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46 | 回复: 5
|
正阳关
|
|
李天仁
未注册会员
![]() |
发表于 2015-11-06 07:59:42 |只看该作者
楼主
刍议正阳关清末民初盐务
近日,正阳关文广站工作人员在原正阳关盐务督销局旧址附近的群众家中,征集到一枚重达113.4斤的大青石称砣,据说此重量的称砣可称重达上千斤的货物。该砣呈正四棱锥形,下底边长30厘米,上底边长26厘米,高35厘米,其中砣钮高10厘米,钮孔光滑,直径约5厘米,在砣的对称侧面上分别刻有“较准官砠” ,“淮北汝岸”八个清晰的楷书大字。这枚带着历史烙印的石称砣,为研究清末民初正阳关盐务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较准官砠 ”, “砠”音zu,意为称锤,这四字的含义为:官方制定的标准称锤(称砣);“淮北汝岸”,淮北即今淮河以北广大地区,汝指河南省汝宁府(1913年废,含今安徽颍河流域以西,河南京广铁路沿线以东,河南省项城、西平县以南等地),岸,指岸税,盐在销售地批发时所征的一种税。据史料记载光绪20---30年间,因战乱等原因,这段时间正阳关的淮盐无法运达到汝宁府,汝宁府就从天津购买私盐,直接影响了淮盐税收入,因此清政府规定:汝宁府必须销售淮盐。综上可知,“淮北汝岸”这四字含义即为淮河以北广大地区及汝宁府盐码头上销售的食盐,必须是由正阳盐厘总局批发的淮盐,必须在正阳关缴纳岸税,否则即为私盐,将受到严厉查处。
众所周知,盐是人生命的必需品,史书记载,自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以来,历朝历代统治者都将盐的产销做为官府垄断经营。元朝初年置两淮盐运司于扬州,辖江苏长江以北的淮南、淮北各地盐场,以淮河为界,又把产盐区划分为淮南和淮北两地,所产之盐统谓之“淮盐”。明清时淮盐行销地含江苏、安徽、湖北、河南等省。两淮盐产丰富,行销地域广大,在全国盐区中皆居首位,而当时的盐税是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税种,在国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正阳关位于淮颍淠三水交汇处,水路交通十分发达,有“七十二水通正阳”之说,是淮盐的重要集散地之一,皖西北、湖北及豫南广大地区用盐,必经正阳关。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清军与太平军鏖战于江淮地区,内阁大臣胜保,两江总督曾国藩向朝庭上奏,要求在正阳开办盐厘局,以助军饷,获得朝庭批准后,当年即在正阳关设盐厘局。盐厘局长官,是一个肥缺,一般都是皇亲国戚的京官、一些重臣的亲戚或门生担任,专司其职,,官阶一般为二品。规定皖西北、淮北、豫南等地运销的食盐均由正阳关盐厘局批发并在此缴纳盐税。当时规定,每引(400斤)征收银2两,当年即征收银约30万两,按此推算,一年批售盐约在6000万斤,每天要批售盐16.44万斤,合411引。由此可以想象,当年的正阳关盐厘总局动用如此大的称砣称盐,批发给盐商也就不足为奇了。
同治初年,为严缉私盐,增加盐税收入,又在正阳关设立了督办淮北督销正阳关盐厘总局,盐厘局长又叫督销总办,地址就在今天的正阳第一小学,办公人员有督销(总办)、督签、司签、批算等一干人员。督销总局就在南堤大王庙,今南堤粮站和大王庙仓库处,盖了几百间大瓦房,作为存盐的仓库,又在淮河边修建了一个大船塘,让运盐船只在遇到大风大浪时,进塘避风浪。那时运盐的船只凭盐厘局签证,按定额到扬州一带产盐地购运淮盐,盐厘局将仓库里的存盐批发给盐商(行),河下运来的盐再存入仓库,如此循环往复。那时河下运盐船只络绎不绝,河下常停泊有6—7千只船。
当时正阳关有12家经督办核准的官办盐行,这十二家分别为李吉仁、李吉兴、马玉盛,马德盛、徐恒泰、赵祥裕、张大兴、时悦来,邸恒裕、牛泰和、姚广顺、宋开泰等。正阳关淮盐就是通过他们批发销往皖北及豫南等广大地区,当时就连寿州用盐都必须经正阳关签证自运。那时盐务督销局大院里,盐商们通宵达旦在排队缴纳盐税,然后盐商们凭借督促局发放的引票,到南堤盐仓中取淮盐,尔后再批发到各地,那时正阳关市面十分繁荣,全国各地的客商都来正阳经商,呈现出 “户口殷繁,市廛绕富”、“估帆市船出入于洪涛颓烟之云杳霭之中,咸衔尾而来集” 的景象。一些盐商十分富有,生活奢华,据说正阳关以前一些高大的青砖黛瓦马头墙式的徽派建筑,就是一些盐商的宅院或店面。可以说正阳关的繁荣与正阳关是淮盐的集散地有很大的关系。
民国初年,盐的产销仍为官督商销,悉沿清制。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国家统一盐税征收标准,将盐税纳入正税,原计税重量单位“引”改为担(100斤),每担盐课税银币6元1角5分。正阳关为安徽省北路食盐运销集散地,省在此设盐运稽征处于此。
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安徽省财政厅厅长章乃器兼办江北40县的盐务,在正阳关设立安徽战区第十八盐运稽征处;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二月,国民政府修订盐法,实行场岸税合并,取销官督商销体制,允许民众自由运销食盐,此法于抗战胜利后普行全国,正阳关盐运稽征处于当年9月撤销。
从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成立盐厘局开始,至民国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撤销正阳盐运稽征处为止,盐务在正阳关整整发展了90年,因时局的变化,便寿终正寝了。
在历任正阳关盐厘局的官员中,至今仍为正阳关人津津乐道、牢记在心的有两位,一位为捐资助学的徐公,何许人氏,今已不可考,令人深为遗憾。正阳中学的前身就是徐公捐献自己大部分薪水建立的,后人为纪念徐公的大德,就在今正阳中学内建一座徐公亭做为纪念,据说正阳中学原来还有一座徐公祠,于文革时被毁;另一位盐务督销总办名叫王治覃,字子敷,是湖南零陵人氏,民间统称为王公,此公修建了正阳关南堤、北堤,为保护正阳人民免受水患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南堤船塘即是在王公修建的南堤基础上修建而成的,为船只停泊提供了避风港,对船民而言善莫大焉。
正阳关目前与盐务有关的还有一条长足100米,宽2米左右的小巷,叫盐卡巷,是清未民初盐务总局在此设置过河的钢丝缆(又叫官缆)一副,拉缆封河设卡,专司收取过往船只盐税的码头。这是今日正阳关与盐务有关且较为著名的地方之一,如今小巷两边楼房林立,丝毫没有当年拦河设卡,收取盐税的景象了。
|
|
游客:104711
未注册会员
|
沙发
跟帖时间:2015-11-06 10:47
正阳关繁华时常住人口十成余,加之来往客商达十五万之众。随着水路功能退化,及54、58年两场大水,让正阳关急剧萧条。哎!
|
|
游客:052820
未注册会员
|
板凳
跟帖时间:2015-11-07 17:28
好文一篇,史料清晰,文笔简练。点赞!
|
|
游客:093509
未注册会员
|
地板
跟帖时间:2015-11-13 09:35
这个必须点赞!!!!!!
|
|
游客:094422
未注册会员
|
4 楼
跟帖时间:2015-12-03 09:44
史料详实,文笔流畅。大赞!
|
|
游客:043721
未注册会员
|
5 楼
跟帖时间:2015-12-04 16:37
谢谢上面三位楼主的鼓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