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论坛首页 > 百姓话题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
推进名城保护 留住老家记忆
游客:072816
  • 1 主题
  • 0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楼主
  寿春是一个古老的城市,它有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为我们留下了内容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有很多需要保护的历史文物、历史风貌和记忆中的历史街区,相较于周边县市,这是寿县独一无二的宝贵财富。但不少历史文物、历史风貌和历史街区在旧城改造、异地重建、居民自行改造等摧残下,已遭受或正在遭受各种破坏,还有不少市民仍然居住在拥挤不堪、市政基础设施严重不足、阴暗潮湿、存在严重火灾隐患的危旧平房里,且城市管理相对薄弱和贫困居民比例较大。   历史文化名城到底该怎样保护?保护了很多年,为什么古的东西越来越少?什么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居民生活改善的适宜方式?政府如何激发全社会的名城保护意识和热情,撬动全社会加入名城保护的自觉行动?   一、古城保护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后果   寿春古城保护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老城区内老街区、古建筑破坏严重。20世纪90年代以来,老城内开始实施大规模危房改造,改造对象从“危房”变成了“危旧房”,改造的范围和规模发生了很大变化,并引发了危房改造的质变。棋盘街改造、北大街改造、照壁巷改造、寿州宾馆建设、箭道巷和西大寺巷改造,私人开发商见缝插针进行了数十个房地产开发项目,还有数以千计的居民自行拆建……。改造得速度快、规模大,改造、开发项目全部实行了人搬光、房拆光、树砍光的“三光”政策。大量经过修缮仍然可以利用的传统建筑被拆除,另建楼房。相当数量的文保建筑被以“异地迁建”的名义拆除。二是人口拥挤,住房困难。老城区3.65平方公里,去除城墙、菜地、水塘等面积,已不足3平方公里,但却容纳了10多万人口。由于房屋密度过大,造成道路狭窄、采光不足、通风不畅、排水困难、院落低洼积水现象较普遍。且有些街区呈现老龄化趋势,丧失了往日活力。这些状况对老城区保护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三是传统建筑年久失修,严重老化。老城区内的传统建筑中相当一部分是明清遗存,由于长期得不到正常修缮,房屋老化破损问题非常严重,有的屋面破漏、墙壁剥落,有的梁架倾斜、濒临倒塌,国保、省保单位尚能修缮,但单位和个人所有的古建筑则无法有效维修。四是生活基础设施落后。老城区是在历史的规制上发展的,大多经历了上百年,甚至几百的历史风雨,生活基础设施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大多数居民无卫生间、无燃气、无阳台、无绿地,更无车位,且排水不畅,火灾隐患严重等。   以大规模危旧房改造的思路在老城区内实施“危”“旧”不分的大拆大建,其结果不但使危房问题及居住条件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反而造成历史建筑大量消失,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引发严重的后果,也使寿县的历史文化名城名不符实。距离平遥古城甚至三河古镇的差距也越来越大,距离我们梦里老家也越来越远。   二、古城保护的几点思考   文化遗产的保护总是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而变化。在社会经济尚不发达时,传统建筑遭受的主要是自然的破坏。在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人们急于改变物质生活条件,忽视精神生活的需要,对传统建筑的人为破坏大大超过自然的破坏。待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价值观念起了变化,进而追求精神生活丰富时,传统建筑将重新受到重视,而且愈加显得宝贵。但传统建筑是不可再生的,任凭今后有多么强大的经济实力,对已遭受破坏而不复存在的传统建筑及其历史环境来说,留下的只能是无法挽回的遗憾。   近几年,县委、县政府着力构建“南工北旅生态县”建设,对古城墙及周边环境进行了保护性建设,修复了生态环境,擦亮了古城的“面子”。但对“里子”,除取消了西大寺巷畅通工程、西街老建设局改造项目、老酒厂改造项目,修改了寿州时代广场的建筑高度,还没有有效的方式逐步恢复老城区风貌,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愿望还有较大的差距。   三、古城保护的几点看法   历史是一面镜子,寿春古城的保护也在重复着发达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路子,先行者的经验教训也值得我们借鉴。成功的案例更多的是回归理性,不能采取“一年一小变,三年变大样”的大拆大建方式。应采用适当规模、合适尺度,依据改造的内容与要求,妥善处理目前与将来的关系——不断提高规划设计质量,使每一片区达到相对的完整性,逐步促进老城区的整体环境得到改善,达到恢复历史风貌的目的。建立起一套既有利于保护历史城区的传统的,又有利于维护原有社区结构的住宅产权制度和依靠社会资金,以自助力量为主进行日常维修和小规模整治的机制。   第一、科学制定保护规划   深入了解每一个保护区、历史街区的历史文化特色,深入调查现状情况,明确该地区的保护目的和景观效果。制定每一个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详细规划。除土地使用规划、道路交通规划、高度控制规划外,还应将保护范围内需要保护的建筑、可以保留的建筑、破旧危房等近期应拆除的建筑、对景观影响严重的建筑分类标出,并提出适用于该区域的、可供在一定范围内选用的建筑物参考图集,特别是街景立面和屋顶的构成元素方面的参考图集,以保证今后在该地区内插建的建筑能与周围建筑群相协调。   第二、积极转变保护方式   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工作,应以整治和逐步恢复传统风貌为主,不能搞大拆大建的“仿古一条街”,要使老建筑“延年益寿”,而不是“返老还童”。对寿春古城来说,经过几十年的破坏,想要三年五载或十年八年就能恢复原有风貌是不可能的。要耐下心来,保持定力,按照规划从点滴做起,积跬步方能致千里。可将古城划分为若干区域,依照“分段规划、重点突破、近期现实可行、远期美好理想”的保护整治原则,统筹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力量推进保护工程。同时要广泛深入地宣传寿春古城的历史和各个历史地段的文化特点,宣传文物古迹的历史价值,增强老百姓的荣誉感和保护意识,使居民对古城的一砖一瓦都产生出深厚的感情。对历史街区来说,稳妥的改造模式应该是适合当地具体社会经济状况、充分听取公众特别是当地居民意见的、循序渐进的、注重差异化和分散化的改造模式,而不是主观和强制性的、一厢情愿的、过于刚性的、一刀切的集中拆迁改造模式,应给居民提供更多有针对性的、具有选择余地的改造方案。使更多人支持并积极参与古城的保护和整治,这才是古城改造的有力支撑。   第三,合理应对百姓关切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整治要坚持一人为本,改善人居环境应作为作为古城保护的根本目的。不仅要保护好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传统风貌,而且要认真研究解决保护区内单位、居民生产、生活方面的问题,处理好保护与适应时代要求之间的管理,要积极改善基础设施,注意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使保护规划有实施的基础和生命力。   第四、积极调整保护政策   老城区内有上百万平方的建筑,在现有的经济和政策条件下,完全靠政府或市场是无法解决保护整治资金投入的,建议政府制定政策对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工作给予必要的财政补贴,用补贴和免税等方法将政府和居民的积极性结合起来,鼓励人们保护、改造、维修和使用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传统建筑。   总之,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整治是关系保护人类文化遗产、改善人们生活和城市环境,更关系到寿县旅游业发展的大事,也是一项难度很大、涉及各个领域的系统工程。它既受经济结构调整、社会结构变革的影响,又有待于人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变化,不能仅从城市规划、文物保护或建筑设计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而要在长期的保护实践中寻找正确的方法,在不断总结经验、纠正偏差中妥善处理过去、今天和未来的关系。
游客:080112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沙发
跟帖时间:2016-04-06 08:01 好建议,好思路,可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