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论坛首页 > 百姓话题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
家门口的“国保”
一根浮木
  • 1 主题
  • 0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楼主
  东坡有诗《寿阳岸下》,“街东街西翠幄成,池南池北绿钱生。幽人独来带残酒,偶听黄鹂第一声”。这首诗我深爱之细嚼之,街东街西,池南池北,活脱勾勒出一座城池来,绿若罗帐,青苔新生,幽人在柳荫下,城楼上,绿波清浅,山色含黛,呀,是幽静的向晚还是生意勃发的清晨呢。大学问家的一次行走,竟然带给我们幽深淡宕的绿色视野,在高处俯瞰,指尖上的一处处山水还是那样清晰可辨。   寿州城是值得寻古探幽之地,现有城墙是以南宋城墙为基础,历代修筑,延续至今,“嘉定间许都统重修,周围十三里有奇”(《光绪•寿州志》),清光绪时期的“里”约合现在576米,“十三里”就是7488米,与现在的统计大致相近,整个寿县城的面积是3.65平方公里,从《寿县地名录》所提供的资料上看,东街1006米,西街1025米,北街1205米,南街680米,东坡先生的“街东街西”总长2031米,南北则更短,而在1025米长的西街,新近增加了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真寺和孔庙。   1000米之内两处“国保”!这真是一步寿州一天涯了。2013年5月,国务院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徽省有74处文物保护单位晋升“国保”单位,寿县申报的淮南王刘安家族墓地(汉代)、寿州孔庙(明至清)、寿县清真寺(明至清)等三处位列第七批国保单位名录,加上寿县古城墙、寿县安丰塘、寿春城遗址等3处,寿县拥有6处国保单位,最令我兴奋的还是家门口的两处“国保”。在过去老百姓的心目中,“孔庙”和“清真寺”并不显要,“泮宫三坊”被众指为午朝门,黉宫深处之孔庙亦被“文化馆”、“明伦堂”、“老年大学”等单位代称,孔庙戟门前,夏日摇扇趿拉鞋看打牌的人络绎不绝,孔庙好像一位老邻居,所以即使荣登了“国保”名录,人们似乎仍把它当邻居待,这也是寿县城之古风,不惊不喜,自古如此。说到“清真寺”,则更有传奇性,我在东街住了十多年,竟然没去过清真寺,后来观察了一下,同在寿县城,不少人没去过清真寺,只是耳闻“华东最大之清真寺”,至于这个最大有多大,它与南京的净觉寺,到底谁大谁更有品质,谁也不去管它。而在城市化进程由快趋缓的今天,寿县清真寺拂去神秘的面纱荣登“国保”单位,我由衷地钦佩评委专家的好眼力。七年前的一个雪天,大雪覆盖着清真寺的屋脊,我第一次见到如此庄严的清真寺,无像宝殿前的雪色黄昏,在周遭喧闹的清真寺,竟然避开了扰攘,除了几个孩子清脆的歌声,那是多么宁静的一隅啊!此时,面积虽不大的清真寺,在我心中竟然宏阔富丽起来,我不禁想起来了欧文的那篇名作《西敏大寺》,一处古迹遗存到底有多大才叫宏伟壮丽?我们对寿县城历史,能以物体的大小来考量之吗?千年银杏垂下它的繁密枝条,雪粒横扫,营造了肃穆的气象,不由想起了丰子恺先生的一幅漫画,画面上画了一位妇女抱着孩子,身边了了数笔画了枝叶,本画题字为“大树垂枝,佑我赤子”。不知道为什么由寿县清真寺想到了《西敏大寺》和丰子恺的画,大概其中有些关联吧。   得知家门口有了两处“国保”单位,在有新月的晚上,我约上寿县史志痴迷者家景先生,又作了一次“专访”,初夏反常的燠热天气,戟门前牌局已散,枯黄的灯照耀着那扇大门,亲手推拉,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还要说起寿县的银杏树,大成殿前的两棵高大的银杏树在初夏的光景里,生机无限,古树名木的存在,更有利地证明了寿县是一座光辉的城镇,千百年金声玉振,弦歌不辍。站在棂星门下,透过泮宫三坊看到寿博广场上跳舞的人群,那是旧故里的生意,似乎是对“国保”的礼赞。穿巡幽暗的清真寺巷来到清真寺,新月如钩的晚上,无像宝殿前的安静,又让我们沉思起一段族群的迁徙和谋生的过程,银杏枝叶在初夏季节勃发生机,有幸进入大殿的后院,环视这座富有浓郁地方和民族气息的建筑,深感在家门口的游历可得大千世界的况味。别过清真大寺,走进曹家巷,那株枝叶繁茂的椿树在路灯的照耀下筛下斑驳的黑影,再转入城角巷,细细端详关帝庙的巍峨与寂寞,祈盼有朝一日再显它的荣光。在街灯闪耀的南内环,我们隐入人群,心里面充盈着喜悦和幸福。
一根浮木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沙发
跟帖时间:2013-05-18 09:49 2012年11月24日,上午,晴,孔庙大成殿丹樨落叶飘零。
一根浮木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板凳
跟帖时间:2013-05-18 09:54 2012年11月24日,上午,晴,关帝庙在秋阳下依旧葱茏的树。
游客:110751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地板
跟帖时间:2013-05-18 11:07 小时候,每个周末都在清真寺门口玩耍,那时,天很蓝,清真寺的大门在我们眼中是那么高大。附近的几条巷子都回荡着我们的笑声,我们在她的见证下长大。她是附近所有人心灵的家。 如今,再回去看她,儿时的笑声还在,她在我心里依然高大。 我希望她一直好好的,等着我有空就回去看她。
游客:013330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4 楼
跟帖时间:2013-05-18 13:33 那时,天很蓝。 那时,风很暖。 那时,捉迷藏,我总是喜欢躲在那扇高高大大的门后。 那时,我们会在午后围在那高高大大的门前商量着谁当“警察”,谁当“小偷”。 那时,我们尽情的在她面前跑着,笑着。 而她,总是微笑看着我们放肆的在她怀中。
游客:050734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5 楼
跟帖时间:2013-05-18 17:07 寿县悠久丰厚的历史人文不容置疑.但宋代很多的诗词史料里所说的寿州城并不是指寿县城,而是凤台县城,苏东坡由颖州迁杭州,途经寿州并作短期停留,写了一些脍炙人口的诗篇,这里所写的寿州也是指凤台县城.
游客:095627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6 楼
跟帖时间:2013-05-18 21:56 5楼所说有考证吗?
一根浮木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7 楼
跟帖时间:2013-05-19 08:24 感谢3、4楼的跟帖,尤其4楼这张照片,让我们把思绪拉回到了童年。有人的活动,尤其有了儿童的参与,就使得这幢古建拥有了应有的生机,博尔赫斯有诗云,“夕阳西下,一代代人类尽去”,同时一代代人又成长起来。不变的是景象,是古老又年轻的寿县古城。(图为早年的寿县清真寺照片)
游客:091238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8 楼
跟帖时间:2013-05-19 09:12 我跟5楼探讨一下,凤台历史上何时有“寿阳”这一地名呢?曾经南北两寿州夹淮而立,但是那是“寿州”而非“寿阳”,“寿阳”这一地名应该是专属今寿县。一点疑问,请指教。感谢。
游客:014948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9 楼
跟帖时间:2013-05-19 13:49 感谢您的感谢,呵呵 这张老照片很有感觉,让我想到,那时的她,也微笑的看着我的祖辈们玩耍,长大。(*^__^*)
游客:031605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0 楼
跟帖时间:2013-05-20 15:16 清真寺的活化石——古银杏
游客:032335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1 楼
跟帖时间:2013-05-20 15:23 看细部,像是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