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论坛首页 > 百姓话题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
【寿州钩沉】寿州的冬天
一根浮木
  • 1 主题
  • 0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楼主
  银杏叶褪去一色金黄,寿州城开始了依然安详有些冷落的冬天了。尘土从城东刮到城西,从乡村到城里,除了寒冷,并没有太多人理会它的到来。   冬天里人们总是懒洋洋的,城东菜市,离城墙只一百米。鱼老板拎起一尾鲤鱼,“哪,哪,看看,刚从河(护城河)里网上来的”,他身边还有铺排着的小鱼小虾,老头老太太家庭主妇主男们七嘴八舌还着价,小鱼买回家喂猫,小虾可以烩到豆瓣酱里,这在冬天可是下饭的菜。从乡下来的四轮车运来了冬天的雪里蕻,千家万户把它们挂晒在房前屋后,然后腌进坛坛罐罐里,这就是寿州的“腊菜”。腊者,冬天。   寿州地处江淮分水岭,淮之南,冬天的气温总要比沿江低上2℃,打皖南一路向北,车过巢湖、长丰,就有了些北方的景象,壮阔又略显萧瑟。寿州的冬天其实很冷,虽然这两年暖冬,过去的情景却历历在目,每到冬天,随处可见老年人袖着手蹲在墙跟下,他们靠的那一堵堵墙上挂着腌制的腊肉、家禽的内脏还有灌肠。   但我们不能因为这些残破景象而忽视寿州的过去,寿州承接着的中原的遗脉,这散布在中原四周的碎片,在史籍上熠熠生辉,寿州就是先秦的陈蔡之地,也是战国楚王和西汉淮南王的“两王之都”,它们大体上利用了寿州“南北屏障”的优势,这南北交会的地理形势,成就了寿州独特的交融文化,这里的居民的口音南北杂陈,这里的气候也是不尴不尬的,冬天很冷却没有北方的暖气和土炕,这里离煤城淮南市只有十五华里,因此烧煤的历史应该比较早,不烧柴草,冬天煨火取暖则已成了旧时的景象了。   很多老式的居民,屋前都有堆煤炭的披厦,炉灰倾倒一地,人们还不时在煤渣里敲敲打打,试图从中发现未燃尽的煤核,然后把白森森的灰烬平铺在花盆里,小径上,当然这些情景现在倒不易见,不过在寿州的黎明,还会发现老太太们手持火钳生火的一幕。如果炉灰堆积很厚,那准是锅炉房了,这大型的锅炉本是两种用途,一是水沽炉卖水用的,二就是澡堂。   十多年前,东街有一处水沽炉,屋内糙黑,烧水的是一个剃光头的老者,大水舀不时舀出幽幽亮色来,大清早的,这个老头子端起酒盏,浑酒就着早点,坦着胸膛。露着苍老但结实的肤色。冲开水的人一个接一个,老者只一声,“开水有的是哦,别急,都有,都有”。于是人们拎着滚开的水四散而去,寒天抱暖瓶,外面冷,心里热。   寿州的冬天就是冷,太冷。这话一点也不矫情。我问夫人,你对寿州的冬天有什么最深刻的印象,夫人说:冷。是冷的很,过去的寿州姑娘们的手冻得像胡萝卜,从乡村来的姑娘们手皴得像烂柿子,小孩子穿得里三层外三层,像个球似的。不论年轻人还是上年纪的,嘴唇干裂,甚至起泡,结疥,脸面灰苍苍。爱时髦的年轻男女穿得少,讲起话来直冒热气,抖抖的。爱风度不要温度。   隋朝开凿了大运河,寿州的南北交会的优势就不复存在了,溯之于前,东晋的淝水之战就发生在寿州,那时候北方前秦苻坚的兵力沿淮河呈两翼分开,九十万大军,南下预夺江南,苻坚的先头部队八千精兵首要控制了寿阳(今寿州),可见寿州的战略优势。大运河开凿就改变了这种优势,南北直通,撇开了寿州。大运河邗沟的修建是先于大运河的,其时间至少在隋朝之前。但隋以降,寿州的文明就开始暗落下去,重大历史事件在史书则不可重闻。寿州的先知先贤除在外为官外,本土的人士则很少听闻矣。   有史家喋喋不休陈述寿州的过去,但据我看来,四季与人生与文明是同样一个道理,我在寿州二十年,亲身体验了它的荣枯和寒温。也从典章史籍的慢慢领悟中也有自己的一份心得,人生不可能一直逆境,也不可能一直顺境。如果说陈蔡是寿州文明的春天的话,两汉到南北朝应该是寿州文明之夏,枝繁叶茂,而隋朝到宋及五代应该算是寿州文明之秋,秋叶之静美,再以后寿州文明则进入了冬季,枯寒期的寿州,泯于众人矣。   我们有时候抱怨寿州的现实,总拿现实与纡青披紫的寿州的过去比较。以为自己有了先见之明,寿州怎么能这样子呢,怎么能那样子呢。其实我们这种割裂历史的态度,对我们自信心、进取心和幸福感的提升并没有益处。   池中水汽正旺   澡堂里熟悉又陌生   你怀抱着水流像个婴儿   模糊的窗色昏昏欲睡   我们在澡堂里取得温暖,如同不清不楚的寿州历史勾起我们凌乱而昏热的回忆。类似于“升平园(清末民初)”那样的浴池,现在的寿州城南大街还有“洗心泉”,门脸很小,穿行其中,也是峰回路转,时有迷津。冬天的澡堂除了搓澡涤垢,主要是为了暖和,现在泡澡堂的少了,一盅茶躺上几个小时的毕竟不多见了。沉入温汤,全身每一个毛孔都舒张了起来,这来自淝河的水,这源自连枷山的淝河水,这来自瓦埠湖的水,在寒冷的冬天照样荡漾着暖意。热气氤氲中周围是混沌的景色,凝结水汽的玻璃上映出一颗柿子的剪影。我们感受立冬后的一个时辰,混杂着不同的人声,搓澡工乒乒乓乓砸背的声音不绝于耳。不难想象,如果褪尽历史,寿州人不论是古代还是当今有多少区别?   寿州诗家陶志固有一首诗《癸卯年元旦试笔》,诗云:窜迹穷乡又几年,柴门依旧换春联。冬天一到,新年即将至,寿州人也盼望着新年,因为那时候遍街巷张灯结彩,好不热闹,在千年的旧城里,除夕夜,家家门脸上书写着古韵新声,年年如此,千年如此。储藏的老酒端上饭桌,倾城邀醉,祈盼寿州的春天。(摄影/林伟)
一根浮木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沙发
跟帖时间:2008-01-24 14:40 这幅照片是鸿冰拍的,虽然没拍好,但这种感觉却很不错,寿州冬天在我脑海里大致就是这个样子。
游客:0257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板凳
跟帖时间:2008-01-24 14:57 十多年前,东街有一处水沽炉,屋内糙黑,烧水的是一个剃光头的老者,大水舀不时舀出幽幽亮色来,大清早的,这个老头子端起酒盏,浑酒就着早点,坦着胸膛。
重剑无锋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地板
跟帖时间:2008-01-24 15:43 这样的开水房在县委会大门口和西街门诊部对面都有,每天去打开水的人都得排队。
游客:0204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4 楼
跟帖时间:2008-01-25 14:04 写的很好!写的很好!写的很好!写的很好!
游客:0951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5 楼
跟帖时间:2008-01-25 21:51 隋朝开凿了大运河,寿州的南北交会的优势就不复存在了. --我觉得更主要的原因还是自宋代开始发生的黄河夺淮河入海口,使得淮河河道淤积,水路不畅,也更促使了扬州的兴起,不然,寿县的繁华还将持续。 文章写得好极了,学习中。。。
一根浮木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6 楼
跟帖时间:2008-12-11 08:34 银杏叶褪去一色金黄,寿州城开始了依然安详有些冷落的冬天了。
一根浮木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7 楼
跟帖时间:2008-12-11 08:49 早上有喝酒的,有吃早点的,早上七点钟看到别人下棋倒是少见了。
游客:1043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8 楼
跟帖时间:2008-12-11 10:43 平实朴素的文笔,一如寿州人的生活。
一根浮木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9 楼
跟帖时间:2008-12-11 11:16 有时候觉得在城里过着非常奢侈,说不定哪天我们就在城外过现代生活了,进古城寿春也不知道要不要门票?这旧城里的风景,我真的是看不完,看不够,我喜欢这里的一切,这里是风情画,写不完,说不尽。(今年初冬,晴天较多,新城区的彩霞很漂亮)
游客:0210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0 楼
跟帖时间:2008-12-11 14:10 在我小时候,东街将爷巷对面有个卖自来水的,那里总是人满为患,但同时也是美好的回忆。最爱故乡的冬天,漫天雪花飞舞,街头巷尾难得见一人影,独自一人背着书包走在无人的路上,在洁白的、厚厚的路面上狠心的踏上小脚印,那种骄傲、满足感今生难忘!
游客:1019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1 楼
跟帖时间:2008-12-11 22:19  十多年前,东街有一处水沽炉,屋内糙黑,烧水的是一个剃光头的老者,大水舀不时舀出幽幽亮色来,大清早的,这个老头子端起酒盏,浑酒就着早点,坦着胸膛。露着苍老但结实的肤色。冲开水的人一个接一个,老者只一声,“开水有的是哦,别急,都有,都有”。于是人们拎着滚开的水四散而去,寒天抱暖瓶,外面冷,心里热。 读到此处回味无穷!!!!!!
一根浮木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2 楼
跟帖时间:2008-12-12 09:08 东街这家早点好吃,狮子头尤其好吃。我不能宣传了,再宣传明儿早上我就买不上了。
一根浮木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3 楼
跟帖时间:2008-12-12 09:15 油炸点心都说对身体不好,为什么食之如云?这就是习惯,也叫民俗,在外地的,在外国的游子一想到寿州这些民俗,这么厚重的文化一定会勾起乡愁不断,所以我们在寿州论坛上发言,一定要有所涵养,因为我们面对的不只是寿州本土。(卖胡萝卜的人)
一根浮木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4 楼
跟帖时间:2008-12-12 09:20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人心不足蛇吞相”的名碑刻,在东街瓮城里,不注意真看不到呢。
一根浮木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5 楼
跟帖时间:2008-12-12 09:29 清真寺院后,初冬的黄菊花,好灿烂呵。
游客:0933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6 楼
跟帖时间:2008-12-12 09:33 前一阵子,我也到报恩寺看了看,第一次去 感觉那些小松树挺幽静的 银杏树更让人震撼,好粗大哟 黄黄的叶子洒落一地,很美也显苍凉 正好我也穿得黄黄的,杵在树下,感觉自己也像一片叶子了
游客:1149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7 楼
跟帖时间:2008-12-12 11:49 早晨起床,洗漱完毕,到党校旁水火炉打瓶开水,顺便到街上买点心,初冬的早晨,还是有点冷来碗糊辣汤,或是豆腐脑,两个狮字头,要不两根油果字也行,吃好,回头拎上热水瓶,上班去了,感觉很温暖,可惜,四十年过去了 上海知青
游客:0221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8 楼
跟帖时间:2008-12-12 14:21 一根浮木!寄点家乡小吃给我吧!看得我直流口水。早上的油炸点心、糊辣汤、豆腐脑等等都是经典小吃。你说的东城门标志性图案我小时候就看过了,你看的这个好像不是原版的了。小时候最怕冻城门洞,黑漆漆、阴深深,时不时墙角还蹲着个人,怕怕!报恩寺就是博物馆吧?小时候去那玩,残垣破壁,随便就可以进去了,现在要收门票了吧?博物馆后面有个很深的凹坑,现在还在吗?老人说那是以前住的和尚开荒造成的。在那里面看到过蛇,逮过蚂蚱,但是更多的是害怕,太高的建筑和四面狰狞的神仙,再加上寥寥无几的游者。听妈妈说以前里面还有《西游记》里四个主角的雕像,文化大革命时全给砸了。清真寺的银杏树还在吗?第一次吃到银杏果就是在那里捡到的。一根浮木!你可不可以站在十字路口拍几张四条街的相片看看?虽然他们都变了,但是还是想看看。谢谢!
凌霄花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9 楼
跟帖时间:2008-12-12 14:39 回忆被现实一片一片的吞噬掉,只留下只言片语给世人想象和怀念。过去的繁华和衰落只有那座不倒的城墙记住。护城河失去了那种一眼望去芦苇荡漾、浮萍菱角随风漂流、一石击去野鸭四起的壮观,护城坝也断断续续的残留着,乱魂岗也夷为平地没有了他的神秘和恐怖,不过没什么,梦中他们还是那么的自在。
一根浮木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20 楼
跟帖时间:2008-12-12 15:22 回18楼,你的愿望会给你实现的。我曾经站在医药公司楼顶上拍了一张大街的照片,后来因为电脑系统问题,不小心格式化了,好几千张照片呵。我有时间就去拍了。只是有点不好意思似的,人来人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