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650 | 回复: 2
|
夏四月
|
一根浮木
未注册会员
|
发表于 2014-06-19 09:53:49 |只看该作者
楼主
对我来说,寿州本不是出生地,但二十多年来的丰厚濡养,以及她对我性情的感染尤其明显,所以在精神世界里头建造了一方“故土”。日子不自觉地轮流回转,在我匆促于蜗居南北的时候,又一年春天来了,院落里月季花开了,红的、粉的,春天的月季却不同于其它季节,在肥润叶片的衬托下,像放大了纲目的网,牢牢地把你吸引住。寿州幽深的土地上,花就像一位报信者,是遥远的信使,穿越驿亭、铺舍,风尘仆仆地淡定在这里,我于花,又一次相逢者。金银花开了,从寿州的门楣上翻越而下,藤蔓披挂着金色或银色的花儿。每一年,等着她们开呵,开呵,可是开了,开到荼蘼,心里面也似乎有一阵阵的揪痛,毕竟良辰尤短,院子里盘旋着的是一大些鸟儿,蹲踞在不同的屋顶上,牠们鸣叫,嬉闹,这正是四月,农历夏四月。
时间对国人永远是笔糊涂账,我们的生日,有农历也有阳历。想瞒年龄还得有技巧,要记住自己的属相。不然就出“洋”相,十天干与十二地支,要逐一对应,“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对“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从“甲子”开始需要6个十年到“癸亥”,整整60年,谓之“花甲”也。按农历算,春夏秋冬开始的月份分别是:春正月、夏四月、秋七月、冬十月。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司马光的这首诗描述的就是夏四月。夏四月,是一个混杂不同情绪的时令。从正月开始,春天渐渐地将各种色彩袅袅婷婷地敷设在各处,路口那一株枝桠横斜的杮树,露出毛绒绒的叶片,淡绿的,打成髻状的,正如画家添笔,简简洁洁,人家的围篱,钻出新苗。甲午春天,有一种莫名的舒适,银杏在落黄未尽当儿已一身青碧。院子里,白头翁、八哥以及平时少见的斑鸠也在四处翩跹。上天总不叫人一眼看出春天,一会晴一会雨,一会冷一会暖,在神情徐疾之际,节令的细节被人遗忘了,突然醒来的晴天,城外已是满山满野的桃花、梨花,春水也流伴着落花,就到了夏四月。
1、
嘉庆十三年,40岁的李兆洛于该年冬十二月赴安徽凤台县就任知县一职。李兆洛,江苏武进人,乾隆五十五年,县试第三,府试和院试皆第一,嘉庆九年,乡试第一,业界美称“江南名解元”。嘉庆十年参加礼部会试,授翰林院庶吉士武英殿协修。
嘉庆十四年春,兆洛先生在其居所榜书楹联:栽花携得蓬莱种,买犊教成渤海耕。
嘉庆十四的春天,兆洛先生多么踌躇满志!凤台位于寿州西北部,地跨淮河南北,北部已接淮北平原腹地,光绪《寿州志》有关“考棚”一节,当年最北的考生已达阚疃镇(今属亳州市利辛县),地域分属颍州和寿州两地,雍正十年(1732年)两江总督尹继善呈奏清廷批准,于寿州北分设一县,添知县一员,典史一员,分疆而理,因县北有凤凰山而得凤台县名。雍正十一年正式分置,与寿州同城治理(县衙设在今寿县城东北角)。同治四年(1865年)冬移县治于下蔡,隶属凤阳府管辖。
此时的寿州已属散州,相当于一个县,与凤台县同属凤阳府管辖。雍正二年,寿州原来的属县霍邱、蒙城并入颍州,并划出西北、东北很大的区域与凤台分疆而治,除此之外,雍正十一年,寿、凤两地同署寿州城,上面所说的楹联就位于寿州城东北凤台县署,与寿州署的直线距离不过 500米,这在中国行政区划史上也不多见。
李兆洛,正值茂年,所谓“夏山苍翠,秋山明净”,他的履历很简单,除了科考和教学生课读外,深入前途未卜的“新兴”县城,也没有顾及到因为不谙官场而被选到“凤台故凋敝,民贫俗悍,公事废驰,风气僻陋”之地,梦想着通过自己的努力会有一天将这块淮夷故地建设成桃李遍地、风习淳厚的乐土。
李兆洛践行着他的理想,上任之始提出了“兴修水利,振兴教育,实行保甲,编修县志,兴复名胜”五项施政纲领。经过五年的努力,凤台建设已见成效,嘉庆十九年甲戌,为监生孙景贤作《玛瑙泉别墅记》,虽是一篇题词,也反映出作者的襟怀,对凤台县的熟悉程序,以及对舆地之四时、疆界体察之深,五年之间将一个难治之县变为“负阜接蹬,屏拥案演。秋场可筑,春疏足供。依岩弄泉,则危楼复堞,驰帆宿船(原字音tà,两槽大船)”的绝佳胜地。
甲午夏四月,距《玛瑙泉别墅记》的撰写时间(嘉庆十九年,1814)刚好两百年整,先生曾经所在州署已不存,东侧的报恩寺沐浴在夏四月燠热过后的雨水里,西侧的八蜡庙也早不见踪影,我们仅仅能通过长长的大寺巷感知兆洛在艰难困苦中表现出的文化情怀,或抬头北望,玛瑙泉就在翠薇里,先生当年在《凤台县志》序中有云:维县平原绣壤,山林川谷,万井之都,跨淮南北,承濠挟寿,是维形要。好一个“承濠挟寿”!而如今,诸如先生之州署记、玛瑙泉记所描述的自然或人文景观大部分已在寿州境内,所以在夏四月的微凉中我们不必耿耿于地理沿革或文化名人的归属问题,一切都交付了时间,冷暖自知了。
2、
还是寿州城的夏四月,东岳庙西侧的菜地。
家住武家巷的武先生在丽阳下卷着裤管锄地,我问他,“这地方有姓金的吗?”他扶着锄头站在田埂上说,“这儿没有”,指了指西北方向(仓巷),“那儿有两家姓金的”,他反问我找姓金的什么事,我说,“就在这”(指指脚下的土地)“曾经有一个人叫金克木,他很了不得,北京大学教授”。
老武问,“他有多大年龄?”我说,“他去世了,如果健在一百零二岁。”他说有个姓金的七十多岁。我又问老武这附近过去有没有做香的,他说有,武家巷有几家做香的。这一片很少有世居了,都是后来搬来的,这里原先确实还有座桥。我们谈兴甚浓,最后老武还答应帮我去打听那两户金姓人家,我补充了一句,“这个金家是凤台来的,如果他家是凤台县的就对了。”他说“好”并指指东边的菜畦,“下次来,我不在这儿就在那儿,两块地都是我家的”,我骑车走了,远远望去,老武弓身在菜地里干活,身边是一座圯坏的东岳庙,高处蓝天白云,北边是城墙,城堞上八公山冒了一个尖。这些景象跟金克木先生的《旧巢痕》的描述很近,似乎并没有什么改变。
对金克木先生的寻访,是一个比较困难的过程。虽说金先生名气很大,“未名四老”之一,这位小学毕业的大学教授,他的传奇一生就是一本大书,但是他在寿州城的行踪却少有人知,通过多年的寻访、研究,加上他的半自传体的小说《旧巢痕》,我们今天大致了解了金克木在寿州的生活的印迹。
金克木家更远的宗亲是从四川转入安徽凤台县(《旧巢痕》中称F县)的,世代务农。太平天国末年,曾祖开始读书并脱离了凤台家族来到寿州城关(S县)东岳庙附近驻扎下来,三代单传。经过多方查阅,果然在《寿州志》《万载县志》找到了相关的一些信息。
光绪《寿州志》卷二十一《人物志》:
金在镕 五品军功,粤逆陷皖,办练守御。当苗逆破城,有友人劝之逃,乃正色曰:“吾辈读书所习何事?生不能灭此群丑,与城共存亡可也,勿多言。”友泣而别,遂具衣冠投水而死。旌表如例。子丽生、蓝翎五品衔、府经历,痛父骨未收,哀慕终身。家贫事母而殁。孙,沛田,恩贡生。
而金沛田就是金克木的父亲,辛亥革命前,曾任袁州府万载县(《旧巢痕》中为Y州W县,今在江西省)知县,辛亥革命一爆发,不仅官不能继续,还得清算。金沛田两个妻子,五个儿女将要过上颠沛流离的生活。
3、
金克木1912年出生在江西万载县,出生不久父亲去世,享年60。一家人去了省城安庆,1916年,搭轮船、乘火车、坐帆船,历时四天来到了位于寿州东岳庙附近的祖居。“这里是太平天国时期盖的房子,全部是草房,没有一片瓦”,这是金克木初次看到寿州的居舍而产生的印象,当然这些印象是相比于省城安庆的,当习惯于寿州的生活,这里的一切又那么亲切和鲜活了起来,1917年,他家春节的大门对子写的是“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横批:家与青山住对门。多好的“家与青山住对门”!菜畦、古庙、城墙、远山……这是乡愁,也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1917年,家里来了一位佣人家抱养的女孩子,是她引领着金克木认识了东岳庙一带的草木,《旧巢痕》中有一段精彩的描写,也是那个年代的夏四月的景象:
一出大门,她更精神抖擞了。望望菜园,她笑了:“种菜还要用墙围上,像住家户似的。”看到晾香的板子和绷子,“香是这么做的呀。”
他们进了菜园望望,又走向麦地那一边。女孩子像教书一样地讲,“这是荠菜,别看长得不大一样。这是老鹳嘴。唉,都老了。这是灰灰菜,那是独扫头,那是油饼菜。都好吃。那家院里还有棵榆树,榆树钱好吃,树叶子嫩的也能吃,饿极了,树皮也能吃,可我没吃过。这些菜你都吃过吗?荠菜包饺子。那些菜要把嫩叶子和面一蒸,加上盐,滴上点香油,才好吃哩。”
夏四月,万物生机勃发,苍生厚土,水润光洁。温度适宜,思绪邈远。容易让人忽略时光的流转,“老家的日常生活真是平淡得很。天亮后不多时,扫院子,开大门。门外传来叫卖声,那是城外山下来的豆腐挑子”“还有豆芽,也是有人挑来卖的。多半是黄豆芽,绿豆芽较少”。甲午四月将阑,还是西大寺巷,豆腐、豆芽依旧,还有金先生未曾提到的樱桃、杏子,铺排满巷都是,上市的蕃茄、蚕豆色泽灿烂,它们一大部分就来自金克木的故居。县一中、二中残留的外墙,石块呈暗褐色,配合这初夏的雨水,仿佛将故里的生机一并展现在那一百年后,百年寿州。
再上溯一百年,嘉庆十九年夏四月,李兆洛先生因父丧丁忧离职,却因缉匪及捐摊款项出现了问题也未能成行,此时兆洛先生凤台任期阅七年,兼理寿州一年半。嘉庆二十年那个夏四月,先生避居报恩寺(当年属于凤台县辖),断酒肉,日啖麦饭,不作诗文。终日翻阅释藏,萧然如老僧。此时,报恩寺的石榴初打苞蕾,檐雨滴落着寂寞的心思,大殿的柱础正一寸寸地窜着湿气。
尾声
我无意中将一城两县治写进了本文,但不是我的原意,实属巧合。历史总归在发展,一直向前走,而这一切落入我的眼帘或者内心的,不过是夏四月的寿州城,今天我走在四月的雨中,感受这仲夏之前的凉爽,相关的事物又重现在我的眼前,有繁华有孤况,在热烈的时分又透过一些凉意。
金克木的一家,曾蜗居在寿州东北隅,但毕竟是一个大家庭,有孝悌长幼的恪守,保持了家庭和睦相处。但随着长兄的离世(《旧巢痕》中对大哥的葬礼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描写,这也算是金克木先生对寿州民国时期的民俗一次了不起的贡献),这个家庭也就没落了,一个撑持家庭的顶梁柱的倒塌,一个家庭也就这样星散了,同样在那年的夏四月。
|
游客:110540
未注册会员
|
沙发
跟帖时间:2014-06-19 11:05
一个普普通通的夏日四月,一副磅礴多姿的历史长卷。土生土长的我等,在不断地抱怨它的小,它的穷,它的破的时候,真的感谢浮木等一批并非寿州土著这些年来对这座小城的厚爱,你们通过文字、通过诗歌、通过绘画等多种形式的挖掘、探讨、讴歌、描绘,甚至是友善的提醒、尖锐的批评,让我等感动和汗颜。你们每一点历史细节的论证形成,真的不亚于南外一所高楼的耸起。年轮只可磨消物质文明,文化却可蕴育无穷人生。—— 一个爱读《梅林村落》的人
|
游客:125852
未注册会员
|
板凳
跟帖时间:2014-06-26 12:58
搞的不错,我顶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