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在当今这个复杂而多变的时代,让人眼花缭乱的技术层出不穷,偶尔窥探到一角也叫人叹为观止。
于是大多数人便不将老祖先留下的东西看在眼里,弃之如履,但就是这些在许多人看来,已经只有历史价值而无使用价值的“老东西”却在一些关键时刻,默默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历史悠久的文化遗迹
寿县,一个古老而悠久的地方,乃是楚文化的发祥地。
最早可以追述到秦朝,“秦破楚克郢,虏楚王负刍,楚亡;越二年秦划江淮及其以南地区为九江郡,置寿春县,为郡治。”这便是历史上有关寿县的最早的记载。
除此之外,寿县也是豆腐的发祥地,同时还是历史上一场赫赫有名战役的主战场,这场堪称世人皆知的经典战役,至今被人铭记。
乃至伟人都曾在《论持久战》中做出过引用,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兵家曾学习揣摩过,这场战役便是留下“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之名的容水之战!曾经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
那场始于东晋太原八年的战役,让寿县以另种方式被世人铭记。
不过,被世人称为“地下博物馆”的寿县拥有的还不止拥有这些。
一段始建于宋,历经战火洗礼,于北宋重建,又在明清时被反复修葺,前后共有九百年历史的古城墙,同样是寿县历史的一部分,并且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悠久而顽强古城墙
这段拥有900年历史的古城墙,至今依旧完整,高为9.7米,长7147米,底部宽18-20米,顶部宽6-10米,总共城内面积共有3.65平方千米。
从上方俯视整体城墙略呈方形,布局呈棋盘状,城内建筑星罗棋布,整体浑圆如意,恰合当时兵家思想,整体易守难攻。
城外还设有护城河,东南西北共设宾阳,通淝,定湖,靖淮四门和四座吊桥,用以来往通行。
并且,因为寿县所处的地理位置特殊,在当时的能工巧匠们独具匠心的设计下,更是兼具了防水防洪的特点,这也是这座古城墙能这么完整保存至今的重要原因。
其中钻石缝隙中填补的桐油、糯米汁和石灰浆更是功不可没。
巧妙地防止了水流的渗入和冲刷,而以块石圈砌的城墙基底,以黏土夯实的墙体中间,以特大青砖包贴的外壁,则是再次加强城墙整体的牢固性,给了它近千年不倒的传奇。
就是以上种种,赋予了这座古城墙守护的能力,守护了寿县百姓九百多年的时光,即使寿县三次为都,十次为郡也从未变过。
而这座城墙在时光和自然的冲刷下一直到了如今。
到了现代社会,在这个钢筋与混凝土代替原先的砖石结构的时代,在古建筑大多都已经成为彷如“博物馆中脆弱的藏品”的现代,这座古城墙却并不服输。
即使他在众人眼里已经是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但他挺直的脊背和守护的精神却从未凋零过!
贯彻了名为“守护”的精神
1991年,一个天灾人祸并行的年代,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围困了许多地方。
汹涌的洪水却如魔鬼一样无声无息的吞没了许多农田和房屋,尚未成熟还带着嫩绿的庄稼成片浸泡在浑浊的泥水当中。
本是滋润万物的水,此刻却是吞噬一切的恶魔,家畜哀嚎着在黄色的洪水中挣扎,直到最后被彻底淹没变成腐烂的尸体在水中沉浮。
农民们成群结队地往高处撤离,每个人脸上都是忧愁和痛苦,还有挥之不去的恐惧,这场特大的洪水席卷了多个地方,连天的暴雨遮天蔽日笼罩在天地间,阴郁沉闷的让人喘不过气来。
原本繁华的都市在这个时候成天浸泡在污浊的水中,汽车、路牌乃至电线杆在水中交错,半隐半现被一遍遍冲刷着。
整个华东地区都仿佛在水中浸泡下变得沉寂下来。
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寿县居然安稳的度过了这50多天!其中的居民生命财产没有受到任何的损失,甚至,居民还可以安然的在这片洪水洗净衣物!
这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在一片灾难当中,只有寿县宛如遗世独立的世外桃源,而这一切的功劳都要归功于寿县土地上那屹立了九百年的古城墙!
这段在那个年代已久非常不起眼的古城墙,原本在钢筋混凝土城市的衬托下古城墙已经被年轻人看轻。
但就是这场突如其来的洪水,让古城墙再次绽放原有的光彩,本就是为了防御敌人和洪水的建筑,在这时候再次开始履行了他的使命,宛如一个身经百战的战士,即使老迈但依旧不忘初心与责任。
古城墙牢牢地将24.46米高的洪水拦截在了城墙之外,是汪洋中唯一一片净土,守护着城内十万居民一如既往地生活着,但就是这样高的洪水也还不是古城墙所遇到过的最高纪录。
在1954年也曾经发生过特大的洪水,当时洪水的深度高达25.78米!放在如今高耸的楼房都不能幸免,但古城墙却依旧可以巍然不动的守护城内一方百姓的安居乐业!
而到了2003年,寿县再次遭遇洪水,当时洪水已经淹过城门,但却依旧不能伤害城内居民一丝一毫!
千百年来,古城墙就是这样一次又一次地守护着着一方百姓的喜乐和太平,在曾经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在整个中国沉沦在战争的洗礼中的时候,古城墙也依旧安安稳稳地守护着百姓。
他用自己的铜墙铁壁筑起了一道民族的防线,兢兢业业一直到城内士兵弹尽粮绝之时,才落入了敌人手中。
在此之前,没有一个敌人可以突破他的防御,没有一粒子弹可以穿透他的守护,哪怕是惊天动地炮火都不能使他有分毫的动摇!
而在炮火已熄的现代,这短短的几十年中,这不到百年的时光,他又三次挽救百姓于水火当中,古城墙完美地贯彻了他名为守护的使命。
他仿佛就是中华人民传统民族精神的化身,是老祖先们智慧的凝结,在一代代的传承中,用每一块石砖诉说着中华民族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