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论坛首页 > 百姓话题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
当代著名作家、寿县人张锲因病在京去世
游客:101407
  • 1 主题
  • 0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楼主
张锲,安徽寿县人。1948年在淮海战役中参加文工队和支前工作,曾在华东支前司令部下属蚌埠直属粮站担任调运员、调运组长、保管组长,《蚌埠报》文艺副刊编辑。1978年起历任蚌埠市文联副主席、主席,安徽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常务书记、专职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等,生前还担任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中华文学基金会常务副会长等职务。 从1946年开始,张锲先后发表近300万字的文学作品。20世纪80年代初,张锲的长篇报告文学《热流》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此外,他的长篇小说《改革者》是新时期“改革文学”的代表作品,获“当代文学奖”并被改编成电影;报告文学《热岛》、《是真名士自风流》、《又当桂子飘香时》,散文《在陈嘉庚先生墓前的沉思》、《魂兮,归来》、《剪不断的中国结》均获全国性大奖。诗集《生命进行曲》更似号角嗒嗒,鼓舞了一代代年轻人。 【情系安徽】 一直关心安徽文学事业 安徽省文联主席季宇昨日告诉记者:“我是从北京回来的路上看到高洪波转的张锲老师去世微信,心里很震惊,也非常难过。张锲老师是从安徽走出去的作家,是优秀的报告文学艺术家,当年写了那么多有影响的作品,获了很多国家级的文学大奖。我认识他的时候,当时他还在在蚌埠。文革期间张锲老师遭受了一些不公正的遭遇,但他没有放弃对文学的热爱。不管是后来调到省文联当领导,还是到中国作协当领导,张锲老师一直对安徽文学事业非常关心。每次到安徽来,总要和我们一帮文友见见面,吃饭喝茶聊天,隔三差五也通通电话。我每次去中国作协开会,也免不了要向张锲老师请教。他对安徽文学的关心是亲力亲为,文学艺术界找他,不管是公事还是私事,他都非常关注,安徽作家遇见一些创作上的问题向他请教,他鼓励支持告诉经验之谈。张锲老师人很和蔼,愿意帮助人,热心热情,在我心里,他是一个非常值得尊敬的长辈。” 【享誉文坛】 曾筹办中华文学基金会 除了文学上的成就之外,张锲一生,都在努力为作家们办实事、做好事。他曾积极筹办中华文学基金会,先后同霍英东恳谈十多次,终于有了共同语言。霍英东一共捐了五百万元港币,作为基金会的启动资金。 1986年6月14日,中华文学基金会成立了。为了让中华文学基金会增强“造血”功能,张锲又开始创办北京文采阁、中国文采音像公司、中国文采实业总公司、深圳创作之家等。他奔走在各个“衙门口”,一共盖了二百七十多个公章,才办成审批手续。 经过张锲的努力,香港庄士集团出资创办了鼓励青年作家的“庄重文文学奖”。 许多文学界前辈从生病到住院,从病危到进八宝山,张锲自始至终地参与。他努力推动了中华文化名人雕塑纪念园的建成,茅盾、冰心、夏衍、徐悲鸿、田汉等文学艺术大师长眠于斯。纪念园也成为北京的重要文化景观和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基地。 【救贫济困】 发起捐赠建“育才图书室” 针对我国有学龄儿童两亿多人,其中有近一亿的父母因为生活困难,送不起孩子上学,买不起学习用具和课外书籍的状况,张锲萌发了为贫困地区的孩子建“育才图书室”的想法,很快,育才图书室收到了来自臧克家夫人郑曼女士的第一笔捐款。接着,巴金捐出两万元,张锲捐出五千元和六百册图书。捐款作家还有铁凝、高洪波、陈忠实、刘震云、裘山山、杨黎光、朱向前等。之后,一笔笔捐款汇来,一座座育才图书室如雨后春笋般建立。 据悉,张锲遗体送别仪式定于1月19日10时在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 记者 杨菁菁 胡竹峰
游客:112323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沙发
跟帖时间:2014-01-17 11:23 这么大牌 也没看到对老家做过啥贡献
游客:112853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板凳
跟帖时间:2014-01-17 11:28 我接待过他老人家,非常和蔼可亲。我们非常怀念他.......
游客:041555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地板
跟帖时间:2014-01-17 16:15 没听说过这么有名气的,寿县在外地能混的不少。
游客:040230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4 楼
跟帖时间:2014-01-18 16:02 瓦东西的吧,没听讲过。
游客:073109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5 楼
跟帖时间:2014-01-19 19:31 李山人 ,书字辈的。
游客:083729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6 楼
跟帖时间:2014-01-19 20:37 寿县哪里人氏,享年多少,楼主能否交代一下?
游客:083651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7 楼
跟帖时间:2014-01-20 08:36 讲起来孙大光、张锲都是寿县三中校友,但对母校的贡献和关注实在是少。
游客:041018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8 楼
跟帖时间:2014-01-29 16:10 难怪,寿县有的人包括当政者有用了再理会别人,没用时很少买账,以致使在他乡的寿县人对家乡心扉意冷,像金克木等等。
游客:043111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9 楼
跟帖时间:2014-03-07 16:31 修名人馆,一定要有他的名字!
游客:100813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0 楼
跟帖时间:2014-03-08 10:08 只有对家乡有贡献的人,人民群众才会记起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