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论坛首页 > 百姓话题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
《爱情的美学基础和美的生理学》(旧作)
葛乙恒
  • 1 主题
  • 0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楼主
?????? 一、一种心灵深处的美感碰撞 ?????? 最近在电视上看到一些关于爱情题材的节目。漂亮的女生和帅气的男生之间的心灵上的交流,清澈纯净的爱情的表达,折射出一种曼妙美好的心理上的递进过程。一些心理学上的东西的溶入,使节目增添了一层理性的元素,节目既好看,又耐人寻味。 ??????怎样理解有些人在一起生活了一辈子,到头来却不了解对方呢?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总是重复的演绎着每个年龄段的故事,像照样葫芦画瓢一样地生活,精力都放在一些生活的琐事上,忘记了这种心灵上的交流,才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不能过分注重一些太技巧化的东西,而忽视思想的培养和锻炼,那样只会停留在生活的表面。 ?????? 交际是一门艺术。爱情是人与人之间最复杂的关系之一,是一种心灵深处的美感碰撞,一种心理适应和心理交织的递进过程。婚姻是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较偏于理性因素的一种可以称为是政治的一种行为,而爱情是建立在心灵深处的美感碰撞与交互之上的。美是客观事物的人格化。美感和智慧是产生爱情的原因。爱情需要双方的呵护,“你加一砖,我便添一瓦,正因为我感受到你对我的爱,所以我才更爱你。”爱是一种无私的奉献,是一段没有终点的长跑,是一种灵魂的涵泳与自由自在;爱是一种信仰,有了智慧,就有了开启的钥匙,有了美感,就有了源泉。“有时候,我感觉在拍电影,说的话像背台词一样,一种甜美感觉推动着我,我恰是那个男主角。像品尝香菇一样,有种滑而不腻的感觉。”就是这种美感产生了爱情。包容的爱像一片蓝色的海,我松开双臂,以不可冲击的坚韧,划破蔚蓝的海,只为了触及那一片令人颤栗的蓝,忍受海啸的噬啮,瀑水的袭击,以及沸腾在心中的火底焚燃。爱需要勇敢。 ?????? 爱情是一种没有终点的递进的心理过程,即便建立了 婚姻,也不能终止这种心理的递进过程。男女情侣建立爱情后,接下来的耳膜厮膑,使他们之间产生了亲情,这种亲情比谈恋爱时的风花雪夜更可靠,牢固。但是这样产生的亲情仍然是爱情的延续。但是时间长了,再好的夫妻也会对对方有审美上的疲劳,当有了所谓的审美疲劳时,就应该“拓展疆域”。不断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拓展疆域”的有效手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我们的生存手段,也是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丰富视野,增加自己的神秘的区域,吸引对方来进一步的了解你,从而延续这种心理的递进和美感的碰撞。可见,爱情是要保持一定距离的,爱情是动态的,变化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与为人民服务的过程是一致的,在为人民服务中建立的爱情是一种崇高的爱。 ?????? 追求共同进步,是创造美感的持续动力。创造是美的一种基本属性。美的力量在与去构筑思维创造的多维空间。一起向前进的你和我,在交会时互放着光亮!美的外延是比较广泛的,理性也是一种美,生活就是理智。婚姻不一定是爱情的结果,有时候,过程也是一种结果,因为结果的达到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结果的达到是需要过程的,某一个过程也可能是一种阶段性结果。 ??????二、爱与恨的关系 ?????? 人到了一定年龄,就会对异性产生朦胧的爱恋,失恋了就会对爱人产生恨,甚至在热恋的时候也会对爱人产生恨。可见爱与恨是常常相伴而行的。但是爱与恨的关系是怎样的呢?目前研究这个课题的论文并不多。谈恋爱的感觉常常是这样的:“爱情令我心潮彭湃,进入爱,我感觉在做一件崇高的事业,那里不沾染任何瑕疵,没有任何功利心,没有任何争斗,像天空中漂浮的白云,轻灵,飘逸。”然而现实却不是这样的,情场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现在不是流行一首歌吗?《爱情三十六计》。这就预示着,爱情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斗争。在这样复杂的斗争中,难免会有失败者。失恋的感觉常常是这样的:“一种追求,一种付出,没有得到回报,曾经的专注已经过去,专注于某一事物的震撼不再存在,所以会感到空虚。”更严重的失恋会有这样的感觉:“他觉得周围的人都在看着他,像炎热的太阳炙烤着他,他觉得‘愚昧’的人群,闪动着智慧的眼光,像把人吸干了一样,这就像沙漠里的食人草,像‘知识分子’这种低等生物是食人草最爱的美餐。食人草的魅力在于,它是吞噬文明的暴力机器。” ?????? 有的学者认为恨不是爱的反面,爱的反面是冷谈。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学者认为,浪漫爱情是一种进化适应性,恨这种抗议是哺乳动物对任何社会关系破裂的基本反应,这和多巴胺有联系,和神经传递去甲肾上腺也有关系。“被遗弃的愤怒”,称之为“爱之恨”,爱和这种愤怒在大脑中是联系在一起的。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发现浪漫爱情和愤怒或恨的感觉是独立的,而且能同时存在。这看起来有点矛盾,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如果爱与恨不是独立的,它们同时存在无可非议,但是两者是独立的,难道就不可以同时存在吗?所以我们可以说,爱与恨的关系是独立的,但两者又是在大脑中同时存在的,联系在一起的。 ?????? 但是,爱的反面究竟是什么?笔者认为,爱情在生理上或者从自然性来说,它的反面是不爱,冷淡。爱情就其社会性来说,或者从辩证法上说,它的反面是恨。产生这种偏差,恰恰说明了人的本性包括社会性和自然性两个方面。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观点,应该是自然性决定社会性,为什么马克思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呢?这个问题不是本文之所当及。 ??????三 美的生理学 ?????? 文学上往往崇尚神秘感,其实文学的神秘感是有美学价值的。从生理上分析,美可能是通过达到神经的“麻醉”,来制造一种模糊的状态,它给了我们想象的自由空间,为我们再次对其进行有价值的艺术加工创造了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美是一种自由。但这是从艺术的鉴赏者角度分析的。从作者的角度分析,艺术作品的创造过程本身就是在创造美。创造是美的一种基本属性。艺术的力量在与去构筑思维创造能力的多维时空。 ?????? 下面从艺术作品的鉴赏者角度来分析。 ?????? 伊斯脱曼在《诗是什么》中认为诗有两种相反的组织成分:一种是韵律。一种是情感。韵律是催眠的,情感是刺激的。但是两种相反的成分,并不相消,而足以相成。是说韵律的单调使读者催眠,然后一切惟诗人是从,对于诗人描写的事物,都能认幻作真,有强烈的感应(heightened consciousness)。但是有人认为他的说法不足以证明韵律在诗中的作用,因为极强烈的情感也能使读者入于催眠状态。兴奋之极,转成麻醉,麻醉之中,也能认幻作真。而钱钟书认为,读者与作者之间是有距离的,作者创作时对于美的感受,读者不能完全体会到,这好比隔靴搔痒,要使读者与作者“感同身受 ”,非催眠读者不可,而催眠读者,又必须借助于韵律。由此可见韵律与情感的说法是能说得通的。 ?????? 另外,有的学者将行为科学的一些研究成果应用到艺术上。从行为学的角度看起来,文艺的鉴赏不过是conditioned reflex(条件反射)。他们认为语言是一种定性刺激,但是人类对于语言文字的定性反应,大部分都消失了。文学家把语言文字重新拼合,做成妙言警句,以唤起已消失的定性反应。但是要知道,定性反应并不能解释文学的“美”。因为文学并不是拼字的把戏。况且对于好文学与坏文学的评价标准他们并没有提及。美是有一定标准的,并且这个标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但是笔者并不是说美是客观的,因为美的标准是发展变化的,至少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定论。但是毫无疑问,美的运动过程是要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的,这个命题与美是主观还是客观的争论不是同一个命题。 ?????? 任何艺术作品都有它的灵魂,绘画和雕刻等都有一个主题,诗也有自己的诗魂。诗魂是一种智慧的火花。如果读者能捕捉到诗魂,他就能摆脱诗的形式的束缚,与作者产生共鸣,处在一种适度麻醉状态,那么诗给于作者和读者的美感就比较接近了。这种麻醉感,使我们对某个对象产生朦胧感,给我们带来了快乐。也就是说,美感是以感观的适度麻醉这个生理反应为基础的,但是这种麻醉不是庸俗的,它是积极的,是一种精神的升华,感观的极致。消极的麻醉是受了欲望的控制,恣意的放纵。情与欲的适度释放需要理性的思维。从这个角度说,美是情感与理性的平衡。但是我们不能仅从生理角度来理解美,我们不能只看到骨骼,而不见血肉,美的属性,除了自然性,还包括社会性的内容。 四、理与美的冲突 1、 推理中理与美的冲突 ?? 笔者常常在理论推导时,能感受到推理的理性美,是理论推导取得成果给人带来的快感,还是推理本身的深奥和美感,笔者尚不清楚。当我们在推理达到精妙处,我们感观的触角变得不再灵敏,思路在深奥的点上由清楚变得模糊,一种美感充斥着我们。这时,我们就不能继续做从复杂到简单,由纷繁到清晰的破解工作。推理是一种情感从重到轻的释放,美感是情感在做由简单到复杂的运动,两者存在矛盾,也就是说推理过程中的美感妨碍了我们的推理,理性与美产生了冲突。 ?? 2、 定义的冲突 ?? 在汉语中有个成语,“以辞害义”,是说如果在写文章时,用的词语和修辞太过华丽,反而会伤害了作者意思的表达。其实,这其中蕴涵着深刻的哲理 。我们在下定义时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当我们追求定义的韵味和美感的时候,定义就显得深奥难懂,往往意思表达的就不那么准确,甚至有点喧宾夺主。笔者认为定义的美感和定义的理性有一种天生的对抗性,可以称之为定义的冲突,这是从美的生理学角度分析的。但是并不是说理性与美感就一定是相消的关系。因为如果定义下得准确,理性十分的强烈,它本身就是一种美。可见这个问题是十分复杂的。 ?? 3、 老师的烦恼 ?? 人在成长过程中,逐渐会形成自己的信仰和信念,这些信仰和信念又在实践的检验下发展和完善。最终这些信仰和信念又规范着自己,在心中架起一架天平,去衡量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作为老师就更要注重自身的信仰和信念的培养,因为老师还要把他或她自己的信仰和信念传给学生,老师往往是学生的方向标,老师不仅要言教还要身教。笔者当了六年的老师,一直都注重思想政治工作,但是最近却遇到了新的烦恼。有时笔者觉得把讲稿写的较深奥和华美一点,同学们在心中就十分佩服你,作为老师心中自然十分愉快,但是考试结果却不太理想,和学生座谈,学生说老师的讲义太深奥了,妨碍了意思的表达。于是笔者在授课时,用词就相对通俗一点,这样讲义就相对比较简单。但是很快就发现有些比较“拽”的尖子生目光变得挑剔起来。于是,老师就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姑且称之为“老师的烦恼”。这里其实蕴涵着理与美的冲突问题。 ?? 4、 辩论中理与美的冲突。 ?? 现在各个高校经常举办各种各样的辩论赛。甲方辩手精彩的辩论,往往会对乙方辩手产生一种美感攻势,乙方辩手受到一种麻痹,他们的思维触角开始麻木,再加上心理上的敬畏,如果他们不能及时调整,可能就要吃亏。这就是美感攻势的力量。这种现象究其原因,还是理与美的冲突原理在起作用。 ?? 实际上,生活中还有很多理与美产生冲突的例子。其本质还是情与理的冲突,但是情与美的内涵和范畴并不完全一样,这个问题需要搞清楚。 参考书目: 《美的生理学》 钱钟书 著
游客:0549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沙发
跟帖时间:2007-11-21 17:49 这位葛老师,你的文章我看了点,只是在我能理解的那一块,类似“相对论”我是看不懂的,也不愿意懂。照这样搞下去,很累,我觉得写点短平快的,一是有精力,二是出精品,三是能及时,何乐而不为呢?有空到我博客,我们再交流。你的知识面开阔,是个做学问的人,向你学习。http://blog.sina.com.cn/u/1224791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