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148 | 回复: 3
|
《‘三子’的诱惑》……高怀和
|
游客:084828
未注册会员
|
发表于 2017-06-08 08:48:28 |只看该作者
楼主
淮南古镇正阳关的“三子”一直为古镇人们所津津乐道,引以为傲。他们往往会不厌其烦地向来访的客人详尽地介绍自己目中的珍品。届时,那神情中,语态里充满着炫耀和自豪!客人往往也会被引领的欲一睹为快,馋涎欲滴。
“三子”是正阳关特有食品“蚬子”,“鳭子”,“蒿子”的统称。正阳关依河傍湖,得天独厚的水环境孕育了“三子”生长。而舟楫通达,南北融汇的饮食文化又让聪明的古镇人创造出“三子”的独特吃法。古往今来,正阳关“三子”名扬一方。成了人们饭桌上的佳肴珍品。
蚬子是河蚌的一种。壳薄,宽约寸许,长约半尺,肉质鲜嫩。独产于淮河正阳关段。每年入冬至次年惊蛰前,古镇人将其捕捞食用(据称惊蛰响雷后便不可食)。先将蚬子去壳,洗净除污。然后用小木槌或擀面杖逐一鞭敲,古镇人称之为“鞭”,如其不鞭,其肉是煮不烂的!鞭好的蚬子肉放入清水文火沸煮,待其肉烂后捞起,切成条加葱姜蒜盐等佐料入油锅爆炒,后倒入原先熬煮的汤汁,撒上些许胡椒面,一道美味的清汤蚬子肉锅便成功了。当瑞雪飘飞的数九隆冬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嫩滑爽口的蚬子肉,来上一匙鲜汤,再啜上一口小酒。乐哉,美哉!
鳭子是一种野生小鸟,原产于正阳关西南边的王家湖和孟家湖。比鹌鹑略大,在湖中芦苇丛中觅食芦苇上小虫为生。人们捕获来鳭子,或红烧或卤煮,假以肉食。往昔的古镇,每当黄昏降临,街头卖卤菜的小贩便摆出了油光黄亮,香味四溢的卤鳭子。为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充当下酒菜。那卤鳭子,骨酥肉嫩,连骨带肉咀嚼出滋味,煞是爽口。童年的我即把卤鳭子认为是天下最好吃的美味!吃一次,好多天还在无穷回味。可是,随着现代水源枯竭,湿地芦苇逐渐消失,鳭子近乎绝迹。古镇自然也就缺失了一种美味。“三子”只剩下“二子”,真是令人扼腕叹息!
蒿子是生长在湿地的一种野草。童年的记忆里,30万亩孟家湖湿地长遍了这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初春,蒿子抽出了嫩芽新茎,谓之“蒿苔”。人们便采来食用。数清明节前最是时宜,此时的蒿苔嫩且胖,营养价值极高。清明以后便不可食用,“正月茵陈二月蒿,三月四月当柴烧”说的大抵是这种东西吧。蒿苔可以加入香干清炒,亦可加入肉丝荤炒。还可以用沸水烫后加入佐料凉拌。蒿苔有一种特有的香味,入口脆嫩清爽。更具有清热养肝,降低血压血脂的功效。所以一直为古镇人们所喜爱。正阳关人对蒿子情有独钟还缘于它的“救命之恩”。在那“三年自然灾害”,粮食短缺的困难时期,全镇人无论男女老少,冬季挖蒿根,春季采蒿苔,做成蒿饼,蒿粑充饥。以此度过了难熬的荒年。
“三子”均为野生,选为食材是古镇平民百姓的一种发明,是过去困苦生活中对食物渴求的一种探索,补充,点缀。或许还是一种无奈!曾记否?童年时代,一毛钱能买一只卤鳭子,几分钱一斤蚬子肉,蒿苔子贱的可以不计价。由此可见,那时的“三子”确为老百姓的寻常菜蔬。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讲究食物的营养价值,讲究野生和新鲜感。蒿子和蚬子的身价直线上升,甚至于平常老百姓不敢问津!每逢春天蒿子采收季节,大量的蒿苔远销合肥,南京,上海……。成了大城市人们抢购的食材。冬季来临,蚬子成了高档饭店的一道名菜,往往是供不应求。好多远方的游客来到古镇,为的就是品尝正宗的蒿苔菜和蚬子肉。从蒿子,蚬子身价的拔高,体现了人们消费观的更新,也彰显了时代的进步。古镇人也不负众望,现在蒿苔菜,蚬子肉的烹调技艺在不断更新,提高,口感越发美妙。慕名而来欲求一饱口福的游客越来越多!“三子”是大自然对古镇人的恩赐,更是古镇人聪明智慧的结晶。现代的我们对蒿子,蚬子的青睐,或是折射出人们回归大自然的希冀,对田园野趣生活的钟爱和期盼。遥想,回味着当年卤鳭子的香气和美味,心中生出多少遗憾和感慨。“三子”缺失一子,难道不是大自然给予的惩罚?保护大自然,爱护我们生存的环境,大自然会馈赠于我们更好的美味,更舒适的生活!2 0 1 7 年6月5日 于 古 寿 春
|
游客:041955
未注册会员
|
沙发
跟帖时间:2017-09-17 16:19
鼓掌鼓掌鼓掌,太棒了,鼓掌鼓掌鼓掌
|
游客:093338
未注册会员
|
板凳
跟帖时间:2017-09-18 09:33
自己拍掌的吧?拍马可以,但要有个度。
|
游客:112506
未注册会员
|
地板
跟帖时间:2017-09-18 11:25
䳂子被正阳关吃绝了种,那时候可能也没有环保局,也没人管也没有人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