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564 | 回复: 1
|
浅析安丰塘,瓦埠湖,古芍陂(音:雀背)成因及其历史
|
游客:013841
未注册会员
|
发表于 2016-11-04 13:38:41 |只看该作者
楼主
寿县安丰塘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建造一项伟大水利工程,其历史地位简直可以与“都江堰”、“郑国渠”相媲美,且今天的安丰塘仍然在发挥着它的巨大水利灌溉作用。1985年,安徽省著名的篆刻、书法家孙剑鸣(笔名:司徒越,寿县人)发表一篇题目为《关于芍陂(安丰塘)始建时期问题》文章,引经据典,史料知识丰富,论证逻辑严密,是一篇在当时很有影响力考证文章,因此使纷争许多年的“芍陂”是何时?何人?何地?而建的一个问题告一段落,同时也提出了今之安丰塘也就是“古芍陂”残存的部分一说,但是没有具体论证是如何残存的下来的。当地也是根据他这个考证刻字:芍陂,立碑树立于安丰塘大堤上。但是1998年4月26-29日在安徽芜湖召开《中国古代史》研讨修订会并没有采纳孙老这篇关于芍陂(安丰塘)考证文章中观点。所以在史学界及考古界对古“芍陂”存在于今天那个县问题,任然是个争论未定之议题。下面谈谈我的看法,简单地分下文章标题所述三者成因和关系。
一 、“古芍陂”是不是在寿县?在,那它是如何形成的?在寿县什么地方?
首先把历史上面和今人的关于芍陂记载和考证结论,引录如下:芍陂”之名,始见于《汉书·地理志》,在“庐江郡”词条下云:“沘山,沘水所出,北至寿春,入芍陂。”在 “六安国”词条下云:“如溪水,首受淠,东北至寿春,入芍陂。”何以名为“芍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肥水东北迳白芍亭,积而为湖,谓之‘芍 陂’”。并云:“芍陂周一百二十许里,在寿县南八十里,言楚相孙叔敖所造……陂水北迳孙叔敖祠下……”。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王景传》中说:建初八 年(公元83年)王景“迁庐江太守……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1998年修订的高校文科历史系教科书《中国古代史》上册,122页晋楚争霸一段,曰:“庄王用鄙人出身孙叔敖为令尹,修建芍陂(今天安徽寿县)。”但是同是在《中国古代史》上册129页有一段话:“楚国令尹孙叔敖主持修建了芍陂,灌溉‘云梦之野’,但是括号备注是安徽霍邱和河南商城之间。同是这本书上面,在333页又说道“庐江的芍陂”(可能当时寿县地区属于庐江郡管辖吧)。所以,大约《后汉书》成书后1500多年间, 一般都认为芍陂是楚相孙叔敖所建,大部分观点也是说在今天的寿县,所以说“古芍陂”就是在的寿县土地上也是毋容置疑的了实事。但是上面所有印证都没有提及其与今天寿县的安丰塘关系。
二、 那芍陂怎么形成的呢?在寿县什么地方?和安丰塘有什么关联?我们从寿县的地形地貌上面分析下,寿县是南高北低,西边是与霍邱县界河淠河(即史书上的沘水),走南到北流淌,最后注入淮河,东边有条贯穿全县的肥水(今之东淝河,下游称瓦埠湖)。肥水东岸是江淮分水岭的余脉,地势较高,淠河的西岸也是地势较高的河岸,到了夏季肥水和淠河洪水泛滥自然就在寿县中部西边的今天的迎河集,原双门乡,中部的保义镇,东边的原开荒乡,北边的原十字路乡,原江黄乡,以至于堰口一部分,这一带低洼地方淤积成沼泽地,于是古人也就是因势利导,利用下地形地貌,加以整饬,在寿县北方靠近堰口镇东西方向拦坝筑堤作为芍陂北方堤坝,既不要开山砸石,也不要开挖河流,所以按照当时的生产力,在7年左右是可以完成的(史书记载孙叔敖大概用7年时间),再以肥水东岸为芍陂东堤,以淠河西岸为芍陂西堤,就形成一个烟波浩渺的大湖泊,这个湖泊也就是史书说的芍陂,当然湖泊中有很多高地,(这个高地就和今天安丰塘中露出水面的河滩一样道理)比如保义镇高岗地带,“肥水”(那时候瓦埠湖还没有形成)西岸的原开荒乡滕家岗一代,后因为地震(史书记载在汉代)芍陂和肥水分开,陂水减少,高地慢慢扩大,在高地上面有人居住后,开始慢慢围垦芍陂活动,人类经过近上千年发展开发,芍陂已经被分割成大大小几十陂塘,于是到了西汉末芍陂就成为历史上面一个名字了。为何说在寿县堰口拦水筑坝呢?先来分析下堰口镇三个字中之一的“堰”古今意思:在《广雅》中解释:堰,潜堰也,潜筑土以雍水也;在《说文解字》里面的注解:堰,雍水也;在《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堰,较低的挡水建筑物,作用是把上游的水提升,便于灌溉和航运。不难看出古今的解释都是用途抬升水位不高的堤坝。堰口二字,按照字面意思就是在挡水的堤坝上面开了放水口。那肥水是怎么与芍陂分开的,下面我们再讨论,先说说安丰塘的成因。
三 、 安丰塘是何时修建?芍陂分割成几十个陂塘到哪里去了?
第一 为了搞清这个问题,要先从已经被寿县当地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民谣广岩塘说起,民谣云:
有个地方叫广塘,
广塘曾经有多广,
从爷爷的爷爷那里
流传下来就唱到:
广岩大塘
安丰二塘
罗陂三塘
寡妇四塘
广塘曾经有多广,
望塘寺菩萨应该知道
他常常在寂寞的午后向门外张望
不远处就是那熟悉的汪洋
为伐东吴
曹操曾在此横槊舟头
沉吟的目光
穿透面前雾茫
直逼数百里外长江
为了水经
郦道元跋山涉水而来
揉了揉昏花的眼睛
急促的拐杖要把堤坝丈量
..........
不难看出这个民谣表达的意思:在三国时期寿县就有四个著名的大塘,分别是:广岩大塘,安丰二塘,罗陂三塘,寡妇四塘。而且曹操在此操练过水军,可想而知塘的面积又多大,广岩即是郦道元《水经注》提到到的“肥水出九江成德县广阳乡西,....北过其县西,北入芍陂”,广阳即是今天寿县原广岩乡,在肥水(瓦埠湖)上游,最后肥水流入芍陂。广岩塘今天已经不存在了,遗址在今天新桥机场一代,,只是留下几段残存的很高堤坝和与此有关的一些传说。也许你会问,为何采信这个民谣说话,据史料记载,郦道元为写《水经注》,对于前人所留的《水经》一书所提到山川、河流、城镇都是经过实地考察后,才正式记录在《水经注》上的。
第二、 至于安丰塘雏形应该在汉代就有了,《后汉书.王景传》就提到了,也就是文章开头引用的那段文字“景乃驱使吏民,修其荒芜”,说明芍陂已经荒芜,把芍陂这块残留沼泽地他给修成水塘后,再次利用,不过那是还没有安丰塘这个叫法,任然沿用芍陂。根据1998年修订高校教材《中国古代史》下册,18页的说法: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和南塘修建了安丰塘,其引用的史料是《宋史》卷九《河渠志》七。所以安丰塘刚开始是沿用芍陂叫法,叫安丰塘这个名字也就1000多年历史。
第三、罗陂塘和寡妇塘最后去向。罗陂塘其名称保留至今,所在位置,原来开荒乡东楼村以东到瓦埠湖西岸,卢桥村以南到安丰镇段家岗至观庙村以西的地区,整个区域面积有30-40平方公里地方。解放后罗陂塘还是个残存大沼泽地,后有部队转业军人建立农场加以开垦,曰“寿县保义农场”,厂部所在就在就叫罗陂塘。寡妇塘今天不可考证,按照本文观点:古代芍陂和肥水下游是一体,推测下,寡妇塘应该在寿县原来江黄乡的“十大(本地土话音)陂塘”一带。因为历史上人口不断繁衍,其它大小陂塘早已经被开垦成耕地,史书记载,安丰塘也差点被开垦没有了,后来在明清两代官府主导整治修葺安丰塘堤坝并把保义镇常家等豪强地主围垦塘区给予退耕返塘,所以才留下今天安丰塘的面貌:周长20公里的中小型水库。
四、瓦埠湖(肥水下游)是怎么形成的?如何与芍陂分开的?
瓦埠湖是构造湖,也就是说是地震形成的,位于郯庐地震带上(历史最大一次地震发生在清康熙年间,震级:8.5,中国四个地震带建国后都发生了大地震,唯有这个还没有发生,根据地质学家李四光推断,可能有地震发生,时间不能确定),查史料知:古时候寿县在汉代时期发生过一次大地震,有人员死伤记载,应该就是那时候造成河道下沉,陂水外泻,积水成渊,陂中地势较高的丘陵就露出水面面积更多,后来逐渐有人居住,形成现在湖岸村落,郦道元在《水经注》上面也说了,肥水下游有“阳渊”。这是最早关于瓦埠湖史料记载,(后来的史书出现望春湖叫法),由于夏季洪水泛滥,河流冲刷河道,导致河道两边在崩坍,河床面积不断扩大,形成湖泊。笔者老家就是在寿县开荒的瓦埠湖畔滕家岗附近,从笔者记事开始,短短三十多年时间,湖岸崩坍已经有50多米了,基本是每年夏季崩坍一米多左右。而且把原本距离湖边很远的古墓都给冲刷出来,都是汉代青砖墓穴,基本每年都会看到,笔者小时候亲眼所见:在汉代古墓出土陶制“四合院”陪葬品,这也对应了 古人“视死如视生的说法”。现在瓦埠湖最宽处已经到7-8公里左右了。故北魏以前没有瓦埠湖,只有个叫“阳渊”的小水潭,后因在大自然的力量作用下,才形成今天烟波浩渺的瓦埠湖。
五、其它的佐证材料。
另外一个佐证材料“古肥水”和“古芍陂”在开始建造时候是一体就是寿县原来两个乡镇名称:开荒乡和保义镇。开荒大家比较好理解,就是围湖造田或则围陂造地,这个开荒活动是从湖边出土的汉墓开始建造年代一直延续到解放后,都在开垦荒地,围垦沼泽地。开垦地方先走古肥水和古芍陂之间露出水面高地开始,也就是现在瓦埠湖畔高岗地方-滕家岗(出土过很多汉、唐、宋古墓葬)。随着陂水降低,围垦地方越来多,人口不断增加,所以就需要设立新的基层单位,于是这个地方就开始叫“开荒集”了。再说说“保义”,其原来的意思就是“保结义社”,“保”是中国过去地方的一个基层单位,相当于现在的村一级,保义镇这个地方处于寿县中部,地势也较高,所以陂水下降以后,其露出在“古芍陂”的面积越来越大,也有人类过来居住了,后来形成一个个村落或则城镇,但是由于古时候交通也不发达,可能四面沼泽地也比较多,地方偏僻,于是强盗横行,官府也鞭长莫及,这种状况时间久了,下面老是反应当地治安怎么怎么不好!估计是“上访”时间长了,县太爷也不大高兴,最后就对来反映问题乡绅们说:“你们自己想办法来保家吧,我也没办法,也管不了那么多事情。”于是当地士绅就商量:“既然县太爷让我们自己保护自己,那么就成立‘民兵组织’来对付强盗,土匪吧!,干脆把每个保联合起来,每个保出一部分人,忙时种田,闲时练兵保家护院,对付强盗和土匪”!于是形成了地方治安自治组织,这个组织就叫“保结义社”,遂取其中两个字:“保义”作为当地基层政府名称。保义镇名字就是这么产生的。
综上所述,安丰塘是“古芍陂”很小一部分而已,二者不能划等号的。古时候没有瓦埠湖,只有肥水,而且肥水中下游与古芍陂一体,只不过是大自然的造化,才形成了今天的瓦埠湖,安丰塘两个独立水系。这也恰好也就应证了古时候人们用“沧海桑田”“世事沧桑”等词语表达对大自然变化无常的感叹!
(一家之言,难免牵强,大家斧正)
|
瓦埠湖边看日出
未注册会员
|
沙发
跟帖时间:2016-11-05 21:29
不错,有点那么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