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930 | 回复: 29
|
亲历孙家鼐故居——高大门
|
一根浮木
未注册会员
|
发表于 2008-01-28 09:12:28 |只看该作者
楼主
孙家鼐(1827——1909),字燮臣,安徽寿州人。咸丰9年一甲一名进士,状元及第。咸丰、同治、光绪三朝老臣,谥号文正。
相比司徒越故居情形来说,孙家鼐的故居,保存得还算不错,里面也有人住,但并不像另外两地的杂乱。我们去拍照,住户对我们很热情,告诉我们从哪儿哪儿上去,从哪儿哪儿下来,要不要进到家里喝点茶什么的。显得有礼貌也有身份。我从阁楼的大窗户看出去,俨然胸有万卷,视野开阔,虽然说眼面前的民居期期艾艾,密如网般,但在大雪飘飞的高大门,心里面有种说不出的敬畏感,那木墙上的雕饰,与其它地方,比如司徒越的故居是不一样的,它更显大气。有史料记载,刘伯承来寿州就住在高大门。从公安局借了本《寿州志》,南下的时候还专程归还书籍,可见,领袖人物也对古城有了敬畏和尊重。
我对摄影一窍不通,专业人士认为,应该在画面上少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比如说电线以及家庭晾晒的东西,我却不是这样认为,我觉得原汁原味最好。
|
老猫
未注册会员
|
沙发
跟帖时间:2008-01-28 10:41
有幸陪浮木拜谒高大门,虽然大雪狂飘,仍然没有阻消我们拜访之心。
|
游客:1128
未注册会员
|
板凳
跟帖时间:2008-01-28 11:28
人一出名,连住处都有些文化味了.
|
游客:1138
未注册会员
|
地板
跟帖时间:2008-01-28 11:38
原汁原味最好,老猫现在可以大展身手了啊!
|
老猫
未注册会员
|
4 楼
跟帖时间:2008-01-28 11:40
孙家大宅,巡曲穿弄,仍能见昔日大户的风光。
|
老猫
未注册会员
|
5 楼
跟帖时间:2008-01-28 17:03
青苔蒿草,灰瓦黑砖,是历史的沉淀,是古城的厚重。
|
游客:0656
未注册会员
|
6 楼
跟帖时间:2008-01-28 18:56
在哪?可要门票?多少钱一票?
|
游客:1014
未注册会员
|
7 楼
跟帖时间:2008-01-29 10:14
在北街大寺巷口南侧100米左右,旁边是高大门超市,随便进入,顺弄进入,不用门票。有意者可以访古。
|
一根浮木
未注册会员
|
8 楼
跟帖时间:2008-01-29 10:32
苏州河畔的寿州“部落” 苏州河进入上海市区后,一路上曲曲弯弯,勾勒出许多沿河的三角地带,其中有两处最为整洁、漂亮。一处是华东政法学院所在地,绿树成阴,一幢幢红色小楼傍河而建;另一处则在恒丰路桥附近,是现在上海面粉公司的所在地,乳白色的建筑群,栉次耸立。这两处两面环河、一面临街的三角地如今令人们眼前一亮:“臭名昭著”的苏州河边居然还有这么美丽的地方。上海面粉公司原由两个面粉巨头的工厂合并而成,沿东部河边是安徽寿州孙家的阜丰面粉厂;沿西部河边的是江苏无锡荣家的福新面粉厂,临近“大陆”的是莫干山路。粗略地看,孙家的“地盘”似要大过荣家。 寿州孙家之所以能在上海滩这么“牛气”,关键是他们老祖宗中出了一个大人物,那就是咸丰年间的状元、武英殿大学士、光绪皇帝的老师孙家鼐。孙家鼐出生在一个世代书香之家,他父亲治家极严,立志要五个儿子都走读书做官的道路。老太爷去世后,守寡抚孤的孙母又是一个明白事理之人,全力培养儿子们进学应举,跻身于官场。她常说:“朝内无人莫做官,家门无官莫经商。”此话后来竟成了孙氏传家的格言了。好在老天不负苦心人,她的五个儿子后来都能出息过人,最终成为朝廷倚重的能吏。这就是寿州城内状元第门上的对联:“一门三进士、五子四登科”的出处。孙家鼐做到了正部长级:工部尚书、礼部尚书、吏部尚书,也是晚清朝廷的第一任管学大臣、光绪皇帝的老师,朝廷又恩赐他在家乡建造“状元第”。这么一个朝廷的红人,这么一个官僚家庭,那在当时还是穷乡僻壤的安徽寿州,其威势还能了得吗?从此孙家鼐把寿州孙家,带入了一个历史新时期。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孙家鼐出任光绪帝老师的几十年间,正是清廷走向末路,朝廷内部帝党和后党争权夺利,矛盾日益激化的时期。孙家鼐既是皇帝的老师,当然属于帝党,所以他积极赞同变法,并参加了康有为创立的强学会的活动,在“百日维新”中奉旨创办了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但是帝党的种种活动,无不处在老佛爷慈禧太后的眼皮子底下,作为臣子,孙家鼐深知居中只能做些折中调和。“百日维新”失败之后,皇帝被囚瀛台,别的“新政”统统被老佛爷一刀砍光,独独保留下了孙家鼐主持的京师大学堂。后来慈禧得寸进尺,阴谋废除光绪帝,而别出心裁搞什么立储“大阿哥”,孙家鼐忍无可忍,称病辞官,回家养病。然而他这一掼纱帽,非但没有引起慈禧的忌恨,反而更加重用他。现在回过头来看看百年前,那场朝廷内部的政治风暴,孙家鼐能身居帝党和后党之间而常胜不衰,该具有多么微妙的为官艺术啊!——宋路霞《上海的豪门旧梦》
|
一根浮木
未注册会员
|
9 楼
跟帖时间:2008-01-29 10:51
寿州的历史遗存比比皆是,真是太厚重啦,感谢老猫及鸿冰诸兄弟,一场大雪,促使了我们文化的新的觉醒!
|
一根浮木
未注册会员
|
10 楼
跟帖时间:2008-01-29 11:29
关注寿州,就是关心我们的生存处境,别等着这些东西没有了,满世界去寻找,一旦消失,再也找不回来了。要保护,珍现在。
|
游客:0232
未注册会员
|
11 楼
跟帖时间:2008-02-04 14:32
历史需要楼主这样的热心人去记载.
|
游客:1043
未注册会员
|
12 楼
跟帖时间:2008-03-03 10:43
建议将此地建成寿州一人文景点
|
游客:0854
未注册会员
|
13 楼
跟帖时间:2008-03-03 20:54
先顶了!
|
重剑无锋
未注册会员
|
14 楼
跟帖时间:2008-03-04 10:09
俺在那院子住过,真的不错哟。
|
游客:0127
未注册会员
|
15 楼
跟帖时间:2008-03-05 01:27
不错不错-我们孙家现在朝内也无人做官,但家门无官仍然经商呀,说明现在的世道透明了,没有那么多黑暗了,但是当官的仍然贪得无厌,学学古人吧!人活一世,草木一秋。
|
游客:125208
未注册会员
|
16 楼
跟帖时间:2012-03-09 00:52
我姥爷他们就是孙家鼐的后裔。就在寿县孙家祠,
|
游客:095815
未注册会员
|
17 楼
跟帖时间:2012-03-09 09:58
加强保护啊,不可多得
|
游客:033623
未注册会员
|
18 楼
跟帖时间:2012-03-10 15:36
我童年就在那里渡过的,现在的高大门,已经是面目全非了。痛心啊。。。。。
|
游客:061144
未注册会员
|
19 楼
跟帖时间:2012-03-10 18:11
建议恢复高大门
|
游客:091713
未注册会员
|
20 楼
跟帖时间:2012-03-10 21:17
故居还在,但高大门没了 ,外地人来还找不到地方。好好的高大门给拆了,遗憾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