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50 | 回复: 1
|
古 巷 寄 情 高怀和
|
游客:083322
未注册会员
|
发表于 2017-06-03 08:33:22 |只看该作者
楼主
古 巷 寄 情
退休后闲下来的我,时不时地脑海中会闪现出一幅幅清晰的画面:青苔斑驳的老气横秋的城楼,窄窄的幽深的小巷,带有一条条深深车辙的青石条街道,竖有高高女儿墙的明清房屋。这就是我儿时的故乡——淮南古镇正阳关!仿佛间街巷里煎饼油果子的香味,叫卖香精雪花膏的铃声,“肘阁”上孩童趣味的表演……逐一涌来,勾起我无尽的回忆,撩动我浓浓的乡愁!而其中有一去处在我记忆里更是挥之不去,印象更深,那便是广嗣宫巷。
广嗣宫巷得名于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现在多数人已知晓它的来历,这里就不再赘述。巷长不过一二百米,住着几十户人家。巷里有一“福音堂”,多有善男信女去做礼拜。和镇里其它巷道一样广嗣宫巷正逐渐退去古老的容颜,静静地,默默地任由流逝的光阴无情地摧残!我钟情于古巷,缘于这里的一处宅院,它在广嗣宫巷的东头,坐北朝南。院内是一座古式木质的两层小楼,解放前它是一家旅馆。名为“淮安旅馆”,实为一座妓院。据老一辈人回忆,当初生意颇为红火,小楼经常人来人往,寻欢者络绎不绝。解放后根除了妓院,辟为正阳关镇文化 馆,成了传播新文化的阵地,人民群众休闲娱乐的场所。
童年记忆里文化馆可是吸引我的地方之一,这里有图书室,阅览室,乒乓球室,篮球场。平时人们去图书室借阅书刊,静坐阅览室读书看报。常有古镇人的书画作品展出,也搞一些科技文化的宣传,偶尔也有文娱排练演出。当初的小院煞是热闹。院的后面有一空地,竖起了篮球架,成了简易的篮球场,也是古镇当时唯一的篮球场。每逢节假日,这里大都举办一些篮球赛,乒乓球赛,古镇上的人们会聚集到这里观看比赛。比赛的情景和结果就成了很长一段日子里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谁谁的“篮板”漂亮,谁谁的“盖帽”绝了。谁的乒乓球发球“璇”,谁的球“抽”的有劲……。津津乐道,乐此不疲。广嗣宫巷也就成了古镇人挂在嘴边,经常步入的巷道。
近日和友人经过广嗣宫巷,又进入古院试图寻觅儿时的愉悦和童趣。院落已闲置多年,杂草丛生,些许荒凉。小楼破败不堪,摇摇欲坠。二楼的木栏杆依然挺立着,虽显颓废却也透着顽强。似乎在努力地展示着昨日的风华。遥想当年娇娘玉女,浓妆艳抹,凭栏而依,挠首弄姿,笑迎宾客。想到此,心中却泛起莫名的惆怅。现在的我知道了那笑靥里一定也藏着点点泪珠。那间间客房里发生过多少悲欢故事,掩埋过多少青春的幻想!抚摸着破旧的门扉木栏,我生出一种庆幸,默默地为小楼逝去的繁华点赞。不然将会有多少良家妇女,妙龄女孩在此步入歧路。我在想,古老的小楼应该得到涅槃,浴火重生。置换出合乎时代的生机。
望着爬满野藤的房屋山墙,我的眼前似乎出现了六十多年前的一幅画面:墙上挂着一块白布,白布上有人物景象在晃动,许多人在昂首观看。后来知道,那是在放电影《白毛女》——我生平看的第一部电影。而且是母亲抱着我看完了整部影片。所以那一次情景也就深深地刻在我脑海里永久不能磨灭。虽然当时不懂故事情节,但能动的图像牢牢地吸引着我,努力地不在母亲怀里睡去。从此我的词库里多了“电影”这个词,知晓了电影的好看!几十年过去了,看过的电影无计其数,随着科技的发展,彩色电影,宽银幕电影,环形电影,三D电影……我也都领略过了,可给我留下非常印象的还是故乡文化馆院里放映的黑白片《白毛女》!那种氛围,那种好奇,那种吸引,那种冲击,却在以后看电影时都不曾那么强烈地出现过。多少回梦里寻求那种感受,醒来却望着满天斗转星移。曾经挂着银幕的山墙还在,只是爬满了荒草野藤。那热闹的场景,那诱人的氛围,那引人的画面,那故乡的味道,正在远去,远去。而心中留下的是落寞,落寞。
昔日的篮球场早已不存在。我伫立在院中的草丛中,思绪万千。童年的我常跟随父亲来这里看球。父亲爱打篮球,在故乡也颇为知名。他和他的球友们驰骋球场,挥汗如雨,不觉苦不觉累,不为名不为利,为的是一种爱好,是一种精神。观战的人们循场而围,席地而坐。场中哨声瞿瞿,场外喝彩不绝。场内场外的人都得到了一种满足,一种享受。那时的人们生活还很简朴,没有一件像样的球衣,球鞋,有的人甚至穿着手工布鞋就奔跑在球场上。记得父亲为了能穿上一双真正的球鞋,就利用空闲编织草鞋出售,两三个月编了二百双草鞋,换得了一双朝思暮想的“回力鞋”!现在的年轻人追求的是名牌球衣球鞋,几百,上千块的“耐克”,“阿迪达斯”不在话下。时代变了,人们的观念也在改变,我想那种“苦中取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不能变,饱满热烈的精神状态不能变。弯腰掬起一抔院中的泥土,是否留有先辈们的汗香?抚摸着殘壁上的墙砖,是否记录下先辈们的欢笑呐喊?答案是一片默然。先人逝去,留下的是不变的情怀。
院里还有一处建筑也在我的记忆里留下了痕迹。那就是解放后盖起的几间新式平房。它做过乒乓球室,展览室……。而留给我较深印象的是做过红卫兵接待站和歌舞厅。文革初期,红卫兵破四旧,大串联。院中搭起了帐篷,支起了大锅灶,接待红卫兵,免费供应食宿。成了红卫兵的后勤保障基地。改革开放后有人在这里办起了歌舞厅。每晚灯红酒绿,音乐刺耳。男男女女,搂搂抱抱。似乎回到了当年的“淮安旅馆”!一处房屋能有如此不同的而且似乎是相悖的用途,关键就在于人们价值观的主导,如何去开发利用。
离去时听闻听到一阵鼓乐声和歌唱声,循声而觅,原来是一帮退休的老同志在自娱自乐。有的在起劲的敲打着正阳关特有的鼓乐“十八翻”;有的在演唱着京剧或黄梅。倒也给寂寞的小院增添了不少生气和欢快。行走间看到有工人在维修小楼屋顶。询问得知,在市县的重视下,文物部门决定对小楼进行全面维修。小楼得以保存,欣慰之至。据说还要把广嗣宫巷建成正阳关旅游文化一条街,以展现古镇风貌和魅力!我期待着古巷以古老而又崭新面貌迎接八方来客。
高 怀 和
2017 年 端 午 节 于 古 寿 春
|
游客:030556
未注册会员
|
沙发
跟帖时间:2017-06-03 15:05
拜读佳作,撩起我浓浓的乡愁,看到您已退休,想起当年在油厂的日子,时间真快,一晃已过十几年,祝安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