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601 | 回复: 6
|
拓宽寿州文化的现代视野
|
一根浮木
![]()
未注册会员
![]() |
发表于 2010-01-21 15:34:51 |只看该作者
楼主
有趣的是,在寿州楚文化博物馆又有了心得。下面是一些器物的英译:
双联戈doulde dagger-axe
春秋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战国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罍Urn-shaped Bronze of drinking vessel
编钟a set of bells
对“罍”的英译很有意思,“用来喝酒的瓮形青铜器”。“编钟”被翻译成“一套钟”。对于“簋”、“盉”这类容器或器皿就只能用汉语拼音标识了。博物馆里珍藏着有着三千年历史的文物史料,那些年代久远的,不仅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不认识,连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也未必就搞得清楚,如果有人要问为什么一个简单的“罍”如此费事,翻译成Urn-shaped Bronze of drinking vessel,这是容易回答的,如果没有这个“罍”字也没有相应的实物,我们对这个“罍”的认识,也不过在“用来喝酒的瓮形青铜器”上了。
从这一点讲起来,作为文化的遗存,它们在我们这个古老的地域,我们所了解的文化传统并不比那些来自遥远国度的观光者多,在那些“vessel”面前,我们一样感到很渺茫,寿州出土的文物北京有,上海有,省博物馆更多,这不能不说寿州对全中国及至全人类的文化贡献。
在寿州博物馆的各展厅间穿行,总是很快就走过去,但这里面每一件藏品都是尘封的往事,它们从千年的泥土中发掘出,有视为社稷和王权的鼎、锺,还有贵族和卿大夫用的敦、簋、簠(fǔ古代祭祀时盛稻粱的器具)、壶、鉴、盘、尊、斝等,弋、矛、戟、剑、钺、矢镞是战争中使用的武器。在寿州博物馆里,一幅古代车马图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车马上的各个部件标识非常清楚,还有现成的实物,比如那个车轴上的“辖”就是控制马车轴不至于滑脱的一只楔子,古人的巧思真是让人叹服呵。祭祀、百工、车舆以及农业生产方面的器具,都凝聚着人类的智慧。
[B]“逆时代”的声音其实顺应了现代文明的价值取向[/B]
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代序》中写道:“研究中国建筑可以说是逆时代的工作。近年来中国生活在剧烈的变化中趋向西化,社会对于中国固有的建筑及其附艺多加以普遍的摧残。”,“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这工作即使为逆时代的力量,它却与在大火之中抢救宝器名画同样有急不容缓的性质。”。梁思成写这本书,讲这些话又过去了几十年,重提文物古迹成了现实的需要。08年和09年,笔者已经对寿州古城及其周边正阳、隐贤以及瓦埠古镇进行实际考察与走访,我所看到的、听到的所有信息都不约而同地勾起我对寿州古老文化的深切关怀、同情及垂怜,寿州的古建逐步萎缩,其一是数量的锐减,其二是古建的品质已经降低,古城内的熙春台、东十房、西十房、刘少海故居、薛正跃旧宅、高大门、樊家大院、司徒越故居等保护进程比较缓慢,除了一帮人写下一些怀旧的文章外,其声音是微弱的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还有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对这些古建并没有人热衷于它们的研究,即使有复建项目也是支离破碎、貌合神离的,乡下的情况更是如此,那些滨著名水系而建造的古镇,淮河边的正阳关、瓦埠湖之右的瓦埠镇以及淠河边的隐贤镇,古建岌岌可危,屋顶坍塌,梁椽倾斜,如果再不加以修复,它们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将会瓦砾丛生一片狼藉。
这里面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现代文明,它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文化保护与勤奋、诚信、进取、包容、法治、珍爱生命的现代意识是顺应还是逆流?这两年间我一直苦苦思索一个问题,如何尊重传统与新的力量并行不悖共建欣欣向荣的寿州,我在寻找中得出一个答案: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合理因素,这些合理因素是超越时代的,具有永恒的意义和价值。在海口的一次会议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展示了他们所在省市的文字和图片信息,当我们展示了寿州本土摄影家林伟拍摄的寿州古城照片及文字“1986年国务院批准的历史文化名城”的时候,招来与会者惊羡的目光,这无疑给了我们莫大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这就是祖宗庇荫及留给我们的荣光。我们可以自省一下,假如展示的是正在崛起的千人一面的大楼效果又会是怎样?幽深历史不应该成为现代化进程的包袱,俯拾皆是的历史碎片应该成为寿州古城现代气息的有力注脚,我们能耳闻目睹这文化与创造力的源头,我们生有所根,据有所凭,这些生动的证据就在我们的面前,我们可以知晓寿州在某个历史时期曾经辉煌也能知晓在某个环节出现在疏漏,不用详察史料就可略知一二,这是我们的福份。
[B]对寿州文化的考量,重塑科学精神是当务之急[/B]
在看完象征王权的重器和标明战争的斧钺钩叉,从先秦一路走下来,于是得出这样的结论:百工们为什么要制造这些“产品”,这些辉煌的背后又掩埋了多少苦难?这文化史是不是背负在苦难史的肩膀上?我们一方面在为灿烂文化而骄傲的同时,是不是对文化背后的一些东西进行深刻地反思?这块“王土”能不能看到“人”的踪影,对那些传统的毒素我们应该如何看待?
在古代和近代,寿州有诸多发明,比如突火枪及棚架烟火,据说鸦片烟枪上的“斗”也有寿州窑的杰作,寿州作为南北屏障大小战役无数次,屠城无数次,水患无数次,为什么我们在喋喋不休地谈论淝水之战的同时,没有更加关切于这块土地上的先人的苦难?一场困攻南唐边镇寿州之役竟然打了三年,其情景一定是惨不忍睹。寿州作为赵姓天下的挡路者,其后被荒废了150年之久,这都是历史的真实。从博物馆一路走下来,先秦以降从青铜到窑器以及士大夫寄情山水的书画作品,表面上的萧散和闲逸果真能掩盖历史的不幸吗?
为什么突火枪和棚架烟火没有放射出更大当量的杀伤力,为什么寿州对麻醉品那样热衷呢?
这一路走下来,好像把寿州人的禀赋和创造力一览无遗。这里出土的藏品固然为我们津津乐道,但也能看出从弩机到突火枪的惊人重复,这探索精神,这创新精神,这一日千里的变迁,那些启蒙思想催生的科学精神也无踪可寻。
之所以我要提出这样的观点,是因为我们在泛文化的探讨中有时候麻醉了自己,似乎这三千年的文化是财富可资,可以忘乎所以一番,可以妄自尊大一番,如果真是那样的话,这样的传统对青少年来说就是一种毒素,我们在历史前巡视,需要检省一下自己内在的过失,源头上的过失,生活还在继续,需要向前看。
在对待寿州传统文化方面,我觉得作为寿州的青少年更需要的是科学精神和科学品质,比如对寿州历史的研究,需要精确的实证,而不是停留在史书的溢美和浮夸之言。不仅仅那些传说有不经之言,即使是《淮南子》也充斥着伪科学的东西,因为世界是发展的,人类智识所限,需要我们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科学的精神去探寻和求证。寿州的建筑也是如此,建筑的样式和品格,是与当地的气候、审美以及中国传统的礼序有关,需要我们去丈量分析和求证,将粗制滥造的建筑物赋予寿州历史之名,这是自欺欺人。
[B]对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主要目的是增加自信力[/B]
对科学精神的唤醒并不是对传统的全盘否定,事实上科学精神的缺失,往往直接导致我们虚无地看待传统和历史,对文化的漠视。科学地看待传统不仅不会打消我们的创造的激情,相反地还会更好的提升我们的自信心。这里有几个方面的考虑。现代管理和现代技术都是基于这样的一个前提,我们所处的环境,资源是稀缺的,如何合理利用这些稀缺的资源,达成最大效益,这样更加有助于我们拓宽建设的视野,焕发更加璀灿的传统魅力的光芒。近看“大江晚报”上一篇文章《丹佛的冬天》,“这里的自然和生态环境保护得很好,你可能想不到的是这里的旧房不仅不会因年代久远而被拆除,反而会因历史悠久而身价倍增,那些百年老屋,至少价值都在百万以上,而最近一二十年的房子,能卖到二三十万就很不错了。”“丹佛仅有150年历史,但是从方方面面能感觉到,这座城市很尊重、珍惜自己的历史。”
从这一例证可以看出来,我们的行为是价值观的投射,那么我们的自信力如何能从片砖只瓦中得到提升呢,我们站立在城池的中央,有没有历史簇拥感呢?在寿州古城,一方面房价飙升与省城齐观,另一方面古建在寒风中岌岌可危。我们的目光除了在城墙和寺院外,十足遗弃了那些代表城池成长的民间建筑,作为寿州的青少年应该在古城保护中提升自信心,因为自信心提高责任感和保护意识,这里面的工作广泛而有益,我们可以用科学思维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并形成自己的报告,这是多么伟大的创举呀!不识寿州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城中,这是历史的因果吗?
如果寿州的未来们能在城中停停走走,审视并自信,自信而精神,越看越放大就会让你越是惊奇,报恩寺的钟声、清真寺的经声、在明伦堂太阳斜射的光线、泮池的梧桐叶、司徒越故居的雕窗,啊,那是多么美妙的环境呀,可做豪放状,沉思状,婉约状,太阳和冬雪一样地给我们温暖和冷峻的遐想。这是在我们感情的层面的一些叙述,但我想在寿州文化的研究上还要提倡科学精神和理性,我们的思考不能停留在导游册和导游词,不能只听专家们说,不能信之于那些不经之词,相信自己的观察,相信在科学论证基础上的一些感想和研究。因为真理不在于雄辩地鼓吹,而在于执着和热爱,大卫•休谟在《人性论•导言》对缺少科学精神的研究进行了批判,他写道:“在所有的吵闹中,要取得胜利靠的不是理性,而是辩才。无论是谁只要有了辩才,就可以将荒诞的假设吹得天花乱坠,唯恐找不到新的信徒。所有的胜利者并非手持矛剑的武士,而是军中的吹鼓手和乐队。”只有提高每个寿州人的文化的思想性,才可以全面展示传统文化的精神,因此我们找到了根本性的出路。另外对文化自信心的塑造跟我们遭遇的处境有关,古城的发展的兴奋点在哪里?我们创造力的释放的着力点于何处?我们沉思的结果,答案只有一个:从文化中。
[B]结语[/B]
拓宽寿州文化的现代视野,并不是给寿州文化贴上现代标签。“传统——保护——科学精神——自信心”不论正还是逆,这样的顺序会让我们走近良性发展的文化系统,本文旨在进一步唤醒寿州人特别是青少年文化坚守的自觉,作为寿州的文化研究以及与此相关联的文化研究机构、文联及其作家、摄影家协会都应该在文化传承和指引方面做一些工作。寿州文化远远不是我们看到的几处景点、几件文物那样简单,与其我们大声呼吁不如去做一些我们力所能及的工作,没有传统就没有现代,传统与现代兼容并蓄,和融并生,“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理性地看待传统,既不让我们沾沾自喜,也不至于让我们失去自信力,拓宽了现代视野,我们每走一步,胜似我们走了一万步。千万不要舍近求远,立足于家乡做点努力,让每位有志向的青少年在文化指引中得到动力。
冬去又春来,年年如此,当初的青年已经迈入了中年,他们在寿州的几十年,犹如投入历史之海,作为万物精灵的我们,已经感觉到了渺小和轻微,我们肩负着创造和继承,身逢于斯,斗胆说几句心里话,也不枉一切存在和幸福。(完)
|
游客:062109
![]()
未注册会员
![]() |
沙发
跟帖时间:2010-01-21 18:21
细细品楼主之言,很让我们寿州人为之振奋。我们寿州的内涵很深很深,之可惜现在的人太浮躁,已经不如古人了。如果说我们是寿州是千里马,那么现在缺的是伯乐。
|
游客:024333
![]()
未注册会员
![]() |
板凳
跟帖时间:2010-01-22 14:43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不让,然后为德。闻之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不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
游客:023352
![]()
未注册会员
![]() |
地板
跟帖时间:2010-01-23 14:33
但愿人长久,见证古寿春。
|
游客:081249
![]()
未注册会员
![]() |
4 楼
跟帖时间:2010-01-27 08:12
树立自信心非常重要。
|
一根浮木
![]()
未注册会员
![]() |
5 楼
跟帖时间:2010-01-30 10:06
谢谢大家的跟帖,这是昨天的日落。日出日落,时间过得非常快,祝大家新年之际,好心情。
|
一根浮木
![]()
未注册会员
![]() |
6 楼
跟帖时间:2010-01-30 10:12
每一天都要过去,每一天都是新的。每天如此,两千年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