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论坛首页 > 乡土乡情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
安徽淮河北一座县城,为何却有130多年,被淮河南一县管着一半?
用户12137
  • 1 主题
  • 0 帖子
  • 106 积分
新手上路
楼主

安徽省淮南市辖有5区2县,其中2县面积最大,分别是面积为2948平方公里的寿县和891.4平方公里的凤台县,两县隔淮河南北相望。

淮南市地图

 

寿县虽然才在2015年12月30日由安徽省六安市划归淮南市管辖,但是在历史上寿县与凤台县的关系却极为密切,甚至还有过一段长达132年的凤台县城设在寿县城内的历史。

凤台县在春秋时为“州来国”,后为楚、吴的“州来“城。周敬王二十七年(前493年)因蔡昭侯由河南新蔡迁来,遂为“下蔡”,秦置下蔡县。

寿县原为寿春城,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年)都城东徙后成为楚都“郢”,秦朝划江淮及以南地区置九江郡,并置寿春县为郡治,下蔡县属九江郡管辖。

清光绪年间的寿州城图

 

此后,在很长的历史时间、不同的朝代里,寿县长期为州、郡、府的治所,比如九江郡、淮南郡、寿阳郡、寿州、寿春府、安丰路等,下蔡县虽然也曾归属上述州、郡、府所管辖,但是在以淮河为界的朝代中,寿县和下蔡县也曾多次分属两个不同的国家或者州郡府所管。

元朝在寿县设安丰路,下蔡县隶属安丰路,明朝初,元朝安丰路改为寿春府,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寿春府改为寿州,所辖的寿春、安丰、下蔡3县均并入寿州,也就是说今天的寿县、凤台县在当时成为一体,也就是寿州。

清光绪年间的凤台县城图

 

凤台县被重新析置出来则到了清朝雍正年间,据清光绪《凤台县志》记载:

雍正十年,两江总督尹继善奏曰:寿州周围千里、民俗刁顽、命盗频闻、私铸赌博叠经,发觉知州一员难以肆应,请分设一县,添知县一员分疆而理,以城内东北隅并北门外之石马店、东门外之石头埠等处地方划分新县管辖,并设典史一员管理捕务,如此则要地有统理,剧邑有分任,而吏治易收实效矣。奉旨依,因以县北之凤凰山名县,曰凤台。

因为由三县合并成的寿州面积实在太大,州官无法兼顾,为加强管理,建议朝廷将寿州北部新设一县,新设县治与寿州同城而治,县名以城北凤凰山为名,称为“凤台县”。

上个世纪70年代左右的寿县城及附近卫星图

 

凤台县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正式分设,寿州与凤台县在城内外的管辖范围,在清光绪年间《寿州志》有着较为清晰的记载:

雍正十一年,分城内之东北隅并北门外之石马店、东门外之石头铺等处,设凤台县,所分地在淮南者属古寿春地十之二,在淮北者皆古下蔡地也。

城之西南二门属州,北门属县,东门与县分理,东街北自箭道巷起至东门止皆属县,北街东首贝家拐起至北门止皆属县。西首此城街口起至北门止皆属县。

在城外,北门外的石马店、东门外的石头铺,淮河以南古寿春县(指明洪二年之前设县情况,古下蔡县同)地的十分之二、淮河以北的古下蔡县地的全部,为凤台县管辖范围。

在城内,西门、南门由寿州管理,北门由凤台县管理,东门则由州、县共同管理。州城的东北隅6坊为凤台县治,其区域为:自宾阳门北侧西行入箭道巷,沿东侧向北经准提庵巷入西大寺巷,沿北侧向西入北大街,沿东侧向北越街入紫城街,沿北侧西行至街尾向北止于城垣。

上个世纪70年代左右卫星图上的凤台县城

 

这种州、县两个治所同城而治的情况持续时间长达132年,直到同治四年(1865年)凤台县治所才迁到原下蔡县城所在。

清《寿州志》记载:

同治二年寿城克复后,巡抚唐训方饬移县治于下蔡,嗣经巡抚乔松年会同总督曾国藩具奏,同治四年六月初一日奉上谕,军机大臣会同吏、兵等部议覆两江总督曾国藩等奏请凤台县与寿州同城殊为无益,着即将县治移于下蔡镇,俾沿淮要区得所控扼等因,钦此。

嗣是城以内仍属寿州,城外东门以北及北门外皆以城濠为界,以内属州以外属县。

同治二年的苗沛霖之乱被平息之后,安徽巡抚唐训方有意将凤台县治移到原下蔡县治,随后的安徽巡抚及两江总督上奏朝廷。四年,经同治皇帝批准,由军机大臣与吏部、兵部商议后,认为凤台县与寿州同城没有益处,将县治移到下蔡镇,和寿州一起控扼淮河沿岸。

清光绪寿州全图

 

凤台县治迁移后,城内东北隅的6坊全部属寿州,城外东门以北和北门外,以寿州的护城河为界,护城河内属寿州,护城河外为凤台县。这一点在清朝的寿州地图上可以清晰看到,寿州城紧邻州界,北门、东门外就是凤台县界。

 

清光绪年间寿州城与今天寿县县城位置对比

 

如果对照今天的地图,会发现寿县县城北部和东部距离县界虽然还比较近,但是却有了较大的空间,和清朝的地图迥然不同,那么这个变化发生于什么时候呢?

寿州于民国初“废府州存县”运动时变为了寿县。1949年2月寿县解放之后,皖西行政公署将凤台县所属的寿县城北各村划归寿县,置八公、北外二乡。1954年2月将寿县东北的二十店乡与隗店、北外乡的部分行政村划交淮南市,最终形成了今天寿县地图的格局。

由于两县地处淮河两岸,在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也就造成了两地在历史上的分分合合,产生了如此丰富多彩的地域变迁故事。

您了解的情况是这样吗,欢迎在本帖底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