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论坛首页 > 百姓话题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
国家公祭鼎原型为我县出土楚大鼎 曾见证国家苦难岁月
游客:011302
  • 1 主题
  • 0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楼主
2014-12-14 07:46安徽商报评论(0人参与) A-A+ 公祭大鼎   公祭鼎原型在哪?为我省寿县出土楚大鼎   “国家公祭鼎”是“三足两耳”的青铜圆鼎,原型是寿县出土的“楚大鼎”。“楚大鼎”又称“铸客大鼎”,是安徽博物院的“镇院之宝”。博物院副馆长李治益说,楚大鼎1933年出土于我省寿县朱家集楚王墓,形制雄伟,是我国目前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文物中最大的圆鼎。李治益介绍,楚大鼎不仅工艺高超,且腹部和足部都刻有“安邦”二字,堪称典型的“国之重器”。   公祭鼎数据何来?由省博物院提供原始数据   安徽博物院院长朱良剑昨日说,早在今年10月,负责设计国家公祭鼎的设计人员就到安徽博物院来详细了解了楚大鼎的情况。朱良剑介绍,虽然楚大鼎是国宝级文物,但设计人员并没有楚大鼎的三维图片等详细数据。此前,我省也仅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复制了一座复制品,现收藏于楚大鼎的出土地——寿县博物馆。在省博,来自南京的设计人员对楚大鼎从多个角度拍照做了记录,并详细了解了楚大鼎的相关历史资料及背后的故事。朱良剑介绍,省博物院是国家公祭鼎的监制单位,还向设计方提供了图片等大量的详细资料。   楚大鼎为何当选?多难经历见证国家历史   为什么选楚大鼎作为国家公祭鼎的原型?负责公祭鼎器型、鼎身和底座纹饰设计的南京艺术学院院长邬烈炎表示,楚大鼎于1933年出土,又是江淮文化代表,作为国家公祭鼎的设计基础非常合适。   朱良剑也表示,楚大鼎出土后,先被送到重庆,抗战胜利后又被送到南京。解放前,国民党抢运文物,因楚大鼎非常重被弃江边,后来辗转回到合肥,并收藏于省博。在那段“流亡”经历中,楚大鼎严重损毁,直到被博物馆收藏后才修复。“可以说楚大鼎颠沛流离的经历,也见证了国家那段磨难的岁月。因此,它作为国家公祭鼎的原型非常合适,具有特殊的意义。”   公祭鼎规模如何?借楚鼎神韵自成方圆   虽以楚大鼎为原型,但邬烈炎表示,公祭鼎并非是对文物的简单仿制,更多的是“借其神韵”。   据悉,楚大鼎是同时期出土的圆鼎中最大的,通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重达400公斤。而“国家公祭鼎”高165厘米,鼎上外口径126.6厘米,铜质的鼎身和铜质的底座重2014公斤,石质的底座重1213公斤,象征2014年12月13日。此外,楚大鼎上共有16字铭文。而国家公祭鼎正面则铸有160字的铭文,用魏碑简体字,描述了南京大屠杀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巨大灾难,表达了对遇难同胞痛悼、祭奠之意。鼎后侧左右两边铸有287个汉字,使用楷体简体字,记载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设立“国家公祭日”和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举办首次国家公祭的事实。
游客:090359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沙发
跟帖时间:2014-12-14 21:03 是族先给我们留下的国宝是寿州人民的骄傲不忘国耻抵止日货从我做起
游客:125226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板凳
跟帖时间:2014-12-16 12:52 楚大鼎 是在寿县出土的,但不是在寿县铸造的吧,是不是在湖北铸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