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论坛首页 > 百姓话题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
追寻儿时寿县古迹
honghe
  • 1 主题
  • 0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楼主
  我无意间闯进寿州论坛,得以有幸拜读浮木的很多帖子,不由引起我的乡思,你的字里行间图上,把他乡游子仿佛又带回到幼年生活的古城;你的文字描述恍若昨日,我都依稀记得,但照片画面上,则很难和我存储的记忆中对上号来。我是建国初期离开寿县去外地学习、工作,直至退休,最近的一次回寿县至今也将近20年了,因此,对寿县既熟悉又陌生。非常感谢你写了很多介绍家乡、回忆过去的好帖子,让他乡游子有机会进一步了解家乡!你在帖子里提到过的一些物和事,有不少我都知道或者听说一二,现将想到的写上一点,供你参考。 你写过寿县的“东岳王庙”,寿县城区虽然不大,但寺庙却不少,比较有名的有报恩寺(寿县人习惯叫它“大寺”)、清真寺,此外还有与寺庙相类似的黉学(过去我们都统称黉学,不知道严格地说是否应称为“孔庙”)、魁星阁等。此外还有一些如:火神庙(好像在今二中附近)、关帝庙(在清真寺的西南,离城墙不远),相对规模较小,不太有名,现在恐怕都已没有了。   在宗教方面寿县除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外,还有基督教。基督教在寿县城内的教堂在东大街坐南朝北,基督教在寿县城内办有一所小学,原在楼巷,即今附小处;还办有一所春华医院,原在黉学广场的西南方向,现在不知还在否。   记得你的帖子还提到过“状元府”,我只知道寿县的官员府第不少,好像只称“第”,多为孙姓官员所有,例如:状元第、太傅第、大夫第、进士第等。那时我年纪不大,只是听长辈说话中提到过,至于究在何处并不清楚。   你写过的“镇台衙门”,我知道的略多一点,因为我在那里念过几年书。清朝那里曾为镇台衙门,而后叫过“民众教育馆”,抗战胜利后那里是寿县县立中学的校址。那时,校内东侧有个小院,小院东、南、西三面的围墙上镶有很多名家墨宝,例如黄庭坚等,记得还有一个“一笔虎”,据说是某官员写的。这些字碑都很珍贵,后来移到原报恩寺、当时的“博物馆”保存,我想,这可能是孙剑鸣老师(司徒越)主持博物馆时的功绩!   你还提到东大街的“钟鼓楼巷”,记得过去只听说大家叫它“钟楼巷”,以跨巷两侧的墙壁为支撑在巷子中间的上空建有一个小楼,内悬一口大钟。一中的陈汝浑、陈汝淳兄弟俩过去即住在该处,不妨询问他们。   你多次提到南大街的东、西十房,薛希程老师的夫人、三中管副校长的岳母原来就是东十房的孙氏族人,她对东十房当然知道很多,你在文中提到的“孙敏生老太太”可能就是她老人家。而西十房的族人我虽记忆不准,但可供参考询问的有:淮南矿业学院(现在是否改为安徽理工大学)退休的孙文若教授。   想到一些,今天先写到此,仅供参考。再一次向你表示感谢!
一根浮木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沙发
跟帖时间:2010-07-07 18:07 先生: 您好,我在寿县20年中,也经历了寿县大的变迁,但是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她的灵魂是不会变的,她的厚重的文化品格和幽深的文化传统不会因她年代的久远而改变的,我相信随着文明进程逐步加快,生态文明、和谐发展将引领我们追求更适合寿县发展的路子。东岳庙亟待修建,关帝庙还在,镇台衙门的四合院已经没有了,碑廊及刻石已经作了转移,想必有关部门会善待它们。时代的发展和城市进程加快对古城文化的保护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但是我想,随着人们的眼界开阔以及知识水平和文化修养的进一步提升,所有的古城人都会为文化保护做些贡献的。这么炎热的夏天,您还急着写这些宝贵的东西,我应该向您致敬,祝您退休生活愉快,有空回家乡看看。谢谢。一根浮木
游客:040314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板凳
跟帖时间:2010-07-08 16:03 我们寿县城内的很多古迹都被糟蹋了!
寿州勇士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地板
跟帖时间:2010-07-09 19:32 儿时的古城已不复存在,如今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古不古、今不今”仿古建筑。作为寿县人我们没能保护好自己的家园,我们有愧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