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48 | 回复: 9
|
心中的“清明”
|
|
游客:102856
未注册会员
![]() |
发表于 2014-04-09 22:28:56 |只看该作者
楼主
心中的“清明”
(时洪平)
“清明”在人们的期盼中到了,天气由阴雨多云转为晴朗清明,气温渐高,田野里农家忙着春耕春种,家家户户结伴郊外踏青、扫墓,也许千百年来的清明莫不如此吧?可在岁月的河流里,它却又是各人模样各异的点点碎片。每当我耳畔响起杜牧的清明诗,就像感觉到了那穿越了时空的唐朝细雨渺渺飘来。此时,内心深处那份对往事的眷念和对亲人的思念总是无法让人释怀。
在我的心中,“清明”是一个遥远的故事。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父亲讲过“清明”源于一个遥远的故事。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避害流亡国外,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他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晋文公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打点好行装,背上老母亲悄悄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要找寻一个人谈何容易。于是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以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未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灭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不已。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封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只能吃冷食,不能动烟火。凑巧的是,寒食节的日子大致在“清明”之前的一、二天。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唐代开始,寒食节和“清明”就合二为一了。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这段故事让我永远记下了介子推这个忠义、淡泊、节孝之人,自然也就知道了“清明”节的来历。历史就是一面镜子,介子推居功不取,隐居绵山,宁被烧死,用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为民请命,谏言君王自修自省,勤政清明,其刚正之气受到人们世世代代赞美与弘扬;晋文公“好了疮疤忘了痛”,失去良才,后悔莫及。这样的事情在今天还很多很多,人们该如何从中汲取教训?
在我的心中,“清明”承载着许多美好的回忆。清明时节,绿萌大地,生命的轮回又开始了,播种希望的种子开始了。在这样的时刻迎青、踏青、赏青,一边是告慰故人,一边是迎接生命。祭奠先祖,尽孝寻根,踏青赏春,娱乐健身,在慎终追远中享受新春的赐福。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描绘了当时的景象:“都城人出郊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留在我脑海中的“清明”,虽与之相差甚远,却也与之有相似之处,十分有趣。童年的“清明”是无比快乐的,俗话说:“清明不戴柳,死了变条老黄狗”。于是,清明的时候三三两两的小伙伴跑到正阳农场的柳树林里,爬上柳树折枝条,学着电影上解放军潜伏的样子,编成柳帽,一路欢蹦乱跳地跑回家。岁月如流,转身我成了翩翩少年。记得,很长一段时间的“清明”,父亲都要带我去给祖父母上坟。祖坟在离家30里路之遥的涧沟镇曹家小庄。在那个交通还不发达的年代,不通汽车,步行又太远,唯有骑自行车合适。那时,自行车还是个很金贵的玩意,一般单位还没有,只有邮电局才有,莫大的面子才能借上一辆。每当我看到父亲推着自行车来,我跑得比兔子还快,爬到自行车的大梁上,那种美滋滋的味道,绝非现在80后的年轻人所能体会到。后来大了,不满足坐自行车了,得学着骑了。当我在父亲的教练下能骑着自行车在乡间的小路上歪歪扭扭地行进时,那高兴劲绝不亚于今天开奔驰和宝马。微风中的麦苗“呼呼”地往后闪,就像快艇在大海中破浪远航;金黄色的油菜花和紫色的苜蓿草花发出阵阵扑鼻的芬芳;叫天在蓝天上歌唱,燕子在梁上呢喃,母鸡带着小鸡在咕咕歌唱。扫墓结束,在农家高挂着“天地国亲师”的堂屋喝茶,中午再吃上“韭黄炒鸡蛋”、“四月青炕豆腐”、“腊肉炒大蒜”一顿原生态的午餐,更让人流连忘返。因此,每年我都盼着“清明”的来临,不仅因为我又可以有车骑了,还可以美美的春游一次。这段美好的日子一直持续到1974年底我高中毕业入伍时。那时年纪还小,祖父母去世的又早,“清明”对我来说没有太多的悲伤,却有不少的欢喜。
在我的心中,“清明”勾起我对父母的思念。时光转换,到了自己给父母上坟的时候了,没有了欢喜,却有无尽的思念。现在自己也为人父,回想自己抚养一个独生子女的酸甜苦辣,再回头看看父母拉扯我们长大的过程,更觉父母一生的艰辛,更为没有尽好孝道,心存愧疚。母亲先父亲去世多年,每年我们姊妹几个总是在清明之前早早地相约,一方面来给母亲上坟,另方面在外地的姊妹也趁此机会回来看看父亲。每到那几天,在家的姊妹们就像过节似的忙着买祭品,安排生活,迎接着姊妹们一年一度的团聚。许久没有见到父亲的姊妹们,总是围着父亲问长问短,此时父亲才是最快乐的时候。这自古有之的一悲一喜,在此时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只可惜这样的一幕,也随着父亲的离去不复存在了。父母的远去,远得踏过万水千山也无法寻觅。悲伤依然难去,思念永远存在。一年中的几次祭奠,我从不会轻易错过,已故的亲人能不能收到儿女的思念和祈祷,我不知道,但这却可以让我的心变得塌实。“千里万里心插翅,飞回家乡祭故人。往年此时祭无泪,今年此时痛碎心。”这个“清明”我远离了家乡,不能像往年一样去父母坟前焚纸上香。傍晚,我带着妻儿也学着蓉城人的样子,来到芳草萋萋的清水河边,向着家乡的方向选个地方,秉烛焚纸上香。“纸钱纷飞灰化蝶,随风飘撒落冥阴。”默默遥看升腾的纸钱,望不见灯火阑珊处,唯有河水飞快地流淌,发出哗哗的响声,好像也在和我们一起祈祷天国极乐世界的父母平安幸福。我感慨世事沧桑,不知不觉已近花甲之年,而且今后“清明”祭奠父母的方式,就要和数以亿计的打工者还有三峡移民一样,在他乡如法炮制了。临行时老同学明星为我饯行时曾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这代人老来后,只能随着独身子女走了,这是时代造成的悲剧啊!”想到此只觉得一阵阵心酸。
月是故乡明,酒是故乡醇。情思相生,客居他乡忆故人。千魂梦瑶,难忘故乡美酒醇。在我的心中,“清明”无论何时何地总能轻而易举地勾起我对亲人和故乡的思绪,一发不可收拾,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
|
游客:125146
未注册会员
|
沙发
跟帖时间:2014-04-11 12:51
祝楼主在成都生活愉快,安度晚年。
|
|
游客:011626
未注册会员
|
板凳
跟帖时间:2014-04-11 13:16
清明那天,在成都“锦城艺术宫”观看了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出的舞剧《孔子》,舞剧选取了孔子周游列国的生命历程,这是一次不断碰壁的旅程,一次无法完成梦想的不归途,一次求而不得的坎坷路。这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实现伟大中国梦——2014年成都市文化惠民演出暨‘大地情深’国家艺术院团志愿服务走基层”活动。用这种特殊的方式祭奠“至圣先师”别具一格,更有意义。厚重的历史,恢弘的气势,独特的创意,着实让人大开眼界,我顿时明白了什么叫“阳春白雪”,它和“下里巴人”的共同点都是人民大众都需要和欢迎,但它更能代表民族和国家。
|
|
游客:040658
未注册会员
|
地板
跟帖时间:2014-04-11 16:06
写的很好 我已经收藏了
|
|
游客:043341
未注册会员
|
4 楼
跟帖时间:2014-04-12 16:33
清明节要是寿县的儿女能够去曹渊、孙津川、孙一中、高语罕等寿县红色先驱还有的墓上敬献鲜花,该多有意义啊!那才叫不忘先烈!
|
|
游客:113400
未注册会员
|
5 楼
跟帖时间:2014-04-13 11:34
是啊,远离故乡或者年事已高的人不能回故乡祭奠逝去的亲人,只能把“清明”记在心中了,逝去的亲人也会谅解的。
|
|
游客:061320
未注册会员
|
6 楼
跟帖时间:2014-04-13 18:13
实际上作者要表达的对亲人的思念,则包含着对他有养育之恩的故乡的思念。有位新哲人这样写到:“树总在那儿,树是有根的,”这根就是我们的家。“家给我的不单单是户口簿上出生地一栏的内容,更塑造了我们的个性,赋予我们整个灵魂的内核。口音、口味、发肤、神态、举止、性情等等,任你用什么其他东西包裹得再灿烂,你的身上,还是透露着千万条与‘家’有关的信息,就象一块胎记,抹也抹不掉。”
|
|
游客:024224
未注册会员
|
7 楼
跟帖时间:2014-07-26 14:42
广州黄花岗、南京雨花台、广州黄埔军校、武昌北伐独立团烈士陵园、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莫斯科近郊的新圣母公墓等等,这些举世闻名的纪念碑园都是清明节寿县的孩子们该去纪念的地方!
|
|
游客:054759
未注册会员
|
8 楼
跟帖时间:2014-07-31 17:47
当然,寿县的孩子们该去纪念的地方还有南阳召信臣庙、慈溪魏杞墓、昆曲纪念馆(张野塘)、成都川剧广场(黄吉安)、南京花神庙高语罕墓等地方。
|
|
游客:105922
未注册会员
|
9 楼
跟帖时间:2014-09-27 10:59
要把寿县历史名人的知识作为青少年乡土教材的重要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