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论坛首页 > 百姓话题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
黄包车
一根浮木
  • 1 主题
  • 0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楼主
  早七时左右,老袁和老方在西大寺巷相遇了。   寿州的阳光不可能每天都那样明媚,可是今天是亮堂的。他们各自的黄包车屁股后面都写着“爱我古城”,在熙熙攘攘的西大寺巷,可能更能体现爱,那我们暂时回避一下蹬车人的苦。   老袁问老方,“搞几个了(拉几趟生意挣多少钱)?”   老方说,“熊毛咧(没有)。”   老方向东南方向一拐进入了箭道巷。拉上了仰脖喝矿泉水的学生。老袁远远地瞅着,嘴里还骂着,“这家伙尽跟我扯(扯谎)。”然后晃当晃当,将车蹬到仓巷的菜市,一位妇女拦了老袁的车。   “到大圆盘(南门外四岔路口)几个钱?”妇女提着花花绿绿的袋子,看样子是要到车站坐车回家。   “三块。”老袁说着,一面招呼着,“都三块,不会找你要多。上来吧,上来吧。”妇女就上去了。   老袁找到生意像是找到了精气神!将刹车上的角铁摇得响亮,发出咯咯咯的声音,寿州的黄包车没有铃铛。老袁像游蛇一样钻进了北过驿巷。   寿州城没有人行道,人口多,行人多,人行道上堆满了自行车。没有人行道,更没有盲道。在寿州城盲人出行是危险的,盲人出行会有人牵引着,或者手持铃铛走路。在寿州城走路,冷不丁地撞上一个人,大家也只相互笑笑,这就叫相“撞”一笑。如果因为撞在一起打起架来,在寿州城犯不着,因为这些事情太司空见惯啦!   说是黄包车,在寿州城还有其它叫法,比如“人力车”、“三轮车”,只是黄包车更妥帖一些。三支自行车的轮子,链条拖得很长,像马的肚子,上面是黄黄的篷,为限制黄包车出行的数量,避免造成拥堵,黄包车编号为ABC三组,一组只准跑三天一个间隔。   有了这样的限制,那些指着劳力吃饭的车主,只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呆在枯黄的路灯下,等着宾馆里的夜游人偶尔地坐上车,拉他们进入夜沉沉。有时候拉着一位干瘦的“小姐”到更加隐蔽的地方,也并不能拉个好价钱,都不容易,女人们也不会因为她们的活计而出手不凡,三块五块也一样讨价还价个不停。车主们油着嘴唱着歌,他们看得多,也不在意,只要能拉到钱,才不管是谁坐的车呢,有钱的,有权的,干其它勾当的,一样地出手三块五块,并不能因为拉了一个人而改变了他们的一生,这就是寿州黄包车主的人生定位。我出力,人给钱,就是这么简单。   黄包车停靠的地方都是些比较贫民的住所,像樊家大院、兵署、吴家楼巷、袁家巷以及南照壁巷通往状元街的僻静的巷子里,时不时地能看到几张歇着的黄包车,至于现代汉城、锦绣园、寿春苑等地那才叫鲜见呢。因为蹬车的不可能买得起那房子。车主们弓着腿一刻不停地蹬着生计,通淝门有三个门洞,靠东的门洞靠洞壁一溜沿停着十几张黄包车,大清早,这里的行人很多,车生意就好,坐车的应该捡靠在最前面的车坐,如果你随便坐上一张,不仅坐车人会遭到奚落,车主也会被其它车主腌臜(寿州方言:奚落)。   车主们对统一的黄包车进行某种程度的“改造”,比如讲在“驾驶室”与篷之间的缝隙处挂上帘子,遮风挡雨,虽然坐黄包车没有坐“奔驰”车舒服,但人性化还是要讲的。车主们在大梁上挂上大的“可乐”瓶灌满白开水,累了渴了喝几口,也非常惬意呵。车头前(寿州方言,“前”在这里是对“头”语气加重)一律挂着铁制的酒的包装盒,那是放钱的,城里面坐车,两个“钢蹦”,出城三个“钢蹦”,往里面一撂,当当响,那个脆劲儿,听起来真是舒服。   黄包车主就在这当当响的声音里过着一天又一天,这种声音有着无比的质感,与八公山上那些砸石头的声音一样悦耳醒目。有时候我目不转睛地看黄包车一路消失在我的视野,就像我凌晨醒来,耳际里还有黄包车咿咿呀呀的动静。我们在生活中已经很疲惫了,我还想说说在樊家大院看到的情形,那位大姐眼神不好,却在那里锁着扣眼儿,一粒一粒地做,做一千个十块钱,全是手工一天天地锁着,人生的分秒就是用锁着的时间数着,我十分想用我的文字将她们这些动静不失分秒地记录下来,这时辰好像是我最幸福的时光,虽然我不能分担她们的劳顿,但我可以与他们一样感同身受,我愿意这样做。   那些做妈妈的做女儿的车主,蹬起车来一样的风风火火。但有时候看她们蹬起大胖子的男人吃力的样子,就有些不忍,这也太不绅士了点。女车主们蹬上位学生,总是问他们学习怎么样了,如果是农村的孩子,还要加上几句叮嘱,不要浪费了家里的钱。她们也许就是一位勤学孩子的母亲。寿州蹬车的有子女考上了清华大学,这样的孩子真是争气呵,我同样祝福他们。   这样的文章我越写越难过,因为我看到他们,我的心跳就会随着轮子的转动而狂跳不已,这是一个城池的心跳。(完)
游客:1018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沙发
跟帖时间:2008-09-20 10:18 那个清华生家里是开面的的
游客:1031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板凳
跟帖时间:2008-09-20 10:31 民间民间民间民间  
游客:1035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地板
跟帖时间:2008-09-20 10:35 民间民间民间民间   
游客:1040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4 楼
跟帖时间:2008-09-20 10:40 民间民间民间民间   
游客:1239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5 楼
跟帖时间:2008-09-20 12:39 三轮车夫应该是我们所尊重的,楼主演绎他们的生活!
游客:0629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6 楼
跟帖时间:2008-09-20 18:29 三轮车主们每天都构成了寿州城内一道靓丽的风景,我们每一位坐车的人都应该尊重三轮车主。他们也是寿县城最光荣的人。
游客:0849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7 楼
跟帖时间:2008-09-20 20:49 我尊重他们的辛苦劳动。我也鄙夷他们的没有交通规则的乱挤乱窜。
寿春紫金砚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8 楼
跟帖时间:2008-09-20 23:59 一天到晚蹬车不容易啊
一根浮木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9 楼
跟帖时间:2008-09-21 09:58 谢谢楼上诸位的鼓励,写寿州的民间生活是我的志愿,凌晨时分我就动意要写好这篇文章,但总体感觉还不能尽如人意,因为对他们的了解还不够深入,我试图从平视的角度,而不是那种高高在上,不存在悲悯情怀,其实他们和我们没有两样,甚至我并没有黄包车主过得充实、实在和那种简单的幸福。用汗水换取的人生更有意义,黄包车主蹬着车,见证着古城的风雨雷电,见证着一个城池的变迁。衷心感谢大家的鼓励!
游客:1105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0 楼
跟帖时间:2008-09-21 11:05 向劳动者致敬!!!!!!!!!!!!!!
游客:0317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1 楼
跟帖时间:2008-09-21 15:17 车头前一律挂着铁制的酒的包装盒,那是放钱的, -------------还有一个用:拍铁盒代铃。
游客:0331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2 楼
跟帖时间:2008-09-21 15:31 古城三轮 人力三轮满古城,穿街过巷听铃声。 桐荫小憩有闲意,柳外斜行如画屏。 骚客挥毫逸兴发,画师泼墨雅情生。 不知陋巷昏灯里,妻子相扶望返程。 ----------几个月前在《寿州论坛》上看到的,翻叶一找,找着了。
游客:0435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3 楼
跟帖时间:2008-09-21 16:35 12楼的诗写的好,“不知陋巷昏灯里,妻子相扶望返程。”深得丰子恺漫画味。
游客:0948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4 楼
跟帖时间:2008-09-21 21:48 浮木先生这篇文章写的很好。但是如果能稍微拓展下,从县城里当年风驰电掣的蓝鹰车说起,进而到面的,再至人力黄包车的话,也算是浓缩出县城公共交通工具的发展史。当年上学之际对蓝鹰车感情颇深,进而有此拙见,见笑
游客:0855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5 楼
跟帖时间:2008-09-22 08:55 奢华生活与残破的景象   
游客:1118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6 楼
跟帖时间:2008-09-22 11:18 好文章,写得实在。............
游客:1120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7 楼
跟帖时间:2008-09-22 11:20 一张车,养活一个家庭,真是不容易,同情他们!
游客:1214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8 楼
跟帖时间:2008-09-22 12:14 劳动者最光荣,入什么行做什么事,全靠一双手,鄙视不劳而获。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游客:0516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9 楼
跟帖时间:2008-09-22 17:16 我尊重他们的辛苦劳动。我也鄙夷他们的没有交通规则的乱挤乱窜
游客:0833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20 楼
跟帖时间:2008-09-23 08:33 不过他们很会宰人,尤其是下雨天或是看出你很着急的时候,就开始乱要价了,他们虽然是靠力气吃饭的,但也不能随便加价,钱要多了别人不如打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