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论坛首页 > 百姓话题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
春深雨中金陵游(不当处大家批评指正)
一根浮木
  • 1 主题
  • 0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楼主
  今年五一节,我去南京看女儿,看了几个景点,对南京的历史作了一些研读,比较寿县历史文化的挖掘与整理,南京和寿县有不少相似之处,但我认为差距是有的,差距不仅仅体现在历史文化遗存上,更体现在人们的理念上以及一个城市文脉的延续上,因此作了此文,如果对寿县文化保护能起到一点作用,那就是我感到万分的荣幸之处。   其实对南京的印象也就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的,对南京的叙述也失之于零散,如同一位走马观花的游客一样。刚刚过去的“五一”期间,我再一次来到南京,品味春深雨中的金陵城,也确实别有一番风味。   在南京大学读到团委主办的“南大青年”校报关于南京大学台湾校友余光中的采访录,在《母校,我在这头眺望你》中,问:您一直说南京是您“诗心起跳”的地方,能谈谈为什么吗?余光中回答:我生长在南京,我家周围的景象感染了我——我住在楼上,当时从窗户看出去就是紫金山、天文台。南京的历史背景,还有我读的《桃花扇》、文人笔下的南朝风光,这些都影响了我。   2002年5月20日,余光中先生为南大建校百年时写了一首诗《钟声说》,其诗云:“玄武仍潋滟,紫金仍崔巍/惊喜满园的青翠,月季盛开”,“常春藤攀满北大楼/是藤呢还是浪子的离愁……”(南京大学“北大楼”1917年建造,美国建筑师司迈尔设计),恰好十年如今又是五月,不论在中山南路、朝天宫、两江总督府、地铁站,路旁,随处都是青翠呀,出大行宫地铁站去总统府的路上需经南京图书馆,墙篱边,一团团盛开的月季花吐露出芬芳,真是沁人心脾,让人久久沉醉其中。   半世纪海峡阻隔,想必余先生对大陆对南京有着非同一般的思念了,“铁塔铜钟,听,母校的钟声/深沉像是母亲的呼声/呼迟归的浪子海外归来/缺课已太久,赶不上课了/却赶上母亲正欢庆百岁”。一句“缺课已太久,赶不上课了”,将青春时光拉得如此之近,诗人浪漫的诗情闪耀在头白与头黑间。   5月1日,早晨6点慢跑在中山南路,天空飘拂着雨丝,梧桐树粗大浓荫遮盖,梧桐的清香混杂着雨水的凉意,汽车川流不息,在雨水的街道上发出嗞嗞声。中山南路的梧桐不是一两株,是绵延整个街道,最密集处,车行其中将会行进在绿色的通道中。转向程阁老巷,又是一袭香樟迷人的芳香,我似乎找到了20年前金陵之游的足迹,闻到了在长江边我的老家镇子上熟悉的气息,那种从晦暗和濡湿中散发出的香气。布庄、海鸥表店,在我记忆中已经久违了,可是在繁华的中山南路,在升州路我再次见到了这些曾经的景象。两日之行,朝天宫拾级,总统府穿廊巡庑,熙南里、净天寺走走看看,江南故园风物悠然于心中,冶山之上,茂林修竹,红枫杂于青碧之间,小亭、扶栏、假山石,还有散于道左的残垣断壁,六朝砖石散落其中,片砖只瓦似乎能敲响这座城池古老而深远的过去。   在旅行前,我在网络上收集了有关三山街、甘熙宅第、净觉寺、朝天宫的相关资料,这几处基本集中在三山街附近,南京中山南路与升州路交汇处,属于城南景区。据说三山街是因为明代建城时三座山丘挡道而平毁得名,甘熙宅第与净觉寺分别在中山南路两侧,朝天宫在西北不远之处,不巧的是,旅行的首站——甘熙宅第(南京民俗博物馆)就让我们吃了闭门羹,因为改扩建和维修,暂停参观游览。但置身历史文化街区——熙南里(以甘熙宅第为中心的街区),同样能感受到金陵的传统和现代气息。在这里,既有粉墙、黛瓦、马头墙,又有西式建筑杂然其中,铺地砖,釉面发光,那熠熠发光金字招牌、大红灯笼,还有枫树掩映的洁净的玻璃橱窗……这些都太现代了,“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熙南里的建筑是甘熙宅第整体反映吗?希望再次重游。在熙南里遇上了“绿柳居”端午节的糕点,糯香绵甜清爽怡人,据说绿柳居的素食承载着六朝的余绪,这给我们一些启发,旅行是立体的行为,除了行走,吃饭、住宿、交通、购物,样样得体才行。   翻看有关资料,南京故居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甘熙故居并非徽派建筑,也不是完全的苏式建筑,而是和南京本土的高淳、六合等地一样,如门楼装饰较素,显得简朴大方,封火墙特别高大注重实用等,整个建筑反映了金陵大家仕绅阶层的文化品位和伦理观念。”这种理论成立,我们在乌衣巷所看到的建筑大体如此。与熙南里隔街相对的是升州路口的净觉寺,照壁上三个烫金大字──净觉寺正对着中山南路,4月30日下午,天色阴暗,空气中飞满扬絮,修葺一新的净觉寺在繁华的升州路上独享着幽静,净觉寺是南京最早的清真寺,多次遭遇火灾,现在所见的净觉寺大体是重建的,其“四柱三间三牌楼”的门楼最有特色,只是除了“敕赐”匾是原件外,基本是重建的了,因为明朝都城北迁,回民也北迁了不少,兴也,衰也,时光流转,如今的净觉寺好似陷落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了,只是门前的回民老字号让人隐约怀想过去的情景。   4月30日,游玩过熙南里、净觉寺是下午3点钟了,为时尚早,遂乘车前往朝天宫。时春色沉郁,朝天宫依地形而建,顺势而上,“德配天地”、“道贯古今”两坊在绿树、红墙环护下辉映着棂星门,进得棂星门,大成门前“孔子行教像”庄严肃穆,走过大成门,檐下8柱、殿广7楹的大成殿赫然横亘眼前,朝天宫建在冶城山上,传说为吴王在此冶炼兵器之所。处处树木参天,屃赑碑刻高大巍峨,由崇圣殿再寻上,是两处不可多得的参观好去处,“六朝精品展”、“《感受凡高》艺术展”,在六朝精品展我被一幅画所吸引,上有题诗云: 灼灼花成瑞,亭亭出水中。 并茎直引绿,双影共分红。 色夺歌姬脸,香乱舞姬风。 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   这幅画中,一枝荷,一莲花,一枝夸张的莲蓬,蓬面缀以金穗。不知道画主有无“共结连理,喜得贵子”之意,芙蕖莲花得六朝余味,从题款中可知画主为文洁,谁是文洁,不可详情也,再细看画面上的印章“阿梅”二字,经查,此人原名叫李瑞清,又名文洁,字仲麟,改字阿梅,号梅痴、梅庵、梅花庵主、玉梅花庵道士,辛亥后改号清道人,为著名画家张大千的恩师。   在《感受凡高》艺术展上,看到那把实物椅子,我就想到凡高的名画《凡高的卧室》中的两把椅子,凡高卧室的家具的黄与被褥的红,透出温暖,而文洁荷花,荷叶青青,莲花水红,莲蓬金边镶嵌,特别是画面左边一根枯黄的蓑草,构图拙简清奇,让人有无限的联想,似乎回归到南朝,中西方的艺术表现方式不同,但透露的文化气息一样幽远神奇。   看过展览,游东山飞云阁,真可谓“依山筑阁见平川”,东山之上翠竹夹道,牡丹花花团锦簇,六朝砖石文化墙,砖上纹饰历历在目,竹林深处还有那六朝琉璃窑址,女贞等名贵树木遮天蔽日,春深日暮,山上建筑犬牙交错,勾心斗角,都在绿叶的掩映下。西山上的敬一亭,为冶山之最高处,目光投送之处,一样茂盛葱茏。   看当天的《金陵晚报》“雨花石”栏目中的一篇文章《生存的热情》中云:“金陵是个温情又充满诗意的城市,生活的步履缓慢,到处是绿,到处是画,到处是诗。在金陵这样的人文绿都久住,不会作诗也会吟。”按我的观感,此语当非谬赞。(未完)
一根浮木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沙发
跟帖时间:2012-05-04 10:36 中山南路的梧桐树在微雨中
一根浮木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板凳
跟帖时间:2012-05-04 10:38 南京大学建造节上学生作品
一根浮木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地板
跟帖时间:2012-05-04 10:39 朝天宫六朝精品展出的虚谷的画作
一根浮木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4 楼
跟帖时间:2012-05-04 10:40 “感受凡高”展出的凡高真迹“耕田的农妇”
一根浮木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5 楼
跟帖时间:2012-05-04 10:41 绿柳居的素食,入口绵甜怡人。
一根浮木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6 楼
跟帖时间:2012-05-04 10:43 熙南里发展的轨迹
一根浮木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7 楼
跟帖时间:2012-05-04 10:45 位于三山街的净觉寺是一处伊斯兰建筑,免票进入,但有民族禁忌,大家要相互尊重。
一根浮木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8 楼
跟帖时间:2012-05-04 11:02 走马观花没有细看,但我的观感,南京的发展有着国际化的视野。
游客:031349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9 楼
跟帖时间:2012-05-04 15:13 一江春水,千年绿都。
一根浮木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0 楼
跟帖时间:2012-05-04 15:48 一九二三年仲夏之夜,朱自清、俞平伯二人同游秦淮河,后留下了两篇同样题目的传世美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一根浮木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1 楼
跟帖时间:2012-05-04 16:19 似乎片砖只瓦也能敲响这座城池古老而深远的过去。
一根浮木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2 楼
跟帖时间:2012-05-04 16:40 文化的繁荣少不了推介作用,在熙南里,在秦淮河,到处能看到南京电视台的影子(似乎五一没有放假)。我们可以看到转播车出入大型景点,同时在网络在媒体能看到他们精心制作的纪录片和专题,比如《金陵文脉》等。
一根浮木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3 楼
跟帖时间:2012-05-04 17:01 春深雨中金陵游,好似再现了清明上河图生动的场景,回顾寂寞寿州冷,倒有一丝别样的滋味在心头。
游客:093134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4 楼
跟帖时间:2012-05-04 21:31 文章美 画美 我们的家乡何时也能发展到副词就好了
游客:085827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5 楼
跟帖时间:2012-05-05 08:58 很好!又见浮木大文!经济基础的差异,对历史与文化遗存的保护、开发,寿县与南京无法可比!
游客:101348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6 楼
跟帖时间:2012-05-05 10:13 终于看到浮木先生关于南京文章了,看来是有一番深度的旅行,基本都是南京代表性的东西,建议下次您来可以沿着内秦淮感受一下老城南。我是寿县人20岁前都土生土长在寿县,从上大学到到现在,已经在南京生活了十年了,当年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就先去个有城墙的城市,最后定下在南京,当然也有其他的缘故,但南京和寿县的对比是我一直都有的,十年前的南京老城南也是一片凌乱,熙南里还没有现在的规模和整齐,门东地区就想寿县城里的大街两边,不过后来才发现老城改造——也如寿县曾经那般推陈出新,拓宽改造,那是对历史的不尊重,于是又看是去恢复旧貌,曾经走在苏州城内的平江路上,感受那种原味的古风,真想咱们寿县的城市经营者们也都能去那里感受一番,寿县的城市经营,特别是古城的保护,真的是任重道远!
一根浮木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7 楼
跟帖时间:2012-05-06 16:15   【续前】游览朝天宫之后,我们再一次来到了喧闹的夫子庙。南京城水系发达,之所谓大江之雄毅,玄武之深静,还有十里秦淮,夫子庙景区人头攒动,小吃一条街上人们大快朵颐,不拘吃相。可是乌衣巷少有成群结队的人,真的是“昔日王谢堂前燕”了,昔日风光不再了。小商品街的喧哗与江南贡院的宁静形成了雅俗的对比,天空飘着小雨,随处可见的高大的梧桐树森然以对,街道上,秦淮河的桥上,画舫里到处是人,让我联想到刘辰翁的词《宝鼎现》:   红妆春骑,踏月影,竿旗穿市;滉漾明光连邸第,帘影动、散红光成绮。月浸葡萄十里。   读完朱、俞二人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文章里所表达的意境多少有些刘辰翁的影子,朱自清的“晃荡着蔷薇色的”、“嚣嚣的一阵歌声人语”,俞平伯的“河上妆成一抹胭脂的薄媚”、“弦吹声腾沸遍了三里的秦淮河”都暗合了《宝鼎现》中的景物描写,这都是绝佳的诗文。可在画舫凌波、六朝金粉外,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如果仅仅是写景这样的文章的生命也是会很短的,这二篇中都对六朝及南京的历史有着细致的探究,朱文这样写道:“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桥砖是深褐色,表明它的历史长久;但都完好无缺,让人太息于古昔工程的坚美。”这些思考都壮实了文章的厚重感,同时文中就招歌妓而遭遇社会感性和道德律的压迫之间的矛盾冲突,让此二篇多了些人文的趣味。   当然雨中的金陵游没有这方面的经历,也无法回到六朝和民国。我们只能走走看看,不言不语。女儿在夫子庙买了一件布玩具,同样遭遇喜爱与“奢侈”的矛盾,不过开心就对了,说来也凑巧,女儿的名字“却奁”就是《桃花扇》的一出,《桃花扇》可为表达金陵最光辉的戏剧,南明的王朝与文人间的立场的争斗成就了六朝金粉和柔靡气息,说到金陵说到六朝遗迹无人不提《桃花扇》,大作家朱、俞,诗人余光中,无不提及,还是桨声灯影,“我们这时模模糊糊的谈着明末的秦淮河的艳迹,如《桃花扇》及《板桥杂记》。”1992年,我和夫人到金陵一游,至今整整20周年,曾作一联表达我对南京的印象以及冥冥中女儿回到她名字的背景地读大学:春色弥繁,杏花落矣执子之手;风情渐老,江月出兮忘情于游。   4月30日晚再次在“傣妹火锅”草草杯盘后,赶回住地,时大雨来袭,灯影下的人群四散而去,升州路上,人们站到了屋檐下,小商品贱卖的吆喝声不断传来,大雨在梧桐叶子间咝咝鸣响,净觉寺暗同空楼,都在肃穆中了。   余下来的游览都是在雨中了。   我在《嚼一枚诗情的果子》一文中提到了曾在南京一中工作的寿县籍诗人范培元老夫子,真是天缘凑巧,南京一中就在张府园、三山街附近,位于中山南路,在府西街和升州路中间,看到雨中的南京一中再回想范老师写的《七十书怀》诗——“七十年来蝶梦身,连宵风雨夜难明。壮怀空洒杞人泪,白发时殷赤子情。是是非非真理见,原原本本乱流清。晚晴不收夕阳短,附骥犹能赶一程。”   如果将两地硬生生的牵扯在一起,不免有攀富求贵之嫌疑。金陵和寿州到底有诸多的关联,不论是金陵作为“地接楚吴”的地理位置,还是作为南唐边镇的寿州城,从誓死捍卫南唐的刘仁瞻还有屈困两江总督府的同盟会员孙毓筠,都将寿州与金陵联系到了一起,更明显的事例是,寿州和南京均为历史文化名城,寿州也曾是诸侯的王都,两地应当相互关照,其地理、人文有诸多的相似性,从这个角度讲,台儿庄古城以及众多的影视基地不过是些复制品,没有遗存作为依据。恕本人浅陋,在参观总统府前,我则以为总统府不过像白宫一样一览无余的建筑,近前一看,殿广树茂,曲径流水,别有洞天也。   总统府其实是历代建筑的综合体,它是太平天国的天王府、汉王府、两江总督府及民国总统府第。穿堂多进,规制严整,这是南方私人园林不可比拟的。电视剧《辛亥革命》中,孙毓筠策动萍浏澧起义,事发被拘,案子呈给两江总督端方,总督看是寿州人孙毓筠,马上在头脑里就想到了孙家鼐,这是为官者的机巧,此人曾为陕西巡府,和当朝重臣孙家鼐有着百般的交情,他就发电报向孙家鼐确认其事,据说孙的回复是:此子太顽劣,请多加管束。一句“多加管束”,让犯有杀头罪的孙毓筠仅仅被判5年刑期,还破例让他在总督府里读书并将养女许配于他,电视剧中端方指着廊桥上的一副对联说,“你读一读这副对联”,孙朗诵道:“亿万年济济绳绳”(孙家鼐殿试联),将“绳”读成草绳的“绳”,这是电视剧的穿帮和瑕疵,这当然是艺术的再现,不足信的。但置身两江总督府的东花园和煦园,方知,呀,这哪里是花园呀,简直就是人间仙境也。孙在总督府几年激进的思想渐渐有了转变不知道和总督府的纡青披紫的幸福生活是否有关。   时雨时阴。两江总督府正赶到春深和良辰,树木茂盛,高大廊庑曲径迂回,闲下来的人们得见权势炙天的伟大人物,他们的办公,他们的生活,他们的趣味,这在那个年代是不可想象的事。只是行迹匆匆,没有彻底了解,撰文在此只能泛泛。在地图上进行了查看,其实南京的著名景点还有很多,玄武湖泛舟、豁蒙楼品茗,处处是景致,处处是画卷,我喜欢南京,同时我也喜欢那里的人,我在南京问路,问了三个人,不仅客气而且指示准确细致,这是古城人的风貌,古道热肠,难能可贵,在此不可一一道来,好在我还有很多机会去金陵这座光辉的城市,我想把我的心得回馈给同是古城的寿州。   感谢:所有关心古城保护的家乡人、志愿者   另记:位于南京熙南里的“廿一昆曲艺术馆”设计者陈卫新这样评价金陵:南京如梧桐,粗枝大叶,闳约深美。
一根浮木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8 楼
跟帖时间:2012-05-06 16:50 程阁老路的香樟树在雨水中吐露出芬芳。
一根浮木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9 楼
跟帖时间:2012-05-07 08:59 走马观花不能深入去看,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深广”。
一根浮木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20 楼
跟帖时间:2012-05-07 09:06   近看新校订的光绪版寿州志,其中有关寿春和金陵两地的诗文还真有不少。   明·顾瑮《寿州题壁》:去郡今千里,还家尚几程。春风杨柳色,相送石头城。   清·袁枚《效曹子建送白马王体六首送香亭弟之寿春》将适今寿春,言辞古建康。   清·袁树《归自寿春途中作》:此去金陵好时节,上元灯火正繁华。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   袁树,字豆村,号香亭,钱塘(今杭州)人,居江宁(今南京)。枚从弟。乾隆二十八年(一七六三)进士,为广东肇庆知府。精鉴别,工诗,善山水,得扰凡民(凤)传,用笔用墨之间,饶有自然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