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论坛首页 > 百姓话题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
寿州的三步两桥
游客:1157
  • 1 主题
  • 0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楼主
    寿州有些地名,老而弥新,历经千年,仍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不能说它博大精深,但也颇耐人寻味,比如我居住的“三步两桥”。    “三步两桥”这个地名好,好在它诗意、独特和雅致,好在它的名气大。寿州城里的人,谁不知道“三步两桥”啊,但具体说到方位,说到来历,又都支支吾吾,语焉不详了。曾经看过一本历史资料,有好事者将其列为“寿州内八景”之一。民间的说法自有它的道理,说明寿州城里过去是有水系的,而且还相当的发达。“三步两桥”,是走三步跨两桥,还是走三步望两桥?我真的想象不出它当初的样子。    经过我的多次寻访和高人指点,“三步两桥”者,即州城内东大寺巷与北梁家拐巷交叉口也。现在这个地方不但无水,更是没桥,不但没风景,而且煞风景,一座散发着不良气味的公共厕所终于得到政府的改造,巷道口是三轮车夫们日常歇息的场所,到报恩寺进香的人不忍卒睹一根血迹斑斑的电线杆,有个人常年在这里扒皮,他扒的是狗皮。    寿州城拒水而外,恃水而居,水是它的大气象,也是它的大魂魄。大水绕城而过,百姓得以安居,大水如若穿城而过,那麻烦就大了。城中街巷,少有河渠,但城是活的,就不能没有活的水系。“三步两桥”的地名,很容易让人想到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想到“二十四桥明月夜”的淮扬景致。在寿州城里,带“水”字的地名比比皆是,带“桥”字的,却只此一处,难道它真的是一个另类吗?有寿州学士之称的苏希圣先生曾有一篇考证州城水系的文章,说得就很有道理。筑于宋代的古城墙,石垒砖砌,南高北低,体方角圆,四角之处都留有大片蓄水调节的内城河,在人烟稠密的今天,它们被誉为城市分清别浊的“肾脏”。但在古时候,它却是重要的泄水排涝的通道。大水围城,城中之水穿街走巷,流向城内东北和西北的内城河,再由城墙上的“金汤巩固”和“崇墉障流”两座城涵外泄而去。而“三步两桥”就处于东南内城河和东北内城河之间。   据居住附近的老人们讲,他们小时候就没有看到过这里有桥,但这一带虽偏于城中一隅,历史上却名士流连,古迹甚多。寿州州署的背后是有名的循理书院,往东就是八蜡庙,从八蜡庙再到报恩寺,要经过“三步两桥”了。遥想当年名满江淮的亳州书家梁巘客居寿州,在循理书院治学课徒,正值报恩寺重修,就毫不吝惜将自己云游宣州山中拓得赵子昂楷书的“南无释迦牟尼佛”七字贡献出来,勒石以嵌于大雄宝殿之东南正墙,自己又楷书“七字”跋文说明来龙去脉。从循理书院到报恩寺,他多少次经过这“三步两桥”?如苏东坡与佛印和尚的关系一样,他也许与寺中的某位住持高僧关系特好,品茗参禅,谈书论画,直至月淡风清,夜深人静才归。在经过“三步两桥”的时候,有没有听到桥下的淙淙轻流,有没有望见不远处州署那边飞檐翘角的熙春台?但夜里行走必须小心,因为前面还有一口塘,叫奇怪的撒金塘,塘面不大,但也水波清凌,苇草丛生,鸟儿啁啾。月光之下,撒金塘就像一张老旧的宣纸,但没法作书,他的字都是写在真正撒金的宣纸上,不光是商贾名士,普通人家也是能得到他的墨宝的。那些住在青砖灰瓦老房子里的塘边人家,说不定堂屋里挂的就是他书写的装裱考究的中堂。此时正是雨季,撒金塘塘水涨了,也不会淹到屋里,有明沟暗道,低洼顺势,流归到“三步两桥”。如今沧海桑田,那河儿那桥儿都淹没不见,下水道也细得可怜,常常是遇雨即涝了。1991年我刚搬来这儿不久,就遇百年罕见洪灾,城门封闭,岌岌可危。城内之水俱向低洼的“三步两桥”涌来,我们站在齐腰深的污水里,掀开下水道的水泥盖板以促流速,但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只见一条条硕大的鲤鱼蹿将出来。原来东南内城河是个精养鱼塘,鱼儿随泥沙俱下,在涡流中直接跃上巷道,那一回我们足足捞了几百斤的鱼,城门封闭,无处买菜,有这意外之鱼救急之需,成为灾年中的一件趣事。 “三步两桥”有名而无实,它在历史和岁月的变迁中成为一个谜,或者说是一个梦,这样很好,有多少事物是一成不变的呢?但我想建议政府在这儿竖一块牌子,每每旦夕而过,忽发思古之幽情,遥想当年它曲水拱桥的样子,令我常常不自觉地驻足,用脚在坚硬的水泥地上比划几步,假如这地底下就是当初被填埋的河与桥,古人的三步,与今日我之三步有何不同呢?这样做虽毫无意义,却是非常的好玩。 ( 来源:合肥晚报 作者:高峰 )
游客:0244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沙发
跟帖时间:2009-05-10 14:44 应该好好发掘一下,这么好的文化遗产!
游客:0347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板凳
跟帖时间:2009-05-10 15:47 三步两桥碧玉流, 佳人遥住撒金洲。 春风无限新诗意, 欲采萍花不自由。 三十年前活剥刘禹锡记实
游客:0628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地板
跟帖时间:2009-05-10 18:28 西大寺巷东段与北梁家拐巷交叉口
游客:0951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4 楼
跟帖时间:2009-05-12 09:51 原来情况是这样的啊,寿州真的可爱了。
游客:1054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5 楼
跟帖时间:2009-05-14 10:54 文章不错,支持.希望多看到.
游客:0344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6 楼
跟帖时间:2009-05-14 15:44 从小的时候就听说过“三步两桥”,但不知道在什么地方?
游客:0516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7 楼
跟帖时间:2009-05-29 17:16 庙会记(来源《江淮晨报》) 农历三月十五,寿州古庙会。 早晨起来就感到有些异样,天气晴朗,红日放光。但城中似有咕嘟咕嘟的声响,像煮沸后的稀饭锅又在文火的煨热中不停地冒着小泡,是一种春天才有的微微的搅动。我知道乡下的人和城外的人都上来了,所以选择步行上班。在“三步两桥”的巷口,地上还留有清明节人们祭祖时焚香烧纸的黑色印记,才过几天,人们丢下亡故的祖宗,都往报恩寺里去拜佛了。生活是变化的常新的,时令风俗,各取所需。看着人们忙着求签拜佛,烧香许愿,活得也是自在而舒适,如果心想事成,也可当真。此时,我就看到一个气喘吁吁的家伙抱着两盘通红的花炮直奔山门,我要祝贺他,在菩萨的保佐下,他的愿望达到了。 路过东街北照壁巷口福音堂的时候,里面已开始唱诗,但信徒们还在不断往里涌,狭小的院落里放着几排木头长凳,后来者只好露天授课。我伸头瞅瞅,一位老太双目紧闭,沉浸已深,那样子敬畏又谦卑,而怀中却抱个肥腮大眼的婴儿,那孩儿估计昨晚睡的安泰,精神头十足,阳光打在他的嫩肤上,有种透明的质感,他安静地玩着自已的手指,不去打扰老人。两只小鸟在乌黑的瓦檐边跳跃、鸣唱,它们与这个孩子一样,看起来是那样的天真和无邪。 通淝门洞开,楼头上彩旗招展,看起来有些俗了。人们蜂拥而入,这时我才找到早晨城中异响之声的来处,城池拥塞,人声鼎沸,似有天外来音。人群中,一个拽着大人衣襟的小男孩走不动了,怯怯地问:“烧香的地方在哪?”大人告诉他还远着呢,这儿是南门叫“通淝门”,进去之后,要穿过城池,从北门“靖淮门”出去,过通济桥,抵八公山,山路弯弯,得一步一步往上爬,直到四顶山最高处的帝母宫,帝母宫里供奉着从泰山来的碧霞元君,又呼四顶奶奶,小宝贝啊,你就是四顶奶奶送给我的,我要带着你去还愿。小男孩面有难色,似懂非懂,旋而不语。 一个人,从母亲十月怀胎开始,就与一座山,山上的一座庙,庙里的一位神扯上了关系。从懵懂婴孩到耄耋老者,这中间要经历多少磕绊多少周折多少不测。年年三月十五,岁岁庙有集会,烧多少香,磕多少头,才是平安,才是福,想想,人活着也真是不容易啊。 三月,春光已浩大到不着边际。古城墙下,护城河边,油菜花黄,杨柳垂青。突然起风了,空中飘满了洁白如绒的柳絮,我的脸上扑满了这细小的精灵,一时间,人们纷纷躲闪,以手拂之,场面有些混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苏轼的诗好像写的就是此时的寿州,居寿州这么多年了,今年的柳絮最是迷离而又稠密,万物有灵,天有异像,这柳絮落在护城河清凌的水面,落在古城墙乌黑的砖垛,竟如迷乱飞雪,那是祈愿的雪,一小层,薄薄的,纤尘不染。(高峰)
游客:0901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8 楼
跟帖时间:2009-06-01 09:01 文章能这样写吗?话能这样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