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论坛首页 > 百姓话题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
奶奶(寿县教育局教研室李明星)
游客:0340
  • 1 主题
  • 0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楼主
  奶奶走了,是带着一双残废的手,一双变形的脚和满身的青紫、褥疮走向了另一个世界。   奶奶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但一直和我们生活在一起,我们家几代人童年时都听过奶奶的故事:安丰塘的传说,金水牛的故事,说谎的牧羊人……那些地老天荒的故事一代代讲下去,我们金色的童年也便浸润在这美丽的传说中、冬日的油灯下和奶奶的皱纹里。   奶奶很勤劳,也很简朴。记得我家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生活的时候,房前有一片空地,奶奶就把它开垦出来,种了些土豆、玉米等作物。由于土地贫瘠,劳累了几个月,收获甚微,结的玉米也不过几十个饱瘪不一的米粒,但我们还是盼望着收获的日子,当奶奶把煮熟的玉米端上桌时,她的笑容是灿烂的,她的神情是自豪的。那时奶奶还纺羊毛,一个月大概也只能纺十几元钱,每半个月她总要去卖一次羊毛,我就跟在奶奶的身后。卖过羊毛,奶奶总要给我买一点东西吃,这一天也就成了我的节日。   我家搬回寿县以后,住在一中的大院里,奶奶就常捡树上落下来的枯枝败叶当柴烧,看着一捆一捆码得整整齐齐的树枝,我常想“粒粒盘中餐”里有多少奶奶的汗水啊。闲着的时候,奶奶还给我们纳鞋底,做棉鞋。我们姊妹三人都穿过奶奶做的棉鞋,那可真是“千层底”的棉鞋,密密麻麻的针眼,匀称的排列在鞋底上,一双鞋得花多少工夫呀。走起路来硬邦邦的,像是戏剧里老生穿的靴子。   我和奶奶单独有过一段相依为命的岁月。   文革前我家因为父亲的原因,迁回了老家正阳。一九七二年前后,全家又搬回了寿县,只有我还在正阳中学读书。我舍不得离开我的母校,也舍不得离开那帮朋友。奶奶就带着我在新街子的那两间茅草屋中苦度光阴。那时爸爸每月大概只寄20元钱给我们,除了最简单的生活,就几乎不余钱了。我们家几乎不来客人,有一次好像是哥哥女朋友的哥哥从合肥来找他的妹妹,在我们家吃了一顿饭。哥哥和他的女朋友都不在,这可急坏了奶奶,家里真的没有钱,奶奶就杀了一只正在下蛋的老母鸡。吃饭时,我和奶奶都舍不得吃鸡,就看着那位客人狼吞虎咽的大嚼。客人走了后,我和奶奶都心疼了好几天。就在这样潦倒的困境中,奶奶还能挤出钱来偶然给我添一件衣服,买一双鞋子。奶奶无怨无悔地带着我在正阳生活,不就是为了满足她的孙子的一个并不怎么合理的要求吗?可我又给了奶奶怎样的回报呢?有时还和奶奶顶嘴,惹奶奶生气,那时,我是多么任性,多么自私,多么不懂事啊!   奶奶离开我们已经六天了,我仍然不能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想到奶奶,她在患病期间的每一句话,每一件事都让我伤心。奶奶临走的前几天,我曾到到奶奶身边看看她,问她是否还认得我时,奶奶睁着一双无光的老眼,摇摇手,又闭上了眼睛。此时的奶奶已几乎无法发声了。握着奶奶干瘦的手,发现奶奶的眼角有两滴泪在缓缓地流。当她意识到自己将要走到生命的尽头的时候,几次从枕下掏出她一生积蓄的几百元钱,要分给她的儿孙。而她在我记事时的几十年里,就没有穿过一件像样的新衣服,盖过一床稍微软和一点的被子。那一点点钱,我连数都不忍心数她的,又怎么能去分享她的遗产呢?   重病期间,她小便频繁,但她在清醒的时候却对别人说:“你们叫我什么时候尿,我就什么时候尿”。到了那个时候,她考虑的还不是自己身体的需要,而是尽量不给别人添麻烦。她曾彻夜不眠,身边的人也由于服侍她而被搞得疲惫不堪。她见到我时常说:“我一夜都没睡啊”。她是在向我诉说她的委屈,我能理解她心中的委屈,但我又能给她什么帮助呢?在奶奶最后的日子里,她常自言自语地说:“我还能好好睡一觉。”我才知道重病缠身、彻夜不眠的奶奶是多么痛苦,又是多么不情愿的苦熬着漫漫长夜啊。   现在奶奶终于长眠不醒了,她自己从难以想象的痛苦中解脱了,却也带走了我们永久的思念、诸多的牵挂和绵绵的哀伤。奶奶,拄起你的手杖慢慢走啊,当心你的脚下,当心路滑,我们不能再送你了!   自从搬进了新楼,奶奶就再也没有下来过,而这次下楼竟成永诀!我真的不知道,在那样狭小的天地里,奶奶是怎样熬过一个个炎炎酷暑、漫漫寒冬?我多么希望奶奶还能复活,我要带着她再去看看一中的大院,正阳的小屋,看看圈门街的四合院,再看看生她养她的安丰塘。我们被乡愁煎熬的时候,会驱车赶回故里,聊慰乡心。而奶奶打离开故土后,就没有再回到她念念不忘的周家土楼子。我愿在我以后途经安丰塘的时候,让奶奶的灵魂坐在我的眸子里,再望一望故里,解一解乡愁。   奶奶现在已长眠于八公山麓了,墓地的四周只有青山、绿树、蔓草、松涛。但奶奶并不寂寞,那里有许多新的邻居。每年清明的时候,我们都会到你的坟前,献一束鲜花,烧几吊纸钱,祭一杯薄酒。当我们呼唤你的时候,你可千万要来到我们身边,看望一下你的儿孙们,我们想你,我的好奶奶!“奶——奶——”!
游客:0409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沙发
跟帖时间:2009-04-24 16:09 好奶奶,文章真是感人。
游客:0700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板凳
跟帖时间:2009-04-24 19:00 经典的奶奶形象,传统的美德尽于一生. 愿奶奶安息.
游客:0910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地板
跟帖时间:2009-04-25 09:10 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读后令人感动,好奶奶!
游客:0248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4 楼
跟帖时间:2009-04-25 14:48 李密《陈情表》 归庄《项脊轩》 或以共鸣故 文传千百年
游客:0832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5 楼
跟帖时间:2009-04-25 20:32 感动!这种感动发自内心,逝者安息!
游客:0218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6 楼
跟帖时间:2009-04-26 02:18 归庄是明末清初书法家。《项脊轩记》是明中叶归有光作。
方艳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7 楼
跟帖时间:2009-04-26 20:44 平凡的生活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有的只是细水常流的点点滴滴,但是正是这些小小的细节让我们回味、忖思。。。。。。 也许亲人会离开我们,也许我们无力挽回什么,但是在我们回忆的时候,就是对过往的一种缅怀,就是用心去镌刻那些温馨的瞬间,那些鲜明的片断。 李老师写的虽然是自己的奶奶,但是让我们仿佛也看到了自己的奶奶,她们都是一样慈爱、节俭。好像没有享受过一天子孙的福,反而被子孙忽视。读到这篇文章,唤起了每个人的回忆。 人有回忆的能力应该是上天的礼物吧。
游客:0959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8 楼
跟帖时间:2009-04-26 21:59 《项脊轩志》
游客:1102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9 楼
跟帖时间:2009-04-27 11:02 文章好得很 楼主是教研员我们希望楼主多写些教学经验 供我们农村广大教师学习
游客:0628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0 楼
跟帖时间:2009-04-28 18:28 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奶奶,一份真挚而又感人的情感,这正是人活在世上最珍贵的东西!愿奶奶在另一个世界里快乐!
游客:0421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1 楼
跟帖时间:2009-05-10 16:21 至忠至诚!感人涕零!
游客:1012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2 楼
跟帖时间:2009-05-11 10:12 遣字老道,难得感人至深...学习了~~
游客:0824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3 楼
跟帖时间:2009-05-23 20:24 我是一个学生所以应该叫李老师的奶奶一声“太太”了,我的奶奶去世的很早我没见过她一面,但我有一位和蔼而又非常疼我的姥姥,所以我也能感受到那种爱,看了李老师的文章我真的很感动,真心的愿“太太”在天上可以幸福快乐!
游客:0242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4 楼
跟帖时间:2009-05-25 14:42 爸爸的这篇文章在电脑里我曾看过,当时看着我就泣不成声。当他发表的时候曾告诉我改动不少,但由于时间关系我一直没有再看过。今天再次看到那句熟悉的“奶奶,拄起你的手杖慢慢走啊,当心你的脚下,当心路滑,我们不能再送你了!”时我竟又放声大哭。老太慈祥的面容又一次的浮现在我的眼前。不仅爸爸对老太的感情深厚,我们全家都深深地爱着老太。虽然我从小并不是老太带大的,但当父母工作繁忙把我送到奶奶家时我也总只是在老太的身边感觉到温暖和慈爱。她脑子里留存下来的那一个个故事也曾一次次绘声绘色的说给我听。而今故事依旧,人却不在了。再多的悔恨和感慨都无济于事。只是想在端午节来临时说声:老太,想你!今年的端午节我依然还会到一中,依然还会在你那只有几平米的屋子里站会,依然还会凭窗眺望......
游客:1133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5 楼
跟帖时间:2009-05-25 23:33 遣字老道,难得感人至深...学习了~~
游客:1124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6 楼
跟帖时间:2009-05-26 11:24 文章感人.好奶奶.奶奶安息!
游客:1150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7 楼
跟帖时间:2009-05-26 11:50 其实,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拥有“奶奶”这样的亲人 。只是很多的时候,我们都贪婪地浸润在她们无微不至的爱中而忽略了她们的感受,于是她们的离去留给亲人的则是无尽的思念、追忆甚至悔恨。 读了李老师这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我不禁想起了去世的外婆。她操劳一生,抚养子女,又带大了子女的子女,而今当我们理解了这份爱有能力来回报的时候,她却早已远去。清明的时候,我和爱人、孩子一起来到外婆的墓地,整片整片的油菜花簇拥着外婆的坟墓,我仿佛看到了她慈爱的面容......我们给外婆磕头,我给我的孩子讲老太的故事...... 我想:这样的爱的故事会珍藏在每个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教会我们理解爱、珍惜爱、传递爱!
游客:0945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8 楼
跟帖时间:2009-05-26 21:45 李老师:我是17楼的高虹,谢谢你带给我们的感动。在忙碌的生活中歆享亲情至爱,那细腻的瞬间足以获得内心的宁静。
游客:1033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9 楼
跟帖时间:2009-05-28 22:33 很感人的文章!值得学习!
船长李老师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20 楼
跟帖时间:2009-05-29 19:29   《奶奶》真情为文,不事雕琢,朴实地表现了李老师当时的生活和心理。文章着重记与奶奶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李老师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运用委婉动人的语言,寥寥数笔,就使人物形神毕肖,李老师抓住了奶奶和孙儿的一个个感人场面来抒写,特别是病后奶奶不能言语那段令人动容。李老师用亲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造成一种至情至性,如歌如泣的氛围与情调。这些似显平淡、平凡的回忆,饱含着李老师对至亲刻骨铭心的哀思,真是“令人长号不自禁”。   在下面的跟帖中,估计是李老师女儿的帖子读后也是令人感动,那哭那泪至纯至真。在传统美德缺失的今天这都令人宽慰许多。   我从这篇动人的文章中想到了我的妈妈,她现在正在重病中,而我忙于高三的教学无暇去市医院照料她,我感到非常焦急,这几天都在考虑要不要请假去照看妈妈。看了李老师的文章后,我决定请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