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几天我听到淮南人说的好几个牛肉汤的由来,有说
公元前164年,刘安被册封为淮南王。其招贤纳士,著书立说,炼丹悟道,编撰鸿篇巨制《淮南子》。为求长生不老,他不仅发明了华夏美食豆腐,而且偕宾客“八公”采拮八公山中滋补草药,与牛骨肉熬制成汤,汤沸加入豆腐皮,配以佐料,味鲜美、汤醇香,尝后顿觉精神气爽,遂赐名“淮南牛肉汤”。
还有说据有关史料记载:当年赵匡胤据兵淮南八公山南塘地,攻打寿春(今安徽寿县),寿春守将刘仁瞻军纪严明,守城如命,尽管赵部顽强作战,仍屡攻不下久之,外无救兵,内无粮草,赵匡胤反被兵困南塘。当年淮南地方百姓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最后把自家耕牛纷纷宰杀掉,煮成大锅汤,送入赵营,官兵喝后士气大振,一鼓作气攻破寿春城,(公元959 年),陈桥兵变,赵匡胤登了龙基,始终忘不了淮南牛肉汤,后来在民间把淮南牛肉汤传为“神汤” ,又传为其“救驾汤”。(这可能是仿照大救驾故事编的)
更有人说来自全国各地采煤工人汇集淮南,孕育了以煤矿为主的产业链,大批煤矿工人下井挖煤,在繁重的工作中煤矿工人消耗了自己大量多的体能,需要以食品补充自己的能量,因此在煤矿附近出现以销售牛肉汤为行业的小饭店,而且牛肉汤经济实惠、味道可口,又能为自己补充大量的能量,家乡的牛肉汤也博得采煤工人和市民们的一致青睐,所以有了淮南牛肉汤的名声。
众说纷纭真的是给我看乐了,现在分享一下葛老师的这篇文章,个人感觉还是比较靠谱的。
淮南牛肉汤的今生
昨天我拜读了金妤老师书写的《淮南牛肉汤为淮南人民所创》一文,感触很深,收获也很多,对于金妤老师表述我是完全认同和赞之。我就是出生在淮南市寿县的一个回族家庭,对家乡的牛肉汤也情有独钟。
在上个世纪七十代,我们做为回族人也很少吃上牛肉汤,因为那段时期我们国家的农业生产基本上都处在半农耕时代,特别做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寿县,当时犁田耙地主要依靠牛来耕种,当地的老百姓都视牛为神灵,也舍不得随意屠宰家里喂养的老牛。我时常听父亲说:他的童年生长在农村,家里喂了一头大黄牛,那是祖父兄弟八个大家庭共同使用财产。祖父去世后,那头老黄牛就分给奶奶家。后来父亲一家人在寿县县城的清真寺巷购买了房屋,一家人就搬进县城住,奶奶也舍不得将家里的喂养的老黄牛宰杀,那头老黄牛后来被舅老爷卖了,奶奶伤心了好长时间。
从我记事起,家里只有在逢年过节和家里遇到喜庆的日子,我们才能吃到的牛肉汤,因为那个时期,国家百废待新,加上西方的经济封锁,物质非常的馈乏,能吃上牛肉汤对于那个时期的人来说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淮南牛肉汤的快速发展应该在改革开放后,因为国家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特别进入到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国家农业现代化飞跃发展,当时的“小铁牛”已逐步代替了从牛为农耕的工具,市场经济也得到快速的发展,我们寿县回族中出现以宰牛为业的商贩。
特别是相邻的新型工业城市淮南市,来自祖国四面八方采煤工人汇集这座美丽的城市,孕育了以煤矿为主的产业链,大批煤矿工人下井挖煤,在繁重的工作中煤矿工人消耗了自己大量多的体能,需要以食品补充自己的能量,因此在煤矿附近出现以销售牛肉汤为行业的小饭店,而且牛肉汤经济实惠、味道可口,又能为自己补充大量的能量,家乡的牛肉汤也博得采煤工人和市民们的一致青睐。
特别近年来,淮南市处于经济的转型期,时代的变迁,国民经济的大发展、大飞跃,大提升,特别淮南旅游业飞快发展,为淮南牛肉汤的发展提供广阔市场平台。特别是经过淮南市几家回族族人继承和发扬祖辈传下制作牛肉汤的手艺,使淮南牛肉汤成为当地特色小吃。近三十多年来,在新一代淮南牛肉汤继承者努力探索和实践,如今淮南牛肉汤已经是声名鹊起。
寿县芈八子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斌先生利用先祖留下独特的淮南牛肉汤配方,并结合寿州特产豆制品的优势,将两者有机结合,成功研制开发了碗装淮南牛肉汤产品,随着改革开放浪潮推动,物随人走,天南海北人员往来,使得淮南牛肉汤响誉了大江南北,淮南牛肉汤走进了祖国千家万户,淮南牛肉汤从千年古县淮南市寿县走到了北京。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淮南牛肉汤一定会走向世界。
葛厚远:笔名:红色江山,寿县作协理事,寿州文艺编辑部副主任,寿县公安局。
基于葛老师的分析,我个人认为前两个故事只能图个乐,听一听就好,一是古代牛是生产力工具,普通民众不敢杀牛,另外古代的香料有限,辣椒之类的都是后来传入中国的,没有那么丰富的原料,自然没有淮南牛肉汤这一说。唯一概率大一些的就是第三种煤矿工人说法,而且还需要采访三四十年前的老人,详细问一下当年的淮南牛肉汤是什么样的,个人估计牛肉汤的产生不会早于改革开放之前,因为古代和困难时期物资匮乏,大家还没办法把牛肉当日常来吃,计划经济时期也没有那么多的香料,牛肉汤的产生和发展也不过是近40年来的事情,况且现在这些老人还在,稍微问一问也就知道了,有心人可以深入采访一下,探究牛肉汤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