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592 | 回复: 18
|
瓦埠湖上
|
一根浮木
![]()
未注册会员
![]() |
发表于 2008-04-15 16:32:22 |只看该作者
楼主
阳春三月的瓦埠湖上,两岸绿树成行。我站在渡轮上远望,湖面上烟波浩淼,渐渐消失在视野的西岸,以及船尾飞逝的浪花,有点昏沉的晨霭中,行走的船只,寂寞的沙洲,在瓦埠湖的大画图上,留下片片黛色的剪影。这广度,这深度,生死契阔,这无边的想像,我只能提出这样的设问:怎么看,怎么看?
那我们就从鲁国的宓子贱前往吴国的途中开始我们的寻访,宓子贱客死在瓦埠镇。现在的瓦埠中心小学就是“宓子祠”,苏先生这样考证,瓦埠的历史应该比历史文化名城寿春古城还要早,瓦埠至少可以上溯到春秋时期,有鲁国的宓子贱为证,从瓦埠老街的建筑用砖看,有很多面墙多处用上了带花纹的墓砖,这些砖的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东汉。文化厚重,可从残垣断壁处听取久远的回声,从瓦砾堆里可以找寻几千年的回忆,苏先生说,“瓦埠”之瓦,乃瓦砾之瓦,“瓦埠”之埠,乃商埠之埠。对与否,姑且听之,但这种解释,与今日之瓦埠的景象大致相当了。
李广嗣先生就是瓦埠人,去世前两个月对我说起,瓦埠曾经是“齐王城”,这里有个村子叫“筑城铺”。我亲眼所见,我认为对瓦埠任何的历史假设和推想都有可能,苏公说,80年代发掘的“裴大孤堆”,发掘出不少精美的墓葬品,有黑釉之陶。听人介绍,在瓦埠新街以西,人们经常可以在工地上捡到金块,甚至捡到了金条,广嗣先生与我的一番话,大致不谬也。
瓦埠湖,160平方公里,相当于40个寿州城池那么大,瓦埠镇滨其右。瓦埠老街东西向静静停泊在这座湖边集镇上,厚墙小瓦的中式建筑见证着从明清至今的湖边生活。这不禁让人发问,一个小小的乡间集镇竟然有如此丰润而灵动的诗情荡漾,从集中图形各异墓砖的文化墙、束腰的须弥座,以及同样在春天里苍翠欲滴的无花果树。瓦埠老街,一场湖间淘洗的旧梦,一株春天的爬墙虎,正延着光阴的方向,一路鲜活。当我们到达抗日将领方振武将军的故居——“旺园”的时候,淮河边典型的大门遮挡着的方宅旧日的繁华,几粒流落门缝的种子,在三月春风里已经绿色闪耀。这座连小径也长满杂树繁花的院落,虽只有小鸟在此寂寞地歌唱,但不可抹去屋宇主人的名字。这位刚毅的中国男人,在抗日动员会上的演讲,在这个春天重新布满我们的耳际。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中国,始而台湾、琉球,继而朝鲜、旅大,近而占据东三省,又复夺我锦州……盖以同志之敦促,部属之推情,友朋之责望,不揣浅陋,爰集我军于绵山,誓师援热,就任抗日复国土为职志,受命之日,即以身许国之时,以驱除暴日为目的,我至亲爱之将士,患难相从,甘苦与共……与日寇作殊死战。”
王永静在《叱咤风云的民族英杰方振武》一文中,这样写道:这些掷地有声、发自抗日爱国将领肺腑的誓言,反映了他们誓死抗战到底的爱国情操,有力地振奋了民族正气。
“仅余最后之一弹,亦必为抗日而牺牲,富贵不淫,威武不屈,凡我袍泽,危舟共济。”
今天瓦埠湖右岸之瓦埠街,旺园的生机破门而出,只是门扉紧闭,似有淬火后冷寂,唯有青烟一缕。
春雨后的瓦埠街依然风尘仆仆,很难找寻烟雨迷濛的婉约。一尊尊古旧建筑仿佛是久居湖上的隐者,走在青石的路上,如同悠然于湖上,在鳞次栉比的街巷里穿行,就像颠簸在历史的波峰浪尖上。我们在廊柱、瓦砾、础石,屋椽间驻足、沉思或者仰望,2000多年间,从“为鲁使吴,道卒于瓦埠”的孔子学生宓子贱到“毁家纡难,抗日救国”的方振武,“士皆有勇,国有戎事则奋身而起,不避危难。”这一文一武,君子与气节和融并生,赋予了瓦埠湖水的灵性和光彩。
瓦楞间,草色青青,远方的种子在瓦埠的高度生根发芽,瓦埠的乡亲粲然的笑脸和他们谦谦君子般的谈吐,那湖上的风、粼粼波光都因为君子与气节而熠熠生辉。
|
一根浮木
![]()
未注册会员
![]() |
沙发
跟帖时间:2008-04-15 16:35
抗日爱国将领——方振武将军故居“旺园”。
|
游客:0621
![]()
未注册会员
![]() |
板凳
跟帖时间:2008-04-15 18:21
瓦埠湖上有个岛。哈哈哈。。。。。。。。。。。。。
|
游客:0941
![]()
未注册会员
![]() |
地板
跟帖时间:2008-04-16 09:41
有谁知道关于瓦埠湖更多的典故?
|
游客:0253
![]()
未注册会员
![]() |
4 楼
跟帖时间:2008-04-16 14:53
张树侯的故居在寿县瓦埠湖畔的较为偏僻的张老郢。
|
游客:0340
![]()
未注册会员
![]() |
5 楼
跟帖时间:2008-04-16 15:40
上世纪30年代初张树侯曾一度客居上海,《申报》多次发表其绘画作品,有评介文章道:“寿州张树侯淮南名士也——先生沉酣八法,精研篆刻,以倒海屠龙之手,写暮年伏枥之心,盖艺而近于道者也。”
|
一根浮木
![]()
未注册会员
![]() |
6 楼
跟帖时间:2008-04-16 16:59
摄于瓦埠老街,朱颜已改,但神采依旧。
|
一根浮木
![]()
未注册会员
![]() |
7 楼
跟帖时间:2008-04-17 10:00
这是瓦埠老宅上的枪眼,这处枪眼是斜进门框里的,旧社会瓦埠街土匪、鱼霸横行,每户人家都有洋枪、土炮……
|
一根浮木
![]()
未注册会员
![]() |
8 楼
跟帖时间:2008-04-17 10:03
未加改造的青石路……徜徉于此,如同走在童年的路上。
|
一根浮木
![]()
未注册会员
![]() |
9 楼
跟帖时间:2008-04-17 10:08
又是一年春天,瓦埠老街再次见证湖上生活。
|
一根浮木
![]()
未注册会员
![]() |
10 楼
跟帖时间:2008-04-17 10:13
这就是“须弥座”,位于宓子祠(瓦埠中心小学),中间束腰。这种基座,可以体现其上雕像和其它建筑的庄重和秀美,原先其上有狮子。
|
一根浮木
![]()
未注册会员
![]() |
11 楼
跟帖时间:2008-04-17 10:23
这是瓦埠小学门前碑刻,大致可以了解宓子贱的情况。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宓子贱算一贤人,也谓“君子”。
|
一根浮木
![]()
未注册会员
![]() |
12 楼
跟帖时间:2008-04-17 10:28
这不是一般的陶片,从弧度来看,这个容器很大,气势恢弘,绝不是腌菜坛子。
|
一根浮木
![]()
未注册会员
![]() |
13 楼
跟帖时间:2008-04-17 10:33
刀法刚健,这两个字是刻在砖的截面上的。
|
游客:0339
![]()
未注册会员
![]() |
14 楼
跟帖时间:2008-04-18 15:39
瓦埠的古迹还量不少的.
|
游客:0511
![]()
未注册会员
![]() |
15 楼
跟帖时间:2008-04-18 17:11
浮木的帖子有份量,值得一读!欢迎类似的帖子,-----老寿县
|
游客:084335
![]()
未注册会员
![]() |
16 楼
跟帖时间:2010-11-15 20:43
和隐贤比 差远了 不是一点点
|
游客:105454
![]()
未注册会员
![]() |
17 楼
跟帖时间:2010-11-18 10:54
大量老式建筑倒塌了,可惜啊!穷地方,没人过问!文化价值几何?
|
游客:121720
![]()
未注册会员
![]() |
18 楼
跟帖时间:2010-12-19 00:17
你没有到古城,就是瓦埠湖边,到处是古时候的瓷器瓦片碎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