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论坛首页 > 百姓话题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
寿县新景点(图)
游客:082920
  • 1 主题
  • 0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楼主
崇墉障流 金汤巩固 两处涵洞实为水关,分别位于城东北、西北隅。涵洞始建年代失考,明清均有修葺。今东涵壁有“崇墉障流”石刻,为光绪十年(1884年)重修时吴中钱禄曾所题。西涵南壁“金汤巩固”石刻,为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重修时,“辛庵彭城孙题”。 两涵形制大体相同。如西涵,洞体方形,宽0.6米、深0.8米、长50米。其一端连通城内河渠,另一端伸出城外,经过城墙、石堤部分深1.5米。涵周围起筑径、深均7.7米、厚0.5米的砖石结构月坎,坎与城墙等高。坎内壁设有石阶,可拾级而下,外壁围护厚实的堤坡。涵沟上封石板,设闸5道。城涵月坎的设置,在军事上可防止敌兵从水道匿进偷袭,在城市水系上又具有重要的防水功能。如人们可随时进坎启闭闸门,控流自如,既可避免内河积水的吞噬,又能消除外水倒灌的隐患.
游客:082551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沙发
跟帖时间:2013-09-03 08:25 一直搞不懂这两个涵的原理,请楼主画个剖析图让咱们看看,也好对外介绍。
游客:092913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板凳
跟帖时间:2013-09-03 09:29 寿县傍依淮淝水系,地势低洼,易受洪涝侵袭。古城犹如一道铁壁铜墙,除防御抗敌外,又是防洪的坚固大堤,
游客:093156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地板
跟帖时间:2013-09-03 09:31 金汤巩固 位于寿县城关内西北角
游客:093527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4 楼
跟帖时间:2013-09-03 09:35 原理我也不知道,这个里面很深,估计是水流到里面后产生很大的压力,向外的口小,就把水压出城外。
游客:093844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5 楼
跟帖时间:2013-09-03 09:38 光绪十年(1884年)重修时吴中钱禄曾所题
游客:094445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6 楼
跟帖时间:2013-09-03 09:44 现在的进水口,诗意更浓,希望广大游客注意呵护。
游客:110856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7 楼
跟帖时间:2013-09-03 11:08 感谢楼主,下午带孩子去溜达溜达。搞的不丑。
游客:113905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8 楼
跟帖时间:2013-09-03 11:39 这个涵洞起初只是排水,因为城内地势比城外低,在清朝乾隆二十年间知州刘焕将原有的城墙内侧两处涵洞改建成月坝,与城墙等高,坝内壁设有石阶,可拾级而下。外壁砌有厚实的堤坡,涵沟设闸门5道,类似现在的长江三峡和葛州坝的船闸一样,五道闸门分级提升了城内水向城外排,也就是江南一叶说的“古城墙能往外排水,而且可以从低处往高处排,而城外水却无法倒灌进城”的道理,人们可随时进坝内启闭闸门,既可避免城内河积水泛滥,但又绝无城外洪水倒灌的隐患。”
游客:114017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9 楼
跟帖时间:2013-09-03 11:40 字写的真有劲。。。。
游客:114320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0 楼
跟帖时间:2013-09-03 11:43 排水的原理。。。。。
游客:114542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1 楼
跟帖时间:2013-09-03 11:45 防洪的原理。。。。。。
游客:115054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2 楼
跟帖时间:2013-09-03 11:50 修复好了,加上好的解说,典故,还是有很多看的地点。大力发展旅游。
游客:041121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3 楼
跟帖时间:2013-09-03 16:11 你看12楼的红砖好难看,文物局应该重修。
游客:100526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4 楼
跟帖时间:2013-09-04 10:05 从10楼、11楼的图看,并不能从低处往高处排水,连通器原理是不能违背的。
游客:101740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5 楼
跟帖时间:2013-09-04 10:17 据说这个古水利设施,技术已经失传了,没人会用了,欣喜看到楼主提供这么多的图片,还画了图纸,欢迎到水利局去指导一下现场工程师,让古水利设施造福于人民群众。弱弱的问一下,你画的那叫什么图?是课堂上用的简笔画吗?是想像的还是根据某本书?还是古人秘笈?
游客:102443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6 楼
跟帖时间:2013-09-04 10:24 排水和防洪,都不能凭想像,想像谁都会。古建筑是门科学,如果不潜心研究,我们的智慧远在古人之下,所以不要误导群众。
游客:050749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7 楼
跟帖时间:2013-09-04 17:07 中央电视台曾经有过报道,有动画。
游客:053856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8 楼
跟帖时间:2013-09-04 17:38 16楼批评的对,我发图时忘记说明下,我也是网上摘抄来的,本人也不是水利专家,至于对不对没去考证,这里申明道歉。发帖的目的是让大家保护好环境,让他成为新的景点。希望有专家跟贴给我们上一课。谢谢。
游客:091213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9 楼
跟帖时间:2013-09-04 21:12 啥时候变的这么干净了````` 
游客:100540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20 楼
跟帖时间:2013-09-04 22:05 18楼的谦虚谨慎的态度,让我对寿县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知耻近乎勇敢。关于水涵,只要是老水利都知道,谁都对它们充满敬畏,知道它们厉害,但我们不会用,北城墙有三处排灌站,如果真知道怎么用,要排灌站有何用呢?道理是显而易见的,18楼的态度让我看到寿县未来的希望,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让我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