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论坛首页 > 百姓话题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
[转]30岁副教授回寿县老家摆“谢恩宴” 吃百家饭长大
一根浮木
  • 1 主题
  • 0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楼主
  核心提示:昨天中午,寿县瓦埠湖边的一家饭店里,十张桌子前坐满乡亲。从不喝白酒的东北大学副教授方正面对乡亲,仰头饮下一杯酒,然后深深弯下腰来,向乡亲们鞠躬不起。   “你们过去帮助我不是为了得到回报,我也没法还清你们的恩情,只能一杯酒、一顿饭,感谢你们的养育之恩。从小到大,这一二十年来,我从没忘记。”昨天中午,寿县瓦埠湖边的一家饭店里,十张桌子前坐满乡亲。从不喝白酒的方正面对乡亲,仰头饮下一杯酒,然后深深弯下腰来,向乡亲们鞠躬不起。   瓦埠湖边最贫困的孩子   时间回到20年前的1991年,10岁的方正承受着远超过这个年龄的艰苦。“1991年发大水,我家的土房子被冲掉了,我们三口人无家可归。”当时一家人住在寿县瓦埠镇赵圩村汤郢队(现赵圩村属于瓦埠街道),瓦埠湖就在村边。母亲在方正一岁时因家境贫困而出走。父亲方心前一边照看3亩地,一边独自拉扯方正和姐姐。   房子没了,父亲用泥巴堆了个地基,搬来木棍自己建了一个八字形的小房子,实际上就是一个小庵棚。方正比划着,那个家只有三张桌子大小,一家三口就住在里面。   “看着家里的情况,我就想着要争气学习,不然对不起人。”正在念书的方正,早上5点多起床,在小炉子上煮稀饭,接着去瓦埠湖边读书,40分钟后回来,稀饭就煮好了。“经常吃不饱,所以读书的时候不太敢运动,整天就坐着不动。”即使这样,他仍成为中学成绩最好的学生。   对于小方正来说,最难受的感觉不是饿,而是冷。他只有一件衣服,每次洗衣服都要趁着中午太阳特别好的时候,晒一两个小时立刻穿上。“有时候没晒干,又急着要去上学,只能靠自己焐干。”方正说,“冬天的时候就更冷了,只能在夏天的鞋里垫上稻草当鞋垫。”下雨天也难熬,雨一大房子就漏,一家人只能在被窝上架着许多锅和盆,“睡觉的时候,不能动弹,不然被窝就全潮了。”   老实的方心前白天种田、帮人拉货,晚上还常常到瓦埠湖码头帮人修船。方正的姐姐虽然成绩非常优秀,但为了帮衬家里,初中就辍学到淮南当小保姆。   很快,连那个小庵棚的家也没有了。由于房子不断倒塌,加之后来街道需要整体改建,父子俩无处安身。“开始的时候,我们搬到工地里还没有建好的房子里住,和讨饭的没什么两样,经常半夜被冻醒或者被渗漏的雨水淋醒,有时候就睡在稻草上。后来看工地的门卫看我们可怜,让我们搬到门卫室里睡觉。”   父子俩四处安家,最后搬到了一栋楼房边类似楼梯口的地方住,只有三四个平方米。“有一个冬天,家里没有东西吃,每天只吃稀饭和冬瓜,上课时非常饿,更让我焦虑的是,可能由于营养不良,我每天都掉头发。高一去报到的时候,老师问我是不是有什么病,为何脸色这么蜡黄。”   吃百家饭、穿百家衣   生活的山穷水尽处,是好心人一点一滴的帮助,暖着方正的心。   “那时候村里人都不富裕,但我的衣服、鞋子都是村里人给的,他们孩子穿小了就送到我家来。平时,村里有些人会扛着大米丢在我家门口,过年时,村里的好心人就送来饭菜、还有圆子给我们家。有时候我父亲不在家,我饿着肚子,就有好心的村民把我拉回家吃饭。”   “学校许多老师都帮助我,瓦埠中学的李老师还让我住在他家里。”方正口中说的李老师是李传霜。李传霜告诉记者,方正这个孩子太争气了,他高中本来可以读寿县一中或者六安一中,但他还是选择了留在瓦埠中学。“他说农忙的时候可以在家帮父亲干活,减轻父亲的负担,而且在外读书费用也高,读不起。”   李传霜介绍,方正借宿他家的2年半时间里,一共就在他家吃过两顿饭。“他父亲虽然贫穷,但特别有志,对孩子要求很严格,他认为已经打扰了我们,所以不允许方正在我家吃饭,我们也挽留不住。有一年大年初二,方正家没有米了,一口饭都吃不上,我就送去一些大米和菜。但方正从来没有和外人道过半个苦字。”   方正读到高三时,镇政府给他们家盖上了小平房,父子俩终于有了家。   三村民为他发起捐款   “方正读高中的时候,每次考试在全校都是第一,而且比第二名能多出200分。”李传霜说。上个世纪90年代,瓦埠中学是没有人考上本科大学的,但1998年高考成绩下来后,方正考上了重点大学——东北大学,是全校惟一考上大学的人。这在当时整个寿县都引起了震动,村里人为出了一个大学生而骄傲,更为这个孩子吃百家饭、穿百家衣却还这么争气而骄傲。   “当时上大学还没有什么救助机制,父亲也在为读书的费用犯愁,后来村里的王勇友、陶运福、孙瑞涛三个老人就为我在村里、镇里吆喝,发动大家给我捐钱。不是这些村民,我书没得念,估计命也不一定在了。”村里人也自发给方正家捐钱,少的三四块钱,多的一百元,后来镇政府和一些部门也捐了钱,一共捐了7000多元。“我和父亲怕忘了别人的恩情,把每个人的名字都写下来,希望有一天能够感恩。”   方正凑齐了学费后,再未要过恩人一分钱。他的大学生涯全靠自力更生度过,他在零下30摄氏度的东北骑自行车到别人家补课,后来又自学编程、帮人做软件。姐姐为了和弟弟相互照顾,也到东北打工。   生活稍微有一点改善后,方正把父亲从老家接到东北。“我心里总惦记着那些帮助过我的乡亲,因为住得远,平时也不能帮助他们,都过了一二十年了,就想对这些乡亲们说声谢谢!”   7张纸写满恩人名字   如今,方正已成为东北大学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副教授和硕士生导师,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等。11月5日,方正怀揣着一叠纸赶到老家,纸上写满了那些帮助过他的人的姓名。他说,他要将帮助过他的乡亲们全都请来,吃一顿饭。   方正拿出了这叠纸。7张纸,130多个名字。有的名字后面写着:20元。有的名字后面写着:一袋米。还有的名字后面什么也没有写。方正说,这是那些在生活上给予他点滴帮助的人。有的恩惠已经是20多年前的事。20多年里,方正一家几经辗转,流离失所,但这些名字却一直被方正保存着,温习着。   昨天,在瓦埠湖边的一家饭店里,十张大桌摆了起来。饭店门口,方正挂了一个横幅:方正感恩宴。当三三两两的乡亲、老师来到现场时,方正总是热情地拥抱他们,他们都拍着方正的肩膀说:“孩子,好好干啊。”当曾经为他发起捐款的已经90岁的王勇友老人来到现场时,方正拉住他的手久久不愿放开。“他们过去帮助我不是为了得到回报,我也没法还清他们的恩情,只能一杯酒、一顿饭,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从小到大,这一二十年来,我从没忘记。”   有些恩人已来不及谢   昨天,记者与年轻的大学副教授方正老师进行了对话。   这些人我一直都记着   记者:时隔这么久,怎么会突然回来感恩?   方正:其实一直都记在心里,我一岁的时候母亲就离开了家,父亲带着姐姐和我,生活很穷很苦。从小到大,许多乡亲邻里都帮助过我,那时候别人一点帮助,我都会特别记得,心里总是积攒着他们的恩情。我和父亲都相互提醒,一定要记着这些帮助过我们的人。现在父亲年纪大了,身体不太好,有脑血栓,我们又住在沈阳,以后他回来更不太方便,希望能在他身体还好时,向乡里乡亲表达感谢。   记者:你是怎么联系上这么多恩人的?   方正:当初帮助我们的许多人,我和父亲常常会记在本子上。我上大学时,很多人我们都不认识,大家却十块二十块的送钱到我家里来,父亲也记下了所有捐助人的名字,这份名单我也一直保存着。星期六(11月5日)回来后,我就联系他们,一些高中同学也帮忙联系张罗。   有些恩人来不了了   记者:这次来了多少人?都到齐了吗?   方正:100多人,有一些老人家在我小时候就一直帮助过我,现在等我回来后,他们人已经辞世了。我感到非常难过,我还没得及向他们表达我的心意。其实还有好多没有联系上,他们有的外出打工了,有的也找不到了。比如那个保安,曾经将保安室腾出来给我们晚上住,但是都不知道他在哪儿了。还有我初中毕业时考上了中专,我父亲陪我去中专报名时,一个老师看了我的成绩就说:别让你家孩子上中专,让他考大学不好吗?我父亲和我在路牙边想了好久,然后父亲问我有没有信心,我说有,后来就没有去上中专了。我现在都能想起那位老师,但是却联系不上了。在我二三十年的生活里,有许多帮助过我的人,有的我只能记在心里。   记者:这么多人中,有没有特别难忘的?   方正:记忆中我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很多人都给予过帮助,难忘的人太多了,比如我叔叔婶婶,他们家里有四个孩子,生活也很困难,但是他们对我和姐姐的生活一直很照顾,有吃的东西都会分我们一份。还有我高中的李传霜老师,在我人生最困苦的那段时间……(说到此时,方正突然哽咽,无法抑制地哭起来,他的高中同学在一旁紧紧搂住他的肩膀。)那段时间家被洪水冲了,居无定所,有年春节,李老师要回老家,他就把家里钥匙给我让我去住,这让我感觉特别温暖。还有许多许多人,比如我的同学张君、曹宏林,比如王勇友、陶运福、孙瑞涛,比如李静祥,比如沈国高老师……太多了。他们都在我的脑子里。我脑子不笨,这些人暖和我,我都记着。   一顿饭还不清所有恩情   记者:为什么要以宴请的方式表达感恩呢?   方正:我认为感恩可以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物质上的,一种是精神上的。我现在虽然工作稳定了,但是作为一名普通的大学老师,也刚刚成家立业,没有多少积蓄,我只能以能力范围内的方式向大家表示这份感激,我觉得真诚的心意更重要。这些街坊邻里都很朴实,其实他们当初帮我也没想过什么回报,甚至有些帮助过我的人都不记得自己做的事情了,我也没法还清这些恩情。这次请假回来宴请大家,乡里乡亲都很高兴,觉得能团聚在一起吃饭很难得。在农村里,宴请大家吃饭是一种大家都乐于接受的方式。   记者:完成了感恩的心愿,现在心情如何?   方正:心里开心一点,这些人照亮了我的人生路。可以说,如果不是他们,我能不能活到今天都是个疑问。请大家吃顿饭只是表达感谢,这些人我永远不会忘记的。   现在老家已经没有房子了,以后和父亲只能住在东北了。乡在心里,身体已经回不来了。这些亲爱的乡亲,他们当时帮助我,没有人图任何回报。乡里乡亲,离得太远,有时候不能给他们实际的帮助,我希望以后我生活好起来,能够给他们更多帮助。 [center]刘峰 本报记者 张大为 周晔/文 马杨/图[/center]
一根浮木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沙发
跟帖时间:2011-11-08 15:42 看了方正教授的报道,为这位有志青年知恩图报表示感动,联想起去年写下的《生机勃勃的瓦埠湖东》,感觉瓦埠的希望在于教育,知识改变命运。
一根浮木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板凳
跟帖时间:2011-11-08 15:47 父子俩将恩人的名单保存了十几年。(消息来自“新华传媒”)
游客:040103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地板
跟帖时间:2011-11-08 16:01 感人心动.有情有意,敬佩.....
游客:064144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4 楼
跟帖时间:2011-11-08 18:41 方正高中毕业那年我进入瓦埠中学的大门,我们当时就是以他为榜样。
游客:071245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5 楼
跟帖时间:2011-11-08 19:12 这样一来全村的邻居会更团结互助的 真感人
游客:092827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6 楼
跟帖时间:2011-11-08 21:28 有情有义真男儿,社会之幸,个人之幸,我们这个社会需要懂得感恩的...
游客:102846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7 楼
跟帖时间:2011-11-08 22:28 知恩图报,有一颗感恩的心,作为80后能做到这样,值得夸赞!
游客:085021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8 楼
跟帖时间:2011-11-09 08:50 瓦埠,红色的沃土,教育的希望。
游客:092330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9 楼
跟帖时间:2011-11-09 09:23 感动,感动,看完这篇文章,泪水在眼来打转。。。。。。。
游客:105721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0 楼
跟帖时间:2011-11-09 10:57 太感动了,这叫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有自气,有前途!
游客:110807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1 楼
跟帖时间:2011-11-09 11:08 z真的很感动,这才是真正温暖我们内心的真情所在
游客:020332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2 楼
跟帖时间:2011-11-09 14:03 太感动了,这叫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有自气,有前途! 知恩图报,有一颗感恩的心, 值得夸赞!
游客:032736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3 楼
跟帖时间:2011-11-09 15:27 感动,感动,看完这篇文章,泪水在眼来打转。。。。。。。我们同龄人的骄傲。
游客:035411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4 楼
跟帖时间:2011-11-09 15:54 我也是瓦埠老区的人,看了报道我的眼睛湿润了,真的很感人,是啊,受人点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
游客:040211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5 楼
跟帖时间:2011-11-09 16:02 寿县的骄傲,难得,难得!好男人一个。
游客:041205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6 楼
跟帖时间:2011-11-09 16:12 看完这篇文章,感到这样的事情很动人.
游客:042253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7 楼
跟帖时间:2011-11-09 16:22 感动!男儿当志强!
游客:065547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8 楼
跟帖时间:2011-11-09 18:55 感动,可敬的瓦东人民!
游客:085243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9 楼
跟帖时间:2011-11-09 20:52 我也是瓦埠区人,我为淳朴的、厚爱的乡亲而自豪,为有方正这样知恩图报,有一颗感恩的心人而敬佩,方正老师也是我小时候的学习的榜样。
游客:101907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20 楼
跟帖时间:2011-11-10 10:19 看完这篇文章,这样的事情很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