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047 | 回复: 8
|
心滩
|
村夫
未注册会员
|
发表于 2007-11-20 10:07:04 |只看该作者
楼主
心 滩
深秋时节,落叶缤纷,淮寿两地20几位文人墨客齐聚茅仙古洞,吟诗唱和,泼墨挥毫,金秋笔会好一番热闹气象。
表现欲于我是早已淡去了的,虽系滥竽充数,那个热闹的场面还是有点让人受不了。独自一人悄悄的溜了出来,沿着一排镌工粗糙的碑廊,一边欣赏一边挪着脚步,出得拱门,拾级而上。约莫九点钟的光景,有些雾霭,太阳虽显得有些慵懒,但还是满不在乎的把金色洒满秋山。也许是这里的景色并不迷人,也许是时候尚早游览的人们迟迟没有到来,走上山顶的时候,唯我一人,有一种“山登绝顶我为峰”的感觉。俯瞰脚下的淮河,犹如一条玉带静静的镶嵌在大地之上,极目远眺,八百里楚地在云烟的裹绕里显得神秘而飘渺,曾经是盎然勃发的绿地“心滩”,此时却浑黄如斯,让人瞬间生出一丝宿命的体验,环顾四周的山石田野,其颜色、声音、味道、状态似乎都是颓废了的,让人感觉到愁绪的笼罩。是不是众多的生命都已走到了尽头,遁入幽暗了呢?旁边道观里有丝丝香火的青烟溢出,对此,我并无多大兴趣。于教堂、寺庙,我一向敬畏,视为神圣,然却从不烧香拜佛,境由心造“我心即佛”,人生之真谛,本来就应是单纯的,一切的一切当取决于心境的高与低、空与实,何必要在形式上表现出如此虔诚的姿态呢?或许,我的不喜朝拜当应归咎于自己对宗教文化的无知和浅薄吧?“生命是宇宙大化的微尘,做自己生活的主人”,今年三月刚开通自己博客时,我就揿下了这句话作为《座右铭》,灵感缘自罗曼罗兰的名言,表达出的却是自己真正的“心滩”。
此时的金秋笔会该正是高潮迭起的时候吧?想那墨场内外,歌者舞者、书者画者与追随者、附和者、凑热闹者,无不都在为着各自某一时刻的生命呈现而陶醉其中,当一幅难以说清艺术品位高低的作品涂抹而成,掌声雷动中被人“抢”走的时候,索取者、创作者还有旁观者便统统更上了一个“心理层次”!实际上,此时已无关乎作品的品位质量如何了。……在这个无意间被我一人占居的孤寂的山头,一个人独享着这份宁静,冥冥之中有些混沌,脑子一片空白,意念无序的交织于时空天地之间——
……淮河的源头好像是出于桐柏山吧?它历尽千辛万苦百折曲绕流到了这里,八公山为什么要阻挠它呢?以致于在茅仙洞一带造就了如此水绕山转山水相依的秀色风光,造就了“侵蚀陡崖”、“硖山口”、“心滩”等壮丽的地貌景观。景点简介如是说:“侵蚀陡崖为水体北流,向右偏移,长期侵蚀,掏空崩塌而成;硖石口为河流沿破碎带侵蚀,夺山而出所致;心滩为西淝河注入淮河,在下游处造成河心雍水,形成双向环流,长期堆积所为”……“侵蚀陡崖”催生了茅仙洞,“硖石晴岚”也成为千古传颂的“寿阳八景”之一,至于这个被当地老百姓称之为“扁担城”的“心滩”,倒是更加令人惊叹不已!东淝河自东向西、西淝河自西向东在这里同注淮河,是这几条河流滋润着淮河中游这一大片古老而厚重、温情而浪漫的土地,在它们将要把这里的文明与灿烂带向远方、带向大海的时候,仍没有忘记留下这座“心滩”,我想,“心滩”所堆积所承载的决不仅仅是《道德经》、《管子》、《淮南子》……而是整个一方以历史文化名城寿州为代表的数千年的文化积淀!我想,老百姓之所以把“心滩”称之为 “扁担城”,这里面的内涵恐怕也远不止于“心滩”外在的地形地貌吧?“阻挡就是创造,阻挡创造奇迹”,不期然间,心里突然冒出这种与主旋律不太和谐的意念来。淮河流到这里,遇到了八公山的阻挡,不仅产生了茅仙洞一带的秀色风光,更造就了灿烂的历史文化!进而又不由自主的想到了人,想到了人的被阻挡,被阻挡的人往往产生不朽,这里当首推那个被贬黄州的“团练副使”了。如果没有《乌台诗案》的“阻挡”,何以有那篇千古传诵的散文赋?“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识。”这位东坡先生把自然万物和历史、人生放到一个更大乃至无穷的参照系数中去考察,实现了他对人生的审美超越。这种超越把人从现实局促的功利之心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不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成败,而是有着更开阔的胸怀和更深邃的眼光。这样一来,人就变得既努力做好现实中的每一件事,又不局限于这件事的具体意义,而是对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件事进行审美体验,这就是执着而又超越、现实而又审美的人格力量!在官场腐败、全民炒股、物欲情欲几乎占据着社会全部的今天,走近这位被贬黄州的“团练副使”,便不难理解什么叫审美超越?什么叫“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味象了……
手机响,催我去涂鸭,答曰:“在山上溜达,还是不写了罢” !收回纷繁的思绪,但见一只小船在河道上自西向东缓缓漂移,望着渐渐远去的舟影,心生一念:倘有某个夜晚,那位“团练副使”来到“心滩”,来到“扁担城”“与客泛舟”,愚生定会提上一盏蜡烛灯笼侍立左右,聆听他们是如何“举杯属客,颂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
上山的游客逐渐多了起来,那份独享的宁静被打破,往回走,雾霭尽散,满地落叶被太阳映照的金黄一片,淮河从视线里渐渐远去,心滩亦随之隐去,隐在了我的心底。漫步山路,胡思乱想中,竟不住哑然失笑——大白天的梦呓!“波平风软望不到,故人久立烟苍茫”,苏东坡,你曾经来过这里,并留下了如此脍炙人口的诗句,你,还会再来吗?
2007年10月27日至29日
第一稿断续于宣传部办公室
2007年11月17日修改于痴儿斋
|
寿州陋室
未注册会员
|
沙发
跟帖时间:2007-11-20 10:14
看到您与苏希圣、谷朝光、林苇、方杰合作而成的(双清图),真的精彩!
|
游客:0506
未注册会员
|
板凳
跟帖时间:2007-11-20 17:06
是真名士自风流,学习了。浮木
|
艾蔻
未注册会员
|
地板
跟帖时间:2008-12-19 16:41
读村夫君之文字许多年了,学习!
|
游客:0544
未注册会员
|
4 楼
跟帖时间:2008-12-19 17:44
我在论坛里只看一根浮木,村夫的文章,如今又多了一位才女艾蔻.
|
游客:0835
未注册会员
|
5 楼
跟帖时间:2008-12-19 20:35
《心滩》和《废墟》都是好文章,平实而深刻!
|
游客:1145
未注册会员
|
6 楼
跟帖时间:2009-02-21 23:45
读出了先生的朴实与真诚。
|
游客:0415
未注册会员
|
7 楼
跟帖时间:2009-02-22 16:15
笔墨当随时代 ,文章就要与时代生活相连。“沿着一排镌工粗糙的碑廊”与 “此时的金秋笔会该正是高潮迭起的时候吧?想那墨场内外,歌者舞者、书者画者与追随者、附和者、凑热闹者,无不都在为着各自某一时刻的生命呈现而陶醉其中,当一幅难以说清艺术品位高低的作品涂抹而成,掌声雷动中被人“抢”走的时候,索取者、创作者还有旁观者便统统更上了一个“心理层次”!”道也了现代不论是表象的,还是心理上的,一片轻浮。連一时的清静都难以等到,在大家的叫好声中,象苏东坡那种阻档也没有了,想突围都找不到理由,所以,所谓的“文化人”也就只有叫好了。文章 写的好,特别是对时风的无奈和批评切中关健之处。 涛声
|
村夫
未注册会员
|
8 楼
跟帖时间:2009-02-23 10:16
昨夜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播出“范曾谈书法之美”,看了过瘾!大家就是大家,妙趣横生,信手拈来,当代能够达到如此境界的书画家,能有几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