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县古城墙始建于南宋,900多年了。悠悠岁月,沧桑了容颜,但其独有的抵御洪水作用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
(寿县古城南门--通淝门夜色)
(极具沧桑感的北门---靖淮门)
古城呈一方形,建有东、南、西、北门。南北向一条主干道贯穿南北门。城内无高大、现代建筑,但人间活动如常,烟火气浓厚。全城古墙周长7100余米,墙高8.31米,墙底宽18--22米,墙顶宽4--10米。内墙约是30--50度的慢坡土墙。城内面积3.65平方千米。因古城内无发展空间,新城建在南门外。
(寿县古城全景沙盘,城后便是八公山)
细思量,寿县古城位于八公山下、淮河以南。因其襟江扼淮,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建城当以军事防御为要,只是所处四周水网丰富,免不了和水长期较量。古城四门的命名就很有意思,全与湖、河相关,表达了古城古人求安护民之愿:南门,又名通淝门,意指护城河与淝河相通;西门面对寿西湖,取名定湖门;北门,谓之靖淮门。面对水患之源--淮河,故有淮河安宁之愿;东门,又叫宾阳门,咋听是喜迎朝阳之意,实际仍脱离不了水。即是东门面对瓦埠湖,又名阳湖。意在湖水顺意。古城随其战事功能减弱,防汛抗洪功能却愈发坚强起来。一俟洪水来袭,关上城门便可免遭水害。尽管城外洪水滔天,城内安然无恙,大可坐在城墙上戏水泡脚,该干嘛就干嘛。作为全国七座保存完好的古城之一,别样的护民功能确是一奇葩。
(寿县古城东门--宾阳门夜色)
(寿县古城西门--定湖门)
从古城文化馆了解,支持该功能之一的便是被称作“御水泊岸”的独特设施。即是在古城墙外建有高3--5米,宽10米的石岸,一头紧贴城墙外壁,另一边滨临护城河。以此防止洪水对城墙根基的侵蚀,保护城墙。
(寿县古城墙外的石岸)
(寿县古城墙内外)
在城门建筑上,除南门一线通达外,其余三门颇有讲究。宾阳门外门北移偏离中轴线4米,西、北两门的内外门道,均呈90度直角。这样,洪水若入瓮城,便成涡流,可减轻洪水对内门的压力。
(靖淮门瓮城门与城楼门成直角)
(寿县古城靖淮门瓮城)
此外,古城一神器--“月坝”让人见识。即建在涵洞之上的排水设施。它位于城内地势较低的东北角和西北角的城墙根处,与城墙等高。平时城内雨水经涵洞排出城外。城外洪水来临,涵洞则自动关闭。即使水位高达城墙垛口,涵洞也不会倒灌。最为神奇在于,城内雨水高达一定水位时,即使城外洪水高于城内水面,城内的雨水仍可排出城外,不会出现内涝,依此护佑着百姓的生命财产的安全。说此便是不得而知的神秘了。现存二处“月坝”,名为“崇墉障流”(东北角)、“金汤巩固”(西北角)。趣看“崇墉障流”,却有了一种敬畏。
(寿县古城的“月坝”与城墙等高)
(城墙上拍“月坝”)
(圆筒状的“月坝”内况)
(1954年和1991年最高水位分别为海拔25.78米和24.46米)
随其淮河治理的日臻完善,寿县古城墙的原有功能在退化。除其历史研究外,以其保存最为完好的宋代古城墙,享有“国家历史文化名称”之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而凸显了旅游功能。这次光临并住宿在此,才知夜间古城光彩熠熠,别有一番景致。
(通淝门城楼夜色)
(寿县古城墙夜色)
作于20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