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论坛首页 > 百姓话题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
奶奶的丧事……马祥超
游客:091348
  • 1 主题
  • 0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楼主
  奶奶走了,安详地走了,时间永远地定格在了2011年3月18日的凌晨4时50 分。   奶奶的面容一直很慈祥,就是她在殡仪馆人们见她最后一面的时候也依然是少有的安详。村里人说,老年人在死去的时候,脸部都会变形,有的甚至会不堪入目,但奶奶是个例外,依然保持着她那宽厚的微笑,这是很少见的,人们都说这是老人家一辈子积善的结果。   奶奶今年84岁了,膝下有两儿四女,人们都说73和84是老人们的两道坎,过了这两个坎,离长寿就不远了,奶奶过了第一道,第二道她没有能过去,虽然子女们在春节的时候都一起为她老人家垫坎,包括她的孙子辈的后代,当然也包括她最疼爱的大孙子我。   接到爸爸的电话,是在一个极平常的下午,从老父亲咽咽的哭泣声中,我感到事情不妙,家里肯定发生大事了!果然,老父亲告诉我,奶奶病重了,回来看她最后一眼吧。   我试图搜索一下老人在我脑海里的记忆,但那是枉然,头脑一片空白,没有悲伤的记忆,也没有将要失去亲人的痛苦,只有潜意识在告诉我,要立刻见到奶奶!我放下手中的一切,没有来得及和单位同事招呼一下,也忘了和领导请假,便发疯似地冲到大街上,拦了一辆出租车,催促驾驶员加大速度,要多少钱我都给。   在车子快要上高速的时候,我接到了伯父打来的电话,他说奶奶好多了,挂了两瓶水,现在能说能动了,不需要我回去了。想到类似的情况以前也常有,我突然心情好的没有办法用语言形容,天气那么好,夕阳那么美丽,驾驶员那么英俊。但我立即决定,还是回去,因为我固执地认为奶奶每次见到我,心情都会很好,从她的言谈举止就可以得出这个结论,我喜欢看到奶奶开心的样子。我让开车的师傅把车停下,不要选择,我从路边的小店搬了两箱“花生核桃”饮料,因为过年的时候我给奶奶送过这个饮料,用开水烫过以后,递给奶奶喝,她说很好喝,所以我就记住了这个牌子。   奶奶住的地点离我家不远,有一百米左右,处在我家和伯父家之间,当初是按照奶奶的意愿盖起来的,她不愿住在她的儿子们家里,坚持另过,单独生火,这是一个孤独而温暖的小屋。   我一回到家,顾不上和家里人说话就往奶奶的小屋跑,我想给她一个惊喜。奶奶房间的灯亮着,屋里面有几个亲属站在那里,我来不及打招呼径直跑到奶奶的床前,大姑坐在床沿边,不停地和奶奶说话,喊着奶奶,见奶奶没有回音,大姑抱着奶奶的头痛哭起来。一种不祥的感觉笼罩着我,先前的兴奋顿时烟消云散,我拉开姑姑,俯身望着奶奶,奶奶的眼晴似乎动了一下,但没有回音。这时,旁边有人喊了一声,“不行了,换寿衣吧!”,大家都预感到最怕的事情可能已经发生,最坏的结果摆在了我们面前。我哭着摇晃着奶奶的身体,抚摸着她的脸,一个感觉涌上心头,奶奶不会死,她依然会象往常一样,笑盈盈和我唠嗑。我擦干眼泪,呵斥着大家不要哭,赶快喊医生来!伯父失望地告诉我,村里的赤脚医生刚走,已经下了最后的判决。我立即拿起电话,联系了镇里的一位有名望的医生,并迅速赶了过去,将医生接来。我们回来的时候,家里人已经把奶奶的寿衣穿上了,安放在伯父家的堂屋正中央,周围围了一圈人。我拨开人群,让医生来到奶奶跟前,医生给奶奶把了把脉,量了一下血压,心跳还在,血压偏高。医生说,血压偏高并不是坏事,这说明老奶奶还在和病魔作斗争。听他这么一说,我立刻又兴奋起来,期盼着奇迹会再次发生。   在20年前,奶奶曾经因为高血压差点早就撒手人寰,她的两个儿子在当时也是把老人家的棺材都准备好了,记得买的还是上等的木材,后来奶奶挺过来了!   医生给奶奶挂了两瓶降血压的水,吃了点安定,奶奶果然又恢复了知觉,我知道奶奶不会就这么轻易地离开我们的,她应该还会象从前一样对我们嘘寒问暖! 村里的人都来了,挤得满满一屋,七嘴八舌的。医生说,老人需要安静,需要休息。我客气而果断地要求大家离开,人们陆续地散去,医生也要回镇上了,还有一瓶水没有挂完。奶奶苏醒过来了,但是不能说话,脸上也没有什么表情。我试探性地问医生,是否要转到大医院?他说,这个病到哪里都是这么医,高血压病需要按时定量服药,老人家自己不注意,你们作晚辈的也不监督,现在就只能看她的造化了。送走医生,一种自责油然而生,是啊,我们平时真是忽略了老人的健康,很少回家是一方面,偶尔回家也只知道在她的翅膀下撒娇,在她的小屋里嬉闹。   门口有几辆小车戛然而止,得到消息的弟弟、妹妹们也陆续赶了回来,见到奶奶已经穿上了花花绿绿的寿衣,身上盖了一层白布,他们进门就哭,喊着奶奶,要奶奶认出自己。我们制止了他们的悲痛。   我们守在奶奶的身边,看着盐水一滴一滴地滴进奶奶的身体。已经是凌晨两点了,姑姑站起来,俯在奶奶的耳朵边问她可想吃点什么,奶奶点点头。我欣喜若狂,连忙跑到家里把在路上带回来的饮料拿了几瓶过来,用热水烫了一下,插上吸管,递到奶奶嘴边,看着奶奶带劲地吸着,我们高兴极了。   父亲和伯父把我们都赶去睡觉了,由他俩陪着老人家。   凌晨4时50分,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把我惊醒,父亲在门外喊,“起来吧,你奶奶走了。”   春天的夜是那么的寒,一股刺骨的冷气从我的脚跟一直蔓延到头顶。我知道,奶奶再也回不来了! 家里的女性亲属都放声痛哭起来,我们男性亲属忍住暂时的悲痛麻木而有条不紊地处理着奶奶的后事。我点燃了一串鞭炮,正式向世界宣布,一个老人已经到天堂报道。   听到鞭炮的声音,村里关切的人们踏着晨幕又陆续聚集到我们家。村里壮年的人开始默默无闻地在伯父家的院子里搭起了帐篷。按照奶奶的遗志,灵堂设在老二家,就是伯父家。我不知道奶奶在什么时候已经安排好了自己的后事,她要求子女们不准哭,要节俭办丧,要把自己和爹爹合葬在一起。人都惧怕死,但奶奶很豁达,在前年她就把自己的遗像照好了,遗像很美,是我们心目中奶奶标准的照片。我赶到镇上,把照片放大,镶上一个大框子,供人们瞻仰时使用。   奶奶省吃俭用,这些年她舍不得用晚辈们逢年过节时给她的钱,她一点一点地节余,已经有了自己一笔可观的费用,她说这是为了自己死后不给两个儿子增加负担。   奶奶是上个世纪20年代出生的人,经历了我们都耳熟能详却很陌生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奶奶信仰基督教,但我相信奶奶绝不虔诚,她是为了能和她们那一代的人时常聚会才去信仰的,因为我和她说起《新旧约全书》的时候,她似懂非懂,笑眯眯地敷衍我。奶奶是一名共产党员,1956年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目前我们村最老也是唯一一个女性党员。   村党支部得到奶奶去世的消息后,决定要给奶奶开一个追悼会。   村里人已经形成了习惯,不管哪家有红事或白事,烧锅的、准备桌椅的、买东西的、招呼客人的、处理中心事务的,各自按照自己的特长开始忙碌,井然有序,根本不需要主人家操多少心。   奶奶从小是马家的童养媳,17岁嫁给了爹爹,奶奶能说会道,爹爹相对木讷,奶奶逐渐成了马家的形象代言人,对内对外一切事务基本上都由她决定,但奶奶绝不专横,每次作出决定前都和大家民主协商,这更赢得了家里人的尊重。奶奶叫刘德英,婆家在“刘冲”,这是一个我们从小就听惯了的地名,也是奶奶常带我们去的地方,在哪个市哪个县已经不重要了,只知道要走过许多乡间田埂才能到达,记得路程很远,只要奶奶说去刘冲,我们都争先恐后地要跟她去,最后在她鞍前马后的往往是她的大孙子,所以我对那段路记忆深刻,是我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上午,刘冲来了不少人,大多是奶奶的侄儿、侄儿媳妇以及侄儿的孩子们,这些都是我曾经熟悉的面孔,叫不上名字,但很亲切。刘冲带了一班喇叭来,安顿下来之后,喇叭开始干活,高亢而凄婉的乐曲成了整个丧事的主角。   刘冲来的人更讲究一些形式上的东西。这是我事先没有料到的。比如在吃饭的时候,他们被安排在了“二轮”,这引起了他们的强烈不满;在“烧布”的时候他们被安排在第六批叩头,这又一次激怒了他们。我突然想到,他们毕竟是奶奶娘家人,体现尊重是应该的,所以他们在和“伴东”争吵的时候,我基本上是站在他们那一边的,我叮嘱伴东尽量照顾一下刘冲人的情绪,好让奶奶平静地入土。 晚饭结束以后,刘冲人在那埋怨着没有人给他们倒水了,并扬言要把桌子掀掉!伴东跟我说,人多的事情,哪有照顾那么周全的,他们不应该这样。   记得我念初中的时候,母亲有一次得了重病,父亲和伯父把母亲送到了合肥的一家医院,住了几天院,因为没有钱,医院要赶他们走。奶奶晚上在家带着我和姐姐弟弟们看门,白天到外面借钱。有一天,奶奶从刘冲回来说,她的那些侄儿不是东西,家家住的都是瓦房,愣是一分钱没有借到,奶奶在那气得哭,我们也一起跟着她流泪。从那以后奶奶很少去刘冲了,只是在前年舅爹(奶奶的哥哥)去世的时候,奶奶才去了一趟。   想到这些,我愤怒了,那些熟悉的面孔不再亲切,我大声说,“谁要敢掀桌子,我让他躺在桌子底下!”。见我已经歇斯底里了,刘冲的人可能也觉得自己有些过分,便悄悄消失了。大家又各忙各的事了,我有了一丝担心,不知明天,也就是奶奶过世的第二天还会发生什么。   3月19日下午4点,村党支部书记和村长带了村委一班10余人来到了奶奶的灵堂前,献了花圈,行了礼。堂叔把吹喇叭的话筒从院外引到书记跟前,书记熟练地拿起话筒,顿了顿,他招呼大家安静,院子里前来吊唁的人们都从桌子边原地站了起来。书记很庄重地拿起稿子念了起来,从奶奶的出生说起,简单地概括了一下奶奶平凡而不平常的一生,书记重点强调了奶奶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为基层党组织所作出的积极贡献。在约十分钟左右的致奠中,书记时而抑扬顿挫,时而声情并茂,效果非常好。他讲的好多事情连我们都觉得陌生,但从书记的话语中我没有找到一丝编撰的成分,按照奶奶的脾气和性格,那些“伟大”的事情,她完全可以做得出来。我们家里人对于村领导的到来深受感动,同时他也说出了我们一些存在于心中但用语言却表达不出来的东西。我暗暗佩服现在村级干部的水平了。   作为答谢,家里人委托我向村里的领导致答谢辞。我事先没有准备,有点手忙脚乱,但我很快地镇定下来了,对于奶奶我应该比他们更了解啊。我拿起话筒用尽可能大的声音向书记及村里来的人表示感谢,接着我也指出了奶奶的缺点,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既然已经以党章为行为宗旨,就不应该再信仰基督教了,我同时也给奶奶打了圆场,无论是一名共产党员还是一名基督教徒,她其实没有“脚踩两只船”,她的本质没有变,她在任何时候都是自己行善,教人行善,这是我们后辈们永远应该继承和发扬的。我的讲话也引来了一片掌声。   村里人都说,这是一个别开生面的追悼会,村里已经故去的老人还没有人享受过这种待遇,奶奶是第一个。   明天奶奶的遗体就要火化了,这是我们在家陪她的最后一个晚上了。晚饭后,忙碌了一天的人们逐渐散去,我们一家20来口人又都围在了奶奶的冰棺周围,地下铺了一层稻草,租来的被子凌乱地摆在稻草上面。大姑、二姑、三姑、老姑、母亲、婶婶、爸爸、伯父、姐姐、弟弟、堂妹堂弟,大家席地而坐,都在那默默地抽泣。我给奶奶烧了两张纸,看着奶奶凳子上摆放的一碗没有人动的饭,看着旁边用香油点起来的灯,我突然之间发现了奶奶的孤独,禁不住又开始流起了眼泪。和奶奶之间的点点滴滴出现在了脑海里,象放电影一样,一幕一幕的。   那年夏天,我高考落榜了,为了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准备下一年的复读,我和奶奶商量,搬到她家里住,奶奶爽快地答应了,她也同时担负起了每天陪读的任务。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季,中午的时候,奶奶总要到田里给我摘一个西瓜来降降温,而她自己却舍不得吃,并且骗我说在田里吃过了。夜晚的时候,我在煤油灯下看书,奶奶总坐在我旁边给我搧扇子,我让她歇一时,她总是笑呵呵的,说不累,你看你的书。   有时奶奶有事要出门,她还向我请假,并且把生活也安排得好好的,叮嘱我,爹爹只顾服侍他那头老牛了,记得傍晚时帮她的小鸡仔喂喂就行了。奶奶那年喂了不少小鸡子,隔三差五地就宰一只小公鸡给我加加餐。几只老母鸡是奶奶的命根子,它们下的蛋奶奶除了给我吃之外,就把剩下的拿到集市上卖了,给我买短裤和拖鞋什么的,有时也给爹爹捎两条烟回来,她时常让爹爹少抽点烟,省点钱给孙子买学习资料。有一天奶奶从集市上回来,破天荒地给自己买了一条黑色的裙子,我忍不住夸赞了几句,奶奶笑笑说,一大把年纪了,还什么漂亮不漂亮的,但我分明发现了奶奶脸上闪过了一丝不易发觉的红晕。   不想看书的时候,我就和爹爹奶奶聊天,在那个消失的茅草屋前,在那个月光满地的院子里,爹爹讲他被逼着为日本鬼子修炮楼的事,奶奶讲“五风”时艰难的生活,这些都是我爱听的。有时我听得入迷了,奶奶突然打住,催促我去看书了。短短的两个月很快就过去了,临走那天,我在收拾书本的时候,奶奶躲在一边落泪,我笑奶奶,怎么那么多愁善感啊,我又不是不回来了,又不是不来看你了。当背着一蛇皮袋书离开的时候,我的鼻子不知怎么了,也是酸酸的。   第二年我考上大学的时候,奶奶高兴极了,逢人便夸她的孙子是多么的刻苦,我俨然成了她的骄傲,只有我知道,奶奶为这个结果同样付出了许多努力。   在这个初春寒冷的夜晚,在这个奶奶留在家里的最后一个夜晚。我们都在默默地陪着奶奶度过这剩余的时光。亲属们聚得罕见的齐,每个人都在责怪自己留给奶奶的遗憾,每个人似乎都有许多话要和奶奶说。一个想法在我头脑中产生。我让母亲首先说说她作为媳妇对奶奶的看法,母亲说,她觉得最对不起奶奶的是,那年奶奶要在我家西边盖房子她没有答应,并且和奶奶还吵了一架,说着说着,母亲又流下了忏悔的泪水。我又让三奶(爹爹三弟的老婆)说说她的看法。三奶老家是江苏的,早年被人贩子拐到了马家,已经70多岁了,她说她大嫂是好人,对她家没得说。我试探性地问她们妯娌之间是否发生过不愉快,三奶想了想说,有过,那年二帅(我小叔)出世的时候,因为大队要她去做结扎手术,她觉得不公平,村里那么多三胎的都没有结扎,为什么她家就两个孩子却要结扎?有一天,她带着怨气跑到大队部吵闹,当时大队部正在开党支部会议,三奶的出现使会议被迫结束,奶奶当时也在开会,她把三奶呵斥了一顿。三奶想想不能过,自家人不帮自家人讲话!后来,三奶其实也没有结扎,但她和奶奶的这个矛盾也持续了好一阵子。三奶在说这事的时候表情很丰富,而且也动用了肢体语言,使得屋里的气氛有了些变化。   可能是大家猜出了我的意图,都在构思着自己要说的话。   婶婶说,她忘不了奶奶在她生病的时候给她喂饭的场景;   大姑说,她嫁给姑父,三十二岁时姑父生病,不能干重活,二十多亩地,硬是她一个人扛下来的,始终陪她披星戴月的,只有奶奶;   二姑说,她对奶奶在她生活非常艰难甚至揭不开锅的时候,背了两袋米给她;   三姑(从小抱给了别人)说,她永远不会责怪奶奶,虽然她49次被抱走又49次被跑了回来,最终还是被抱走,她仍然理解老人,她知道那是生母把人情和诺言看得很重,答应给人家一个姑娘就坚决兑现,虽然老人当初也是一万个舍不得; 老姑(从别人家抱来)说,奶奶从来没有把她当外人看;   父亲说,这个世界上所有人都反对他喝酒,只有奶奶没有反对过他。说这话的时候,60多岁的爸爸就象个失去母爱的孩子,没妈的孩子象根草。   伯父是一个感情厚重的人,他同时也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村里的教堂是他一手建造、管理和负责的,他面朝墙默默地为奶奶祷告。   姐姐说,她从小就是在奶奶被窝里长大的,冬天天冷,每天晚上她都睡在奶奶的脚头前给奶奶捂被窝,事实上,奶奶总是把被窝先捂热在让她上床。   弟弟说,每年春节回来他都要给奶奶一点钱,就今年春节因为工作忙没有回来,以后再也没有机会给奶奶钱了。 几个小时不知不觉过去了,外面下起了小雨。   大家真情的告白,奶奶,你听见了么?   凌晨5时许,殡葬车准时到达,鞭炮齐鸣,唢呐响起,奶奶启程了。突然反应过来的亲属们,又一次趴在了奶奶周围,一片哭声划破了夜的宁静。灵车缓缓地驶出了村庄,奶奶也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她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   早上7点,我们一路浩浩荡荡地来到了殡仪馆,在等待火化的空当,我们去给奶奶选择了骨灰盒,盖子是鲜红的党旗,这是我和伯父精心挑选的。大伯是信耶稣的,我不明白,他怎么也反对用基督教图案的盖子。   停放遗体的大厅和火化炉只有几步,在这里我们所有穿白孝服和红孝服的亲属们再一次瞻仰了一下奶奶的遗容,那么安详,那么平静。大姑的嗓子已经哭哑了,她把奶奶的满头白发捋了捋,示意大家都别哭了。我们都克制着悲伤,再一次绕着奶奶转了一圈又一圈。   锅炉工毫无表情地拉起推车就要往车间送,这时,伯父一把抱住奶奶的头,亲吻着奶奶的面颊,大声地哭了起来,这些天,伯父一直都在用基督教的方式给奶奶送行,这次,他的哭声是那么的凄惨,又一次引来了我们的共鸣。同来的村里人配合火葬场工作人员把奶奶推进了工作区,大铁门咣当一声关上了,伯父撵上去,疯狂地抓扒着紧闭的大门,手心里抠出的全是锈,我被大伯的这个举动深深地感动了,这些天来的悲伤,在最后一刻他终于爆发出来了,他象一个无助的孩子一样慢慢地蹲了下来,身子蜷缩在无情的门沿边,我们过去拉起了伯父。   在离村有二里地的一处高岗上,住满了已经逝去的老人。我们把奶奶的坟墓安排在了爹爹旁边。我给爹爹点了一根烟,又给他们周围的“邻居”们都烧了一些纸,希望他们依然象在人间一样和睦地相处。奶奶的入葬仪式异常隆重,“伴东”把几百号人按照亲疏远近排列,依次给奶奶叩头,我们孝子贤孙分列跪在奶奶坟墓的两旁叩头还礼。临结束的时候,吹喇叭的说,还没有见过哪家老人过辈有这么多人来送行的。当鞭炮和礼花的浓烟渐渐消失的时候,人们也逐渐散了去,看见奶奶孤独地留在了高岗上,我不由得鼻子又是一酸。   奶奶,我们会经常来看您的,带您爱吃的爆米花来,跟您汇报家里的近况,跟你讲讲外面发生的事情,您要继续给我们教诲,继续爱着我们,好么?
游客:094448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沙发
跟帖时间:2011-04-06 09:44 写的太感人老,望节哀。。。。
游客:101030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板凳
跟帖时间:2011-04-06 10:10 阅完全文,亲情自然流露啊。
游客:090029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地板
跟帖时间:2011-04-06 21:00 感人至深,真情流露,此人是“孝子贤孙”更是个人才
游客:094407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4 楼
跟帖时间:2011-04-07 09:44 写的太感人了,看完后已经泪流满面,你们家堪称孝敬老人的典范
游客:034615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5 楼
跟帖时间:2011-04-07 15:46 真诚的陈述,没有任何杜撰的痕迹。
游客:035018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6 楼
跟帖时间:2011-04-07 15:50 读着读着,我想起了我的外婆……我外婆和楼主的奶奶非常像,前年冬天走的,不由的泪流满面。楼主,希望我们都能好好工作,好好生活,不让远在天堂的奶奶姥姥们失望。
游客:093527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7 楼
跟帖时间:2011-04-07 21:35 094448:在奶奶走后我断断续续用12天时间写了12段零散的文字,然后拼凑在一起合成完整的一篇。没想到这篇拙文还能得到您的赏识,谢谢。我不会节哀的,我感觉奶奶还在,每天都觉得奶奶仍然在老家等我,等我回家看她...... 101030:谢谢你能阅完全文,文字稍微多了些,其实还有好多细节和故事没有写。文字往往美化了一些东西,生活往往不是能通过文字能完全表达和全部表达的,但亲情是客观的。 090029:你的前面的话语可能是真实的,因为不止一个人发表类似评价;但你说我是“孝子贤孙”,就不敢当了,说我是人才更是无从谈起。无论怎样,谢谢你的关注。 094407:会流泪的人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我们家不是孝敬老人的典范,但我们家的人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您,也是。 034615:老兄,在这个事情上好像不会有人去杜撰吧。 035018:你的话很有感召力,有机会多交流交流。我的QQ是576240556. 谢谢各位!
寿州勇士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8 楼
跟帖时间:2011-04-07 21:53 感动楼主的一片孝心!
游客:100514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9 楼
跟帖时间:2011-04-09 10:05 一片冰心在玉壶,此亲真也。
游客:113750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0 楼
跟帖时间:2011-04-10 11:37 楼主比较注重亲情,现在已经不多了,节哀....人死不能复生...写得很真实
游客:054533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1 楼
跟帖时间:2011-04-11 17:45 这个情节和我送姥姥的情节几乎一模一样,让我想起了我可亲可爱的姥姥,那个场面,真让我厮心裂肺,人为什么只有一世,如果有几世,该多好啊,让人们好好品味人生,感悟人生!享受真情!望楼主节哀。
游客:060444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2 楼
跟帖时间:2011-04-11 18:04 写的很真实,很感人,使我流下了眼泪。我和你不是同龄人,60岁的人被你的的孝心感到,被你的文章的朴实真实的语言感动。谢谢!
游客:040617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3 楼
跟帖时间:2011-04-12 16:06 读来,在这春天的午后,禁不住潸然泪下。人间自有真情在!
游客:050410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4 楼
跟帖时间:2011-04-14 17:04 人间真情读来令人感动。您写的这些事情是我们熟悉的,地点、风俗都是我们熟悉的。因为如此,所以感动。其实,读的时候,我流泪了……我想到了自己父亲去世的时候……据我分析,你是小店的双湾的,对不。我的qq:121027804
游客:063946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5 楼
跟帖时间:2011-04-15 18:39 阅完全文,亲情自然流露啊
游客:050622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6 楼
跟帖时间:2011-04-24 17:06 仔细地看完这篇记实性悼念文章,我禁不住喟然泪下。虽然我们不是同龄人,但一个“大孙子”对待奶奶如此地孝顺,真的让我万分感动,也让我不由得想起了我的父亲。我父亲是2007年12月27日病逝的,当时他老人家76岁。 我家一向很清贫,尤其在我读高中的时候,家里更是吃上顿没下顿的。尽管如此,父亲总是想方设法或变卖家物或向亲戚借,让我安心地读书。我当时是村里唯一一个考到县城一中的孩子,父亲再苦再累,也感到值得。可是,我却不忍心看到父亲有时为了我一个月10块钱的生活费而四处奔波求助,我只有埋头读书,我硬撑着,有时一天只吃两顿饭,经常性地晚上只吃两碗稀饭。有一次,学校统一买复习资料,没办法,我向父亲写信要钱(那时通信不发达,交通也不方便),心想,如果父亲能筹措到钱更好,筹措不到就算了。时间一晃十天过去了,也没有一点消息,我知道家里没有钱,我理解父亲,我一点也不埋怨父亲。这天,下午一放学,我就和往常一样往学校东北角的宿舍走去,快到宿舍门口时,我看到一个人卷宿在宿舍门口,走近一看,是我的父亲,看他一副疲倦的样子,我当时心里非常难过。父亲说,信早就收到了,可家里没有钱,父亲好不容易找到一个买树的,把我们家里一棵多年的大树卖了,拿到卖树钱,父亲连中饭都没顾得吃,就坐公共汽车赶到县城,父亲也没来过县城,更不知道学校在哪里,下了车一路问过来,到我们学校已经下午两点多了。他到学校也没有直接找我,而是通过门卫找到了我们班级的宿舍,就在宿舍门口一直等到我下课。 一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父亲到学校送钱的一幕却永远铭记在我的心里。让我遗憾的是,父亲晚年时,我因忙于个人的事业,没能对他老人家给予过多的照顾,尤其在他已经不行的时候,我仍然没能到跟前尽一个儿子的孝心,我深感内疚。 我对不起父亲,请父亲原谅!
游客:012010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7 楼
跟帖时间:2012-12-27 13:20 最真挚的东西才最感人!楼主希望你继续发表美文!
游客:085244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8 楼
跟帖时间:2013-01-04 20:52 今天才看见这篇文章,太遗憾了。让我重新认识了你。兄弟!
游客:103138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9 楼
跟帖时间:2013-01-05 10:31 写的真实感人,看了全文眼泪都流出来了,是个孝顺有才的贤孙,望楼主节哀。
游客:104041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20 楼
跟帖时间:2013-01-05 10:40 写的真实感人,看了全文眼泪都流出来了,是个孝顺有才的贤孙,望楼主节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