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论坛首页 > 乡土乡情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
探讨寿县是如何从都城衰落成如今县城的
玉无心
  • 1 主题
  • 0 帖子
  • 106 积分
新手上路
楼主

“有空介绍一下,寿县是如何从都城衰落成如今县城的。”一个朋友留言说。

这个标题有点大,1000人可能就有1000个不同的看法,所以说起来难免会挂一漏万。这里就说几个主要的因素。

曾经五次为都,十次为郡的寿县 ,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南北争夺的重要城市。随着区域地理中心的偏移、战略地位的变化,寿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逐渐下降,沦为一个小县城。

作为中州咽喉,江南屏障寿春城,恃水而固,可谓成也是水,败也是水。

3000年前,淮上先民淮夷人选择在八公山南,淮河与淝河的交汇处筑城,丰富的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地,有利于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经过蔡楚两国200多年的经营,这里成为当时的一线城市。西汉时期的淮南国,吸引并集聚了天下的精英人才,淮南国都寿春成了人文荟萃的经济文化中心。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谚语, 是淮河两岸土地肥沃,旱涝保收,物产丰富的真实写照。

寿春也因位于巢肥运河和鸿沟这两大人工运河的关键位置,而成为连通黄河、淮河和长江三大水系的水运枢纽,战略地位和经济优势十分重要。

随着隋唐大运河贯通,运河整体东移,淮安和扬州取代了寿春的水运枢纽地位。寿春不再是南北交通的必经之地,其战略重要性也相对下降。南北朝后期,原来经过寿县的鸿沟和巢肥运河逐渐荒废,进一步加剧了寿县的衰落。

特别是1128 年,南宋东京(今开封)守将杜充,为防御金兵南下,扒开黄河大堤,造成黄河夺淮入海,大量泥沙淤塞了淮河入海通道。此后的几百年里,黄河无数次侵占泗水,涡水,汴水,颍水,彻底摧毁了千年来人们苦心修筑的堤坝和水运交通网。同时也造成淮河两岸,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就干旱,十年九荒的局面。

其次是错过了两条铁路。一个是清末民国初,安庆到正阳的安正铁路,因战乱而终止;另一个是京九铁路。寿县再也像过去那样处于南北交通的关键位置。

第三是行政区划调整。解放后寿县古城东淝河以东的地区,划给了淮南市和长丰县,这让寿县失去了不被洪水侵扰的高地,城市和工业发展都受到极大的影响。如果寿县依旧拥有这片土地,新城区一定不会建在现在的地方。经历过91年洪水的人都应该记得,那年的水有多大,如果有选择,一座新城的安危不会寄托在一道防洪大堤上。

当然,寿县的衰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会就如上面所说的几条这么简单,是各方面因素导致的,但我们也应该庆幸这样的衰败,才能让我们的古城墙得以保留下来,不然可能会和北京南京城墙一样因为城市的发展而被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