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论坛首页 > 百姓话题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
回眸古庙会
涛声起处
  • 1 主题
  • 0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楼主
回眸古庙会   随着一场春雨,一年一度的农历三月十五古庙会暨物资交流大会在大雨中降帷幕,喧器的古城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会期虽过,但仍给我们留下许多思考,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商贸流通活跃,物资供应丰富,市场并不缺少什么,古庙会为何还能吸引众多赶浍者?   庙会言庙   既是古庙会,就一定和古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据《寿县志》记载,四顶山上“奶奶庙”,因祀“碧霞元君”,又称“碧霞元君庙”;嘉靖《寿州志》称“东岳祠”;《凤台县志》称元君庙。始建年月无考,嘉庆年间修,民国遭火,后仅存庙基。据说“每岁三月十五,焚香膜皞拜者远自光、固、颍、亳,牵车鼓楫而至,云集雾会,自昏达旦。”多年来香客不断,善男信女们一步一叩首,虔诚至极,祈求五谷丰登,添子增福,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升官发财。1949年后,庙会一度停止,改革开放后,庙会恢复,九十年代中期,我县为加快旅游建设步伐,修复了帝母宫,更吸引了四面八方游客。四乡八邻的人们三月十四下午就准备上山,行走在大街小巷的熟人一见面,第一句话就是:今晚上不上山,,说上就一定得去,不可信口开河,不讲信誉可不好。八十年代初期,城区一做服装生意的小伙子,因做生意认识了淮南一同行女青年,后产生了爱慕之情。女青年父母亲知情后,极力反对,认为双广都 没正式工作,硬是拆散了一对恋人,这可急坏了小伙子,找工作还容易吗?能找工作干吗还走东跑西的做小生意。无奈之下,小伙子便登山祈求心上人能够早日来到身旁。后小伙子乘着改革的东风,生意越做越大,发了大财,取妻生子,并有“小蜜”,不亦乐乎,至于当初的祈求,早已忘记。   其实大多数赶会者,并不了解四顶山是沿淮和皖西地区的道教圣地,老子、南华真人均在此授过道。更不理解道教文化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但也不奢求吃穿和升官发财,仅仅是凑凑热闹,出门轻松一下。瓦东某乡全家人倾巢出动,来回车票花了100多元,在山上呆了一夜返回,问他们来做啥?说,在家闲得慌,一年到头也没有什么出门会,借此机会赶赶热闹。   庙会搭台 经济唱戏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第一个春天,寿县人民政府抓住古庙会这一契机,因势利导,在古庙会期间,举办物资交流大会,给古庙会赋予了新内容,而且越办越成功。那时物资匮乏,信息、交通闭塞,商品不流通,人们的观点也比较滞后。记得那年凤台县“茅仙洞”逢会还上演剪青年人穿“喇叭裤”的荒唐举止,不到到一个月时间,我县的物资交流大会上来自合肥、蚌埠的商家己摆出了色彩鲜艳的拉链“港衫”、带有花纹的“涤棉”上衣等新潮流的服饰和双喇叭收音机,使寿县爱时髦的小青年过了一把瘾,从此,寿县的物资交流大会就吸引领着周边消费时尚,极大促进了寿县商品流通,丰富了群众 的生活,带动了经济,扩大了古庙会的影响。在古庙会上采购的物品,渐渐地成了人们的一种习惯,连平日的生活用品也等到三月十五才狂买一通。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古庙会越办越红火,商品越来越丰富,但许多假冒伪劣物品也乘虚而入。八十年代末期的庙会上,城区一个体户,身穿白色“老头衫”,手持高音喇叭,“大削价、大减价、五元两件,数量有限。”2米宽的摊前,购买者一浪高于一浪,一个庙会下来,自己也不知卖了多少件“老头衫”,赚了多少钱。但他开启了利用古庙会处理库存的先河,此后古庙会成了大削价、大减价、清仓大甩卖的处理会,许多低劣、假冒商品充斥市场,“跳楼价、大放血、机会不容错过”的叫喊声不绝于耳,古庙会再也无法引领消费潮流。随着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人们消费心理日趋成熟,平时什么都能买得到的古城人,也没了赶会购买物品的兴趣。即使买点什么,也是等到商品最便宜的最后的一天,才赶会拾拾“地皮”而己。今年庙会一经销低档工艺品的客商,几天下来,连摊位费也没有挣上来,狠亏了一把,后悔不迭。但低廉的商品给许多农民及城市中、低档收者带来了实惠,既来赶了会,又买了价格便宜的商品,何乐而不为呢!   赶会专业户   一行生意养一行人,随着各地庙会的蓬勃发展,一批精明的商人,把庙会当做赚钱的商机,并把庙会演绎的更加精彩绚丽 。   南大街老杨,可谓是商海老手,不知从哪年开,他做生意再也不需要门面和商店了,每年从二月十九茅仙洞庙会、三月十五、九九重阳正阳”玄帝庙会等,一年中不知要赶多少庙会,也不知他从哪搞来那么多能够“放大血甩卖”的商品,凡是有庙会的地方,就有他的身影,就能听到他的叫卖声,虽然每次都放一次“血”,但每年赶会有滋有味,满脸笑容,真不知他能有多少“血”放。   近年来,寿县古庙会上不仅拥有象老杨这批本地和淮南的“专业户”,而且越来越吸引着更远的客商来赶会。既有带着新疆、内蒙古大草原问候的客商,也有来自西藏雪山、四川盆地、山东半岛等地的客商,他们各自经销本地的特色产品,有的身穿少数民族服饰,吹着牛角号,敲打着鼓招徕顾客,使内地客商用高音喇叭、光着上身,高呼“全部大削价,绝不往回带”的方式,显得既嘈杂又不文明。   纵观整个庙会,虽然很火爆,但笔者认为还有一个缺憾。整个市场上几乎看不到寿县产的商品,象浙江、江西等地产的草、竹席都占据了一“席”之地,而象中国草席城板桥镇的盛产的草席却难 踪影。   笔者衷心地希望,来年的古庙会,当地政府能够认真组织,合理安排,增设公益设施,让赶会者有个“方便”的地方,修复“靖淮桥”栏,消除安全隐患,把变味的“艺术表演“、“算命看相”等不健康的东西拒之“会”外,提高庙会品位,办一个文明、健康、有序的庙会,树立寿县良好的对外形象,繁荣古城文化,推动经济发展,更希望寿县产的特色产品为庙会增添新的亮点。
deleted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沙发
跟帖时间:2008-04-24 16:15 这是几年前笔者的感受,没想到只从那年后寿县就不在组织欢迎来人参加古庙会了,使原本热闹、红火的古庙会失去了独有的风味和特色,总让大多数寿县人心里有种不好的难受味。
游客:0418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板凳
跟帖时间:2008-04-24 16:18 发些图片上来看看呀。
一根浮木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地板
跟帖时间:2008-04-24 17:09 寿州古庙会总有乡土的情结,一种春天的情绪,过去人们觉得它土,但文化魅力就是这样,越是要消失的东西越是让人回味……
游客:0848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4 楼
跟帖时间:2008-04-25 08:48 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顶!
游客:0410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5 楼
跟帖时间:2008-04-25 16:10 老涛,你厉害哦!说的精辟,帮你顶上去!!!
游客:1104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6 楼
跟帖时间:2008-04-26 11:04 作者对中国近代史了解甚少,“嘉庆年间修,民国遭火,后仅存庙基。”、“1949年后,庙会一度停止,改革开放后,庙会恢复,九十年代中期,我县为加快旅游建设步伐,修复了帝母宫,更吸引了四面八方游客。”此说法不准确,小时候(文革期间),我记得父亲和他们的同事曾晚上上过奶奶庙,主要任务是“破四旧”。我想:奶奶庙是那时候被毁的吧?
游客:0243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7 楼
跟帖时间:2008-04-26 14:43 什么啊?除了遍街的垃圾就是满地的假冒伪劣产品,再者就是满街跑江湖的的小骗子,卖假药的,耍猴的,跳色情舞蹈的。。。。。。。。。。。,这些楼主都看到了吗?这样的庙会还是不办的好,应该坚决制止。
游客:0824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8 楼
跟帖时间:2008-04-28 08:24 楼上的思维太简单,这是标准的“非此即彼”,小孩脾气。
游客:0534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9 楼
跟帖时间:2008-04-28 17:34 顶楼主,文章就得这么写呀。
游客:0926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0 楼
跟帖时间:2008-04-29 09:26 庙会应该继续办下去,这是寿县的特色.这是寿县的名片. 不可因噎废食.因为几个小偷,几个假货就停办庙会, 这是典型的败家子思想. 庙会不但要办下去,还得发扬开来. 让安徽知道, 让中国知道. 世界知不知道就算了.
涛声起处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1 楼
跟帖时间:2008-04-29 10:54 虔诚的香客--摄于3月15日古庙会
涛声起处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2 楼
跟帖时间:2008-04-29 10:55 虔诚的香客--摄于3月15古庙会。
游客:0851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3 楼
跟帖时间:2008-05-02 08:51 庙会应该继续办下去,这是寿县的特色.这是寿县的名片. 不可因噎废食.因为几个小偷,几个假货就停办庙会, 这是典型的败家子思想. 庙会不但要办下去,还得发扬开来. 让安徽知道, 让中国知道. 世界知不知道就算了. 强烈支持!!!!!!!!!!!!!!!!!!!!!!!!!!!
游客:0541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4 楼
跟帖时间:2008-05-04 17:41 对,庙会不能停办,是得发扬开来. 一个地方的庙会往往是这个地方的民俗的一面镜子. 如果因为一点小问题而放弃庙会这个大平台的话, 说停办庙会的就是寿县人民的大罪人.
游客:1119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5 楼
跟帖时间:2008-05-06 11:19 应该办呀,上千年历史的古庙会,不能在,也不应在今天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