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论坛首页 > 百姓话题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
坎坷人生路 悠悠鼓书情——记寿县鼓书艺人陶应举
小马哥
  • 1 主题
  • 0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楼主
  “寿州大鼓”,又称“皖西大鼓”,发源于寿春,流行于江淮之间的颍上、凤台、霍邱、怀远、寿县等地。它是一种一人说唱并重的表演形式。表演者自敲鼓板,演唱时右手握鼓条击鼓,左手打牙板(云板),念白时丢下鼓条和牙板,不时用惊堂木,以渲染气氛。艺人在表演过程中手、眼、身、法、步并用,以刻画人物性格、特征,反映喜怨哀乐的情绪和悲欢离合的生动场面,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寿州大鼓”根植于地方民间艺术的土壤中,唱词、唱腔和韵白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唱词侉气浓重,唱腔抑扬交错,运调缓和急相间,音乐上吸收了庐剧和民间小调的主要成份。“寿州大鼓”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浓郁的乡土气息,成功入选安徽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也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寿县的7项省“非遗”项目名录之一。   陶应举,寿县堰口江黄人。年逾古稀的陶老,现居住在堰口镇八沟敬老院。1954年秋,古城寿县遭受了百年一遇的洪水,当时人们可坐在寿县的宋代古城墙上可以洗脚。古城之外,一片汪洋,身处瓦埠湖边的江黄公社也是白浪滔滔、农田被淹、满目疮痍。那时的陶应举,正在小学读书,由于农作物颗粒无收,家人无力再供他上学。而他却在农闲课余时,深深喜欢上了“寿州大鼓”这一民间艺术,从而与“寿州大鼓”结下了不解之缘。1954年秋,陶应举师从凤台县马店公社周民文老艺人,开始了自己的学艺生涯。学艺期间,他跟随周老艺人,走街串巷,深入村庄队组,由于陶应举能吃苦耐劳,加上天资聪颖,鼓书艺术提高很快,深受同辈艺人和广大听众的喜爱。   1958年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寿州大鼓”逐渐被冷落。直到1970年,全国掀起“一打三反”运动,可能是出于政治和宣传的需要,“寿州大鼓”重新浮出水面。民间艺人陶应举再次来到了凤台,回到了久违的老师身边,并跟随老师,正式走上了说书演艺舞台。1972年,通过县文化部门的培训、学习、考核,正式成为寿县文化馆在册的民间艺人。随着陶应举鼓书艺术的日臻成熟,也逐渐成为当时年轻艺人的杰出代表,他受县文化馆指派,先后深入全县工厂、农村,开展文化宣传活动。《平原枪声》、《杜鹃山》、《巴桑家史》等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现代评书,通过老中青几代鼓书艺人的不懈努力,认真演绎,使得寿县大鼓书――“寿州大鼓”成为淮河岸边的一朵艺术奇葩!   改革开放后,老艺人陶应举重新焕发出极大的艺术热情,创作出《战国志》、《海瑞罢官》、《四马投唐》等一部部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古代鼓书。他不仅在本地演出,还通过县文化馆介绍,到蚌埠、阜阳、六安等地演出,受到了当地群众的好评。   随着时间的推移,电视作为一个新媒体,在八十年末、九十年代初悄然走进了千家万户,“寿州大鼓”这一民间艺术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陶应举这一民间鼓书艺人被迫去收购废品,先后奔波在寿县、淮南、上海等地,历经了生活的磨难。   如今,陶老艺人年逾古稀。堰口镇党委、政府“以人为本”,从关心、照顾老艺人的角度,安排陶应举老艺人住进了敬老院。然而,陶老艺人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心却永不泯灭。他克服年老体弱、疾病缠身等困难,再次来到县文化馆、县文广新局,重新办理《寿县民间艺人收录证》。陶应举老艺人,虽年岁已高,却与时俱进。陶老艺人又创作了《计划生育好》、《新农村建设暖人心》等一批具有时代色彩的新鼓书。在堰口镇八沟敬老院及周边乡、村,开始了大鼓书的演出,深受广大农村留守老人及儿童的好评。   陶应举老艺人心中始终有一个梦:让“寿州大鼓”这一艺木奇葩,能够传承下去,发扬光大,算是这位老艺人为我县提出的“文化立县”战略,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吧。我们衷心祝愿陶老艺人的演艺生活更加精彩,也祝愿陶老艺人的传承民族文化之梦早日能圆。   让“寿州大鼓”更加灿烂与辉煌!
游客:063014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沙发
跟帖时间:2010-09-30 18:30 古老的艺术需要传承,祝老人健康长寿!希望年轻人能够接过接力棒!
游客:041018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板凳
跟帖时间:2010-10-01 16:10 陶老艺人一身坎坷,对传统艺术却一往情深,真值得钦佩呀!
游客:012655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地板
跟帖时间:2010-10-02 13:26 小时候经常听这位老大哥的大鼓书,不是听的很明白,就是感受那种热闹呀,现在很还念那种感觉。
寿州勇士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4 楼
跟帖时间:2010-10-02 16:57 希望能把我们“寿州大鼓”发扬传承下去。
游客:060331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5 楼
跟帖时间:2010-10-03 18:03 4楼所言极是,应该让“寿州大鼓”传承下去。
游客:050402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6 楼
跟帖时间:2010-10-04 17:04 东门城楼上的鼓书艺人应该和陶老艺人是同期的吧。
游客:114630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7 楼
跟帖时间:2010-10-07 11:46 衷心希望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能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游客:032255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8 楼
跟帖时间:2010-10-07 15:22 陶应举我认识,我们是一个村的(江黄乡庙庄大队,他当时在陈家大郢生产队)小时候听过他“说书”,不过那时我太小,听不懂什么意思,只是凑热闹。
寿县顾明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9 楼
跟帖时间:2010-10-08 08:51 居住在八沟敬老院里的陶应举老先生,和居住在堰口街道的李新传一样,都是散落民间的艺人。虽处窘迫,却有执着的精神。
也兑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0 楼
跟帖时间:2010-10-09 16:45 寿县的大鼓在我们的脑海中烙印是非常深刻的,小时候我们农村的孩子晚上听大鼓书艺人的说唱那真是如痴如醉,只可惜现在现代文明把 这些民间艺术淡化了,有关部门有责任把它光大起来。
游客:055323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1 楼
跟帖时间:2010-10-10 17:53 寿县大鼓是我县一独特的文化遗产!
游客:041653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2 楼
跟帖时间:2010-10-11 16:16 由于寿县是贫困县,财政收入有限。医药费问题,医保中心已多次打报告要求县政府拨付欠费。希望老干局能积极争取,和医院协商,相信不久县医院将恢复门诊刷卡和住院记帐,确保离休干部医药费及时解决。
游客:043228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3 楼
跟帖时间:2010-10-11 16:32 我是听陶应举的大鼓书长大的,好久没有听到了,想念中..........
游客:073920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4 楼
跟帖时间:2010-10-16 07:39 时光飞驰,我真的很怀念小时候听大鼓书的情景。
游客:091900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5 楼
跟帖时间:2010-10-18 09:19 昨天下午在寿州旅行社,和报社的记者一起聆听了陶老艺人的演唱。老艺人字正腔圆,精神抖数。的确让人感动,让人回味.......
游客:102033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6 楼
跟帖时间:2010-10-19 10:20 建议我县电视台开办一专栏节目,宣传一下我县的大鼓书.把我县的文化发扬光大.
游客:045007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7 楼
跟帖时间:2010-10-20 16:50 今天的<<寿州报>>上登的文章和照片,应该是陶老艺人吧.
游客:023756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8 楼
跟帖时间:2010-10-25 14:37 陶老艺人一生坎坷,对鼓书却一往情深.值得尊重!!!
游客:034749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9 楼
跟帖时间:2010-10-26 15:47 感谢县电视台《古城人间》栏目的编导和记者,亲临堰口八沟敬老院对陶老艺人进行一天的拍摄。他们深人田间,地头,乡镇,集市,节目制作的精致,唯美。本月28日晚8.10将在寿县1套播出,欢迎热爱民间艺术的人们到时收看。
游客:045923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20 楼
跟帖时间:2010-10-27 16:59 寿县的寿州大鼓不错,值得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