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论坛首页 > 百姓话题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
关于东菜园建设
游客:065534
  • 1 主题
  • 0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楼主
近期看到东大寺巷工程改造,不免想到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寿县东园菜地何去何从?改造东大寺巷的居民环境,整合现有的生存空间,功劳卓著,老百姓是欢迎的。但不能损害传承已久的东菜园,东菜园作为寿县农耕背景的一个缩影,很全面地展现了城墙的过去以及它赖以存在的基础。历史地看,东菜园从功能性分析,它可以分为官家、驻军、寺院以及农家等四类,城墙四角有城塘,有良好的灌溉设施,伴之是菜地,给我们源源不断地提供生存所需要的菜蔬,养育了类似“离乡草”的美丽传说,还有那日行日远的淳朴的乡情、乡愁,那青青白白“东园白菜”更是游子的最爱。如果没有了东菜园,寿县城就和南京老城南一样,那些生动的、可人的,与我们生存有关的蔬菜只能在《蔬菜志》里找寻踪影,我们的城池也注定和别处城池一样,成为千人一面的、令人不堪的现代复制品。 所以,不仅不能损害现有的东菜园的规模,相反地,我们要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将附着在东菜园的一切文化现象、历史记忆,分析清楚,做一个长远的,有前瞻意义的文化规划,将东菜园作为 “文化生态”的整体,考虑到菜地、菜农相互依存关系,切不可图一时的“美观”。纵向看,我县的环境改造,既有成功的典型,也有失败的范例,失败之原因,就是欠周全考虑,急功近利,不符合城池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福祉。希望我县的“绿色文化长廊”在新的领导集体的观照下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游客:085447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沙发
跟帖时间:2016-07-11 08:54 赞同您的观点,应在开发景观的同时,考虑保留历史文化传承。可以在景观整体规划时突出其中的历史文化特色,比如:“离乡草”、“东园白菜”“报恩寺”“东岳王庙”等
游客:092936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板凳
跟帖时间:2016-07-11 09:29 不仅仅是白菜、离乡草,寺庙,正如文中所说,东菜园是一个文化系统,人居环境和菜地应和谐并生,打造寿县文化特色。
游客:101315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地板
跟帖时间:2016-07-11 10:13   穿过寿州乡土长廊----1、东园在寿州古城东北隅   寿州古城被城墙围得四方四正,进得南城门,向北远望,八公山似贴近城角。十字街折向东,尽头是“宾阳楼”(宾者,傧也,宾阳,礼迎朝阳),这就是长约一千米的东大街。   东大街是古城旧时的政务中心,州署、兵署,都在这里。百岁老人、布衣书法家姚摩霄,他住在白帝巷(东街北梁家拐巷的一个支巷),他生前回忆说,我小的时候,年前年后东街城隍庙很热闹,说书的,拉洋片的,我就站在凳子上写门对子卖钱。   寿州古城地处南北交界,以淮河为界,以八公山为屏障,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寿春城作为历代郡县治就是一例,此外从史志及有关文献来看,古城确乎是军管之地,是明代的卫、清代的营和皖北兵署的重要阵地。远不说秦汉、两晋,近代史上的纷乱、暴动也时有发生,太平天国运动、捻党起义都在这座小小的城池里留下了影子。春天来临的时候,青绿的菜蔬间杂着一小片一小片菜花以及从城墙高处伸出来的城柳那鹅黄鲜嫩的枝条,这番景象,让人无法对这座城池无动于衷,我们感慨这座安宁的故土曾经黎庶和英雄为伍,良民与蝥贼同侪,这块肥沃的土地是否映照了“习俗尚朴,民力耕桑,性率真直,人尚节义”的根性?龙年五九头一天,天色放晴,我与家景、春鸣夫妇及其小儿安棣一起去了东园,并从东园带走了三株寿州香草,分植于我们三家的阳台。朝朝频顾惜,夜夜不能忘。   寿州东园,指的是城东北一片菜地,俗称东菜园,寿州城小,3.65平方公里,东北地带,有一条和东大街平行的巷子,叫西大寺巷(报恩寺以西),西大寺巷往北(现在寿县一中、二中以及报恩寺后墙往北),北城墙以南,仓巷以东,东城墙以西,这一大片菜地,那就是东园地界。菜地很重要,很多人意识不到。在历代州志上,对菜地的记述很少,志书向来关心的是经时匡世的大事,区区菜地只在下里巴人间,于是志书上就忽略了这一片与城池始末有密切关联的菜地。这是史家的大不幸。想了解寿州东园的情况比较难,后来对这方面的研究有了转机,虽然不知道寿州菜地的沿革和传承情况,但可以看看其它古城的情况并以此类推,这一查找还真发现了蛛丝马迹。   《南京蔬菜志》第一章就是《菜地》,“据现有文字记载,历史上菜地可归属为三种类型。其一,官家菜园。远在刘宋以前,官家菜园已存在,明清以后逐渐消失。其二寺院菜园。南朝时寺庙林立。《六朝事迹编类》:‘(谢涛夫人王氏墓志),在土山净名寺后菜园中。今移在上元县’。清《(同治)上江两县志》记载:‘古林有二僧,一为常住收饭曰饭头,一为常住收菜曰菜头。’可见当时寺庙所属菜园,以供僧人自食。其三,农家菜园,此类菜地面广量大,一般散布在城隅,城东南和西南一带,自古盛产蔬菜。”   我认为对菜地三类划分在寿州东园或许都存在,寿州自古是军事要地,战争频仍,驻军历史悠久,从明代开始依次设过卫、营、署,驻有军队就要有粮和菜,粮可以长途运输,但若想取菜方便,必须是就近的。作为寺院菜园的可能性更大,古城东北隅的报恩寺,香火旺盛,僧人众多,据姚摩霄老人回忆,他自小就听说这样一句口头禅,“寿县三大舒坦人,蓼秋、西华带善文”,其中蓼秋是和尚。说是云游的僧人到此都有饭吃,报恩寺有庙产,这样说起来,寺院菜地存在的可能性非常大。和南京古城相似,寿州菜地大部分应属农家菜园,祖辈种菜。据说寿州孙氏刚从山东迁过来的时候,也在东园种菜。至于谈到的三大舒坦人,还真有其事,张树侯所编《淮南耆旧小传》提及两个——蓼秋和西华,证明姚老所言是准确的。   2、此物最相思   说到东园就不能不说东园白菜——黄心乌。冬季来临,黄心乌渐渐成了游子朝思暮想之物,也可见他们将成袋的白菜装进汽车的后备箱里,寿州虽处江淮分水岭,但冬天寒冷干燥,人们的嘴角起泡、结痂,口腔溃疡是常有的事,择几棵白菜,尤其东园白菜,加上少量的菜油稍加翻炒,吃在嘴里甜润,清火、护肤,老寿州不能一日无此食。   “青菜,古名菘。民谚云‘三天不吃青,肚里冒火星’。青菜品种甚多,传统品种有矮脚黄、乌白叶、亮白叶、四月白、菊花心瓢儿菜、箭杆白、紫菜苔,其中箭杆白和紫菜苔等品种适宜腌渍”,“明清以降,蔬菜种类日趋丰富,《正德江宁县志》有菘(白菜)、箭杆菜(腌菜)、蕻(雪里蕻)”……(参见《南京蔬菜志》第41、43页)。而光绪版《寿州志·食货志·物产》“蔬类”篇中既提到了“菘”同时提到了“箭杆白”,综合两种志书,我们可以初步推断“寿州志”中的“菘”当为矮杆白菜,南京称为“矮脚黄”、“菊花心瓢儿菜”者,寿州称为“黄心乌”。《寿州志》共列出37种蔬菜,“菘”排在第一位,证明它是居民常用并喜食的蔬菜。甘熙在《白下琐言》里对瓢儿菜的描述:“今之瓢儿菜,或谓菘菜,然必经霜雪始佳,秋末尚早……茎褊,叶皱,环抱极紧,外绿中黄,欲谓之菊花心。”黄心乌“心叶淡黄”谓之黄心,“外叶墨绿色”谓之乌,与南京的“菊花心”当属一类。寿州古城虽小,冬天里,四周却茂盛着一畦畦“玉镶金”的菜地,它们簇拥起的这座古老的城池,也娓娓叙述着农耕背景,其中蕴涵的饮食文化一样博大精深。   我本无意对东园历史考证什么,只是经常在想这样一个事情,是先有粮食和蔬菜还是先有城池,这块聚落的形成应当还是以生存为起点的。当日影西斜,我们到达东园菜地,一畦畦蔬菜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帘,不得不让人感动。最直接的感慨是,那些菜农确实不容易,将城角这一亩亩菜地拾掇得光鲜灿烂,然后将它们提到街上卖。在寒风和雨雪中,交换着块儿八毛的货币。我问那个正在起菜的妇女,“这菜起了还种点什么吗?”她说,“年下不种了,要等到开春后了,点些豆角、小青菜”。在空旷的东园菜地上,她的声音清脆又响亮,她们似乎在劳动中收获了喜悦,她还很自豪地对我们说,“当然是东园白菜最好吃了”,她指着身边菜地说,“我们这是地道的东园白菜”。   寿州白菜,古名“菘”。张树侯,淮上著名人士,其斋号“晚菘堂”,晚菘者,较迟上市白菜之谓也。于右任以诗赞张氏曰“种菜论书老寿州”,其中种菜之说应该是对应于其斋号以及主人的志趣。东园的白菜无处不在,东岳庙大殿前一小片土地上也种下了数棵。   说来也巧,寿州东园菜地上矗立起两处寺院——报恩寺和东岳庙。但相比于报恩寺,东岳庙更贴近于乡土,光绪《寿州志·寺观》用了约5000字记述了“城内东北”之报恩寺,而对东岳庙则只有数语,“在城内东北,有顺治十年邑人常子应、贝士珍二十七人捐资重修碑记”。如今的东岳庙的四周都是菜地,低矮的围墙,进到院内,迎面是略呈泥土色的硬山顶殿台,已然驳落或倾圯。即使这样,每年农历三月廿一至廿五日,乡人聚集于此,唱戏听曲,不亦乐乎。汪曾祺先生在《碧霞云君》一文中提出了令人深思的问题,大意是我们不能把碧霞云君祠翻造成巴黎圣母院那样的建筑,对文化还应从乡土层面考量之。
游客:081902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4 楼
跟帖时间:2016-07-11 20:19 3楼好像是多时不见的浮木先生吧,文章就是不一样啊。
游客:030302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5 楼
跟帖时间:2016-07-12 15:03   将东菜园作为 “文化生态”的整体。说得好!   现有的好东西一定要好好珍惜,不然一旦失去就再也无法追回......
游客:031458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6 楼
跟帖时间:2016-07-12 15:14   寿县目前是周边地区唯一的一处拥有非转基因蔬菜种源的地方,请不要把祖先遗留下来的东西都搞绝种了。
游客:032207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7 楼
跟帖时间:2016-07-12 15:22   春天的荠菜,夏天的辣椒,秋天的青萝卜,冬天的黄心乌,葱、蒜、生姜、芫荽,这些寿县人餐桌上的美味,都将不复存在。东菜园,也是古城重要的历史遗产,切不可再行破坏了。
游客:032646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8 楼
跟帖时间:2016-07-12 15:26   东菜园早都被搞得没什么了,现在只有北菜园了,不过看情况也搞不长了,目前水路都不通的北菜园也快完了,城里的素菜马上就要绝种了。
游客:033055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9 楼
跟帖时间:2016-07-12 15:30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游客:052709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0 楼
跟帖时间:2016-07-12 17:27   楼主想说啥子?一年种菜累死累活才赚几个钱?一切离了钱能行吗?那故宫博物院离了钱那文物保护也成问题啊!一个两个站着讲话也不怕闪了腰。
游客:101226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1 楼
跟帖时间:2016-07-14 10:12   老寿州人一到冬天,就喜欢买东园白菜吃,还有的人在外地工作,回家也不忘捎上2袋东园白菜。
游客:055335
  • 0 主题
  • 1 帖子
  • 0 积分
未注册会员
12 楼
跟帖时间:2016-07-14 17:53 物种都搞绝种了,来转基因的。那菜价会年年涨的。不愿意保护物种的都是人傻钱多,活该被剥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