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352 | 回复: 2
|
寿州旧事(一)(仅供大伙参考, 不到处请指正)
|
一根浮木
![]()
未注册会员
![]() |
发表于 2007-09-19 10:20:28 |只看该作者
楼主
没事的时候,我就翻翻寿州前辈们写的史志或者回忆性的文字。倘若没有这些文字记述,那段历史就算是消亡了。所以这些资料很重要,近来我对寿州的工商业产生了兴趣,我想文化是以经济始的。寿州作为蕞尔小城,过去的工商业一直没有发展过,至少在清末民初时的状况是如此,这从文史资料中可见一斑。其原因,寿州比较闭塞,地方史志多有记载,从工商业发展看,寿州的工商业远不及相隔三十公里的正阳镇,正阳得水路漕运之优势,“七十二水通正阳”,商贾舟楫,不绝如缕。
不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虽然寿州城交通封闭,但城中生计并不简单,其中商业也有可圈可点之处,只是比起晋商徽商,寿州城的工商业应该算是不成气候的那一种,像票号典当,这在寿州城的史记和民间叙述中,很少风闻。
寿州城里在工商业发展中曾经出现了类似“山西帮”、“河南帮”、“涡阳帮”等外来团体,但其结局并不妙,在寿县经商除了受地域形势、经济的发展态势的影响外,这里的人情世故,这里的封闭性,也曾经或多或少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我觉得寿州的工商业在明清及后期发展是迟缓的,寿州城也绝不是通都大邑。
曾是商会会长的尹良轩在《解放前的寿县城关工商业》一文中,这样写道:寿县城关解放前的工商业,都是私营企业,大、中、小约200多户。那时城关交通不便,商业情况远不如正阳关,市场较为冷落。
“天顺”,是寿州城最早的老字号,由浙江绍兴人司姓独资经营,由手工作坊发展为酱园,由于司是外地人,常遭到本地一些无赖和土棍的欺凌。
以上这些文字是能够反映过去寿州工商业发展的某些侧面,寿州缺乏包容性的一面也从文字中看的出来。历来做商业需要脑袋灵光,不动脑子,牖于一介门户肯定做不出大买卖。陶朱公居奇货,齐桓公依盐渔之利。可是寿州历史上的商业,能走出去挣大钱在经济史上大书一笔的能有几个呢?
由此见,寿州当今的民营发展始终走不上大平台,总是在较小圈子里近亲繁殖,我不知道这与寿州的工商业史有没有牵连和映照。
汤因比定律大致是这样的:越是年代久远的地方,越是能同化别人。但这道定律表现在寿州更为明显,难道八百里秦川和三晋大地,以及无徽不成镇的徽地不如寿州久远?我觉得寿州的风度远不及别人的原因还是封闭造成的。经济是在不断迁徙和融合中发展的。有趣的是,寿州越是封闭,越是成就了寿州的老字号,研究发现,寿州的老字号,多为外地人创立。
环境越是艰苦,外地人在寿州越是谨言慎行,山西人来寿州经商,“与本地人不相往来,没有应酬,千方百计积累资金,所以生意做的很稳。”,河南人来寿州也与山西人一样,“不与本地人交往,没有一分钱浪费。”(见尹良轩的文章)
当然,寿州的排外性和不包容并不是过去岁月中的特例,读过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就会感受到乡土社会中土地和人口的种种矛盾,费先生在书里提到外地人在江村(开弦弓村)的情形。开弦弓村外来户共10户,理发匠、磨工、杂货商、纺织工、水泵操作工、银匠、蔑匠和药商。“那些被视为外来户的人,在生活上一直未被同化过,我注意到他们非本地口音及非本地穿着方式,例如,药店里的妇女不穿裙子”,“对本村人及外来户作出区别,是颇有意义的,因为这种区别已经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外来户全部从事特殊职业,没有土地,仅这一事实就足已以证明,区别是有其深远的经济后果的。”
如果站在“寿州族群”之外看寿州的外地人,他们的创业是怎样的艰难,是怎样的筚路蓝缕。钱赚得又是怎样的盆满钵满,身价巨万?如果回视寿州城墙,在这块只有几个村落大小的城池里,它与乡土有怎样的牵连?再看看今天的经济发展,过去的经验是否可以作为一面镜子?
|
游客:0924
![]()
未注册会员
![]() |
沙发
跟帖时间:2007-09-19 21:24
寿县,要好好反省.......
|
游客:0935
![]()
未注册会员
![]() |
板凳
跟帖时间:2007-09-24 09:35
此文此事很有探讨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