来一回,好似读了一卷博大的书籍。   那就让记忆再回到临涣小镇,它静静地停泊在淮北平原,那是嵇康弹奏《广陵散》之地吗?(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字叔夜,曾任中散大夫,史称“嵇中散”, 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七月骄阳下,土筑城墙依旧绿色逶迤,浍水泛波,水流清浅。继斌带我来到临涣的文昌宫,这里朱颜已改,门环锈蚀,这是所唐代建筑,地上散落的残碑断碣,依稀浩荡着旧时的光彩。一块残碑上书写着“临涣县”字样,从地名的隶属性来看,临涣的大度和雍容看来要追溯得更远才好。   于是在继斌兄的带领下,认得了同龄的兄弟们,其中一位是临涣幼儿园的赵立风老师,他参与过《临涣区志》的编写,对临涣的人情旧事可以说是了如指掌。从他的言谈举止中完全能感受到这位淮北汉子爽朗好客,热爱故土的挚情。   我说临涣一词听起来就很诗意,有什么来历吗?赵老师说,浍河又称“涣水”,临者,濒临也。所谓临涣,皆由地理位置得名。   浍水与流经此处的包河在此相会,形成回龙漩,因此临涣的水质很好,茶因此得名。走在临涣的小街小巷,无不被茶客的惬意舒缓的神情所感染,茶室土墙门板,一样亲近得一无所遗,没有丝毫的江南茶楼的繁复琐屑,有独饮有群喝,有老人有孩童,在板凳上担起脚丫,旁若无人,任你牛饮或细品,时光似乎从我们的记忆中消失,这就是我最初的茶镇临涣的印象。   就这样我们一行五人,加上继斌的同学,围在临涣一家装潢较讲究的茶室桌旁,七嘴八舌谈起临涣的茶及与茶有关的话题,一把黄褐色釉瓷茶壶,一人一口茶盅,红色木茶托,撑起满盈盈的茶。时节虽是立秋,但夏炎不减,我们围拢在两进庭院式的房舍的里间,时室内微潮,有些发暗,空调器里的水汽雾一样地外泄。   茶盅不大,口径寸余。七八号人在炎热的包裹中真像是泥人入海,瞬间沉入茶饮的欢畅中,只听到续水的沙沙声响,小孩子磕着瓜子,吃着葡萄。沉李浮瓜,草草杯盘,语笑喧哗。   雕花的木窗下有两口过去样式的陶制茶壶,它们在喧嚷中沉寂了下来,对着一拨拨的茶客和户外那颗长势很好的同样安静的青色杮子,虽腹中空空,却也翻江倒海。 据说一位临涣的乡党在外为官,托人从家乡的浍河里取一壶涣水,这人心粗,及至淮河干流才想起此事,情急之余,从淮河中取一壶,哪知这位当官的乡人一喝并摇头,这哪是浍河水呢。于是便拨专款在临涣建镇,并在浍河边建了一座亭阁,取名“南阁”,只可惜这座制高点毁于“文革”。   临涣的茶叫“棒棒茶”,产自祁门和六安,为发酵制品,有类祁门红茶。据笔者所见,棒棒茶应该是茶的叶柄部,有柄而无叶,因此称为“棒棒”,按照正常的饮茶常识,这些东西若叫茶,应该也是劣茶之列了吧,但在临涣,棒棒茶却成了集体的力量,无论贫富都喝得一碗棒棒茶。临涣人说,这棒棒茶只能在临涣喝,棒棒茶兑上浍河水,这才有味。我不知道这句话有没有道理,但细想一下,这句话里有了一些不易察觉的人生智慧,世上如果再有第二个临涣,哪里还有临涣的茶?   品茶之后,我们就在古镇临涣的小巷里走走,理发店、酱园,木器店还在,民国时的门楼子还在,“文革”的标语如同新发于硎,那座大户人家的高阁,如今夹在马赛克与混凝土之间,门牌也标识出“青年路41号”,果真老发新颜了吗?只有涣水知道,也许只有风才知道。这时候我想起来两句诗来,这是位外国诗人的诗,是写酒徒的,我借用一下,表达一下临涣之行:   他们是一群豪迈的茶客   饮尽了满   饮尽了空
一根浮木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沙发
跟帖时间:2007-08-14 10:41 多么亲切的淮北旧事,这些影像堪称临涣记忆了。反观我们寿州,我们的艺术家们,应该把这些东西好好整理出来。同时我为默默无闻为寿州文化事业勤奋工作的人表示敬意。为新版寿县论坛进一言——文化名城,不能没有文化。
随心所欲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板凳
跟帖时间:2007-08-14 11:05 向王老师表示敬意。
大嘴恶狼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地板
跟帖时间:2007-08-14 12:24 请述我直言,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淮北的煤化盐化工程的上马,加上临涣新城的出炉,这座小镇的没落估计不远了.也不能说是没落,只是现代文明掩盖了古老的东西.
游客:0105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4 楼
跟帖时间:2007-08-14 13:05 县委宣传部可适时组织一些文学爱好者及摄影爱好者,集体游览我们寿县城里城外,让大家更深入的了解我们的古城,了解我们的寿县.让大家互相交流探讨,共同探寻这古城深蕴的历史文化.然后拍出一些精美的图片,写出一些有深度的文章,广泛宣传介绍我们寿县. 建议掀起一阵"寿州寻古"风!
一根浮木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5 楼
跟帖时间:2007-08-14 16:06 淮北相山显通寺,四进院落,香火鼎盛。
一根浮木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6 楼
跟帖时间:2007-08-14 16:16 淮北市濉溪县石板老街,建于民国。电视剧《大哥》、《大姐》外景地。
村夫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7 楼
跟帖时间:2007-08-15 09:47 欣赏美文,观图沉思,文化的淮北,寿县的文化.......
一根浮木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8 楼
跟帖时间:2007-08-15 10:08 谢谢村夫的指点。本图是发源河南的浍河,又称涣水。
一根浮木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9 楼
跟帖时间:2007-08-15 16:56   我建议,我们家长可以带小孩去临涣一游,从寿县坐车到淮北市濉溪县百善镇下,票价25元。从百善到临涣就很近了。可以在临涣住一夜,在暮色四合的时节喝茶看景享受宁静,那真是人生一大趣味。唉,我们旅游,大把大把花公家和私人钱,有时确实玩不到什么,可是临涣真是值得一去。
一根浮木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0 楼
跟帖时间:2007-08-15 17:10   临涣的茶文化真是非常奇特的,周围的百善,徐楼等镇并没有喝茶的习惯,唯临涣独对茶饮有所钟。听高峰说寿县也有类似的场所。但不可能像临涣那样整体呈现的,在临涣饮茶,是一种自觉行为,农闲的时候,甚至从三十里外的地方赶来喝茶,早上卖豆芽的卖豆腐的,四点多钟就进了镇子,卖完东西就是可以喝茶了,小壶五毛,大壶一块钱,可以喝到晌午。我自己就比较喜欢这样的地方,同行的小女埋怨我,到哪儿玩尽钻破烂的地方。唉,真是让人啼笑皆非,学识、阅历、修养不同,审美也不同矣。
一根浮木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1 楼
跟帖时间:2007-08-16 09:31 临涣古城墙,土筑,本有护城河,现已淤积。没有旧时痕迹。
一根浮木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2 楼
跟帖时间:2007-08-16 09:37 宿州韩飞拍摄,这是近期照片,黑白效果有如旧时光景。
一根浮木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3 楼
跟帖时间:2007-08-16 10:02 如果高峰去了临涣,这诗可能要这么写: 卖豆腐的徐秃子 鸡头叫的时候就急赶镇上 脚踩得平原来回晃荡 周围有树 树里有神仙 一千多年前弹奏过广陵散 水沽炉的茶温长着彩翼
一根浮木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4 楼
跟帖时间:2007-08-17 09:02 这就是濉溪临涣的文昌宫。貌不惊人,内蕴却不简单。
一根浮木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5 楼
跟帖时间:2007-08-17 09:07 能想见这栋二层住宅旧时的光景吗?这就是“临涣青年路41号”。
一根浮木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6 楼
跟帖时间:2007-08-17 09:12 拍的不清晰,这就是旧茶馆。这家比较有名,墙上挂着中国摄影家协会的牌牌。
一根浮木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7 楼
跟帖时间:2007-08-17 09:15 就教于方家,这块雕像是否与生殖有关?
一根浮木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8 楼
跟帖时间:2007-08-17 09:22 右边的牌子上书: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修复纪念(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就是临涣的文昌宫),邓小平就住在这里,他睡的屋子小而潮湿,由于几十年过去了,被褥散发着霉味。
一根浮木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9 楼
跟帖时间:2007-08-17 15:56 淮北归来,我的感触非常深。我觉得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部大书。
一根浮木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20 楼
跟帖时间:2007-08-17 16:40 第十三幅大概是女娲与蛇妖的故事。我只是猜测啦。在淮北民间艺术活动中,有一种叫“挑花篮”的舞蹈。挑花篮的人员多装扮成古代仕女模样,浓妆艳抹,穿着古代服饰织锦, 挑着花篮不停地穿插、移位,变换着队形,舞步颇为轻盈。 挑花篮又称花篮舞、担经挑,源于何时不详,据说是原始社会以巫舞祭神保留下来的一种遗俗。《诗经·陈风》里 “坎其击鼓,宛丘之下” 说的就是这种舞蹈。 传说“伏羲为大龙,女娲为小龙”,花篮舞主要人祖女娲。旧时“挑花篮”者舞到兴处,走到中间背靠背而过,两身相碰,象征伏羲女蜗相交之状。其唱词也多与伏羲女娲有关。这个舞蹈的一些动作,与汉代画像石中人首龙身的伏羲女娲下部交尾的图像基本吻合,是原始的生殖崇拜的一种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挑花篮也不断改进,有的表现现代生活,更加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