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论坛首页 > 百姓话题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
谁知寿县八月十五玩火把习俗的来历
diorwong
  • 1 主题
  • 0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楼主
谁知寿县八月十五玩火把习俗的来历?
游客:032259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沙发
跟帖时间:2014-09-09 15:22 女伴秋夜出游,各于瓜田摘瓜归,为宜男兆,名曰摸秋。”那些结婚后未生育的女子,中秋之夜会乘着月光,在小姑子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别人家的田中去偷摘瓜豆。因为民间相传,摸到南瓜的,即可生男孩,因为“南”与“男”谐音,摸到扁豆则生女孩,因为扁豆也称“娥眉豆”。而这一夜,瓜豆之主非但不责怪“偷摘”者,反而以此为乐。 ——————————————————————————————————————— 八月十五玩火把——寿县人才懂得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不幸的是,今年这里和老家都下雨,举头望明月是不行了,低头思故乡倒是可以。 为了使中秋功德圆满总要象征性地吃一吃月饼,好像没吃几块腊肉弄得满嘴油乎就不能正儿八经心安理得地算过了新年。大概吃了1/4块吧,也没注意什么馅儿的。月饼至于腊肉,中秋之于新年,每过一次那就是天增岁月人增寿,反正小孩子都是喜欢过节的,大人也会说过节那都是给小孩子过的,我觉得也不尽其然,但大人却是实实在在的比以往更忙碌。如果不讨论传统节日的重大意义,也无非就是一帮人聚在一起,推杯换盏七荤八素地吃顿饭,可是谁叫分离的时间总比相聚多呢! 这要是小时候在家里吧,虽说也不会因为中秋佳节违了农时,搞不好还要被遣下地干干活,但田里的活再忙也会早早收工,过节嘛!家长就地取材地做一顿丰盛的饭菜,我们发挥攻势吃干打净抹抹嘴,望望天上还能看到落日的余晖,心里早就按捺不住了,三不五时的瞧一瞧倚在墙角的大杀器——火把。中原的地貌开阔,坦荡如砥,没有像样一点的山自然没有爬山登高的习俗,但青少年们永远是闲不住的,没有人去关心考据起源,但是我们每一年都会扎火把放火把,年年如此,约定俗成。火把作为重大角色,尤其是男孩子,更会为“如何扎一把好的火把”这一课题花费上比做作业更刻苦的劲。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巧男难为无麻秸之火把。麻秸就是“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的这种桑麻去了麻皮晒干,是扎火把上好的材料。大人们为了孩子能有麻秸,都会在自己家地里辟一小块地方种一点桑麻和秫秫,麻泡一泡剥皮晒干和秫秫秸子可以扎扫帚,晒干的麻秸就用来扎火把。准备好了一捆麻秸,到田埂上割一抱黄蒿,到草堆拽几把稻草,用麻秸把黄蒿围起来把稻草碾成一股扎好,一把像模像样的火把就算扎好了。可是你不要小看小孩子的创造力,活泼好动得能踢死蛤蟆玩死猴的,一把刚刚及格的火把怎么能满足呢?要知道我们是有着如当今女人拼罩杯一般的热情的,至少要避开父母搞一点破布条或者直接拿桌子上的抹布,再鬼鬼祟祟地倒一点拖拉机用的汽油在布条上塞在火把顶里面。很快的,第二年别的孩子就也会这样赤裸裸的抄袭了,机灵的孩子是能够凭借天性成为优秀的产品经理的,在那个年代我们早已经无师自通地知道伟大的产品都是不断的迭代开发的。有时候为了超越用户期望还要在火把上施展一把人文关怀来一点小惊喜,来几颗鞭炮次第地丢到火把里面吧,噼里啪啦的火把才会造成小伙伴们围观啊! 满月高悬的时候,远处的小伙伴们开始成群结对的往大路上赶了,一路上打打闹闹呼朋引伴,每到一户哪一户的小朋友就迫不及待地扛起火把加入大部队了,兴奋难耐啊……摩拳擦掌啊!简直就是网游里头国战要来临的心情啊,怎么说来着?哦,大刀已经饥渴难耐了!四面八方的过来的放火把的很快聚齐大家就要拉帮结派了,点起火把开始一场大战咯!很快的,晒干的麻秸烧得非常旺盛,大大小小的火把照亮一大片地方,在远处清晰可见。目之所及是通红通红的火把,耳之所闻,是孩子们的喊叫夹着噼里啪啦的燃烧。混战中下手都是没轻没重的,总有动作激烈的时候,有人被火把吓得哇哇叫啦,有谁不小心被推沟里去了,有谁被火把里突然爆炸的鞭炮下了一跳了,有谁太激动不小心误伤自己的小伙伴大声抱歉了……场面如同火势轰轰烈烈。印象中每隔那么几年,就有不小心点着了谁谁家家草堆的事情发生,集体犯事,罚不责众。火把一个接一个也烧完了,喊也喊了,叫也叫了,旺盛的精力也挥霍了,改告别的告别了,有互相不服的就相约来年再战的,人群又稀稀拉拉各回各家,倒是满地的灰烬、散落的秸秆、碎稻草证实着这里刚刚有一场“战斗”。 依照习俗,是不能空手回家的,还要“摸秋”,“摸秋”也是寿县乡间中秋之夜的传统活动之一,人们可以随意溜到菜园子、庄稼地里,摸摘瓜果、大椒、黄豆、玉米、棉花、萝卜,不论是张三家还是李四家的。老人家说“摸到冬瓜生男孩,摸到丝瓜生女孩,摸到大椒不害眼。摸秋是不能带照明器具,而且要在黑夜里闭着眼睛用手摸因为摸秋要慢慢摸,所以要是做事太肉太慢就会被人说:“看你像摸秋一样”!哈哈…… 很快的,我们飞快的长大了离开了家乡,期间越来越多的孩子因为父母外出打工的原因也被带走了。我想一定有心头还记得来年相约再战的孩子没有等到第二年就被父母带去外地了吧!农村的小孩子越来越少,小学中学的学生也越来越少,有些年头了放火把的习俗应该也没了吧! 像是闷热密闭的牢房里也要开一一扇小小的天窗,囚人们每周有固定的时间出去放个风,羁旅的游人总也要有特定的日子集中地抒发一下积攒许久的乡愁。彼时,行路崎岖时代的人们都是自古逢中秋悲寂寥的;此时,卫星信号越过了山重水复,宽带网络拉近了千里迢迢,天涯成了咫尺,三秋归于一瞬,再没有百折不挠的相见、千难万险的会面,感谢四通八达的快捷便利,也感慨思乡情切不胜往昔。新出生的小孩也不会知道在他的家乡没有多少年前有这么一个叫“放火把”、“摸秋”延续了不知多少代人的习俗了吧!或许他在八月十五中秋节这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会聊到这个话题,跟小孩子说说以前的场景吧,谁知道呢?也许不知过了多少年,同在一起用火把干仗的孩子们早已经长大成人散落天涯,希望他抬头望见皎洁的圆月能够想到家乡,想到小时候亲手扎的火把和心里乐开了的花,也许在皓月当空天涯此时的时候,某一个角落有曾一起放过火把的小伙伴也在望这一轮明月,回忆同一个时光。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由寿县城门户shouxiancheng.com团队原创,寿县人上寿县城!转载请注明出处!
游客:054541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板凳
跟帖时间:2014-09-09 17:45 玩火把习俗在寿县南部的乡镇好像没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