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79 | 回复: 4
|
寿州姓氏来源简析
|
liudd1
![]()
未注册会员
![]() |
发表于 2016-08-27 16:41:05 |只看该作者
楼主
姓氏,与一地的人口来源、分布有关。1996年版《寿县志》有关寿州姓氏有以下的描述,“寿县现有姓氏347,户族始祖多系明代初年徙来,土籍甚少”,并引用《明史》说明寿州徙民的不同类型——“其人逃徭役者曰逃户,年饥或避兵他徙者曰流民,有故而出侨于外者曰附籍,朝廷所移民者曰移徙”。据上说明,寿州的土著(指较早定居寿州而后没有流徙的族群)已经很少,目前的姓氏当以明代为寿州世系分野。迁徙的原由不仅有政府组织的“移民”,还有“流民”、“逃户”、“附籍”不等。
《寿县志》将“较早定居”姓氏推溯到淮夷(史前及夏商周三代的小国,在江淮地区)时期。“古淮夷之民,久已无考。而旧家世族,以宗谱多散佚,殊难求全,今勉述若干例,以俟将来补阙正谬”,文中列举了熊、楚、袁、吕、孙等姓,李逸安在译注《百家姓》一文中有如下注解:上古有姓有氏,姓乃族号,表示血统,早期来源于部落图腾,故有以动植物如熊、虎、瓠、华等;又因经历母系社会,所以姓以女旁居多,如姬、姒、姚、姜、嬴等。寿州土著“熊”姓,应为上古之姓。《寿县志》认为熊姓“源于帝颛顼氏后代季连,姓芈;传至商末有鬻熊,为周文王师,成王封其孙熊绎于荆地为楚国,公族以芈为姓,以熊为氏”。
寿州因其特殊地理位置,历来为兵家所必争,这在晋人伏滔《正淮》中早有论述。而战争的结果,生民涂炭,流离失所。“南宋150年间,此地先后与金、元隔河相望,战争频仍。元代暴政90年,民不得休生养息。据《元史·地理志》记载:安丰路所辖8县1州(寿春、安丰、下蔡、霍邱、蒙城、定远、怀远、钟离、濠州)仅有户17992,口97611,地旷远而人至稀”,这就是明初的悲惨现实,“田野满蒿莱,无复识田亩”,是明初移民的根本原因。明代人口徙入的方式主要是“移民”、“流民”两种方式(“逃户”、“附籍”无关宏旨,可并述),移民是明初政府组织的人口迁徙,流民是人民自发的流移,受到政府的限制和打击。冯尔康在《明代的移民》一文中指出,政府组织迁徙的原因、目的地以及从事的职业有所不同,大致分为四类,一类是开发朱元璋的故乡凤阳,一类是解决地少人多地方的失业问题,将狭乡之民迁到宽乡,一类是把丁多田少和无田之家迁到耕地多的地方,一类是移民充实京师。寿州的情况大概涵盖前三类,明代寿州属凤阳府辖地,“地旷远而人至稀”,休养屯田,寿州的姓氏多称来自“山东老鸹巷”,“老鸹巷”与“山西洪洞大槐树”很相似,据葛剑雄的观点,老鸹巷与大槐树并不是人口来源的确指,而是人口迁徙过程中的一个中转站,“老鸹巷”并不能说明寿州人口均由山东迁入。移民如此,流民更不辨其流自地点,他们或因天灾,或因逃避赋税而辗转流离至寿州,也足见先民当年迁徙的苦况。
|
游客:121057
![]()
未注册会员
![]() |
沙发
跟帖时间:2016-08-28 12:10
生于斯长于斯,却不知自己的历史。感谢楼主,让我们增加了知识,增长了见识。希望楼主多发表些寿县的历史文章,让我们更多地了解家乡的历史。
|
游客:061136
![]()
未注册会员
![]() |
板凳
跟帖时间:2016-08-30 06:11
liudd1是谁呵?文章是你写的吗?
|
游客:112320
![]()
未注册会员
![]() |
地板
跟帖时间:2016-08-30 11:23
俺们是外来迁过来的~~~~~
|
游客:051135
![]()
未注册会员
![]() |
4 楼
跟帖时间:2016-08-30 17:11
寿县除了从山东迁徙来的,还有从江西迁徙来的,不仅仅只有“山东老鸹巷、山西洪洞大槐树”,还有江西瓦窑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