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论坛首页 > 乡土乡情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
熙熙衢歌喧 遥遥儿梦聒——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时的寿县东大街
淮河水
  • -13 主题
  • 1 帖子
  • 32 积分
新手上路
楼主

熙熙衢歌喧 遥遥儿梦聒

——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时的寿县东大街


李 传 琪


1944年深秋,我们家由原来的北过驿巷,搬迁到了东大街福音堂东侧的邵百年家前院(现寿州宾馆处)居住。一年后,抗日战争胜利,父亲又在距此向西不远处的现“红星剧场”西墙外,买下了原属古董商人谢登云所营造的一所老宅院,并经部分改建后,迁徙与此,定居下来。“熙熙衢歌喧,遥遥儿梦聒”,直到1956年9月,我离开故乡,去往外地读书为止,算来在古城内的这条知名街衢上,曾先后生活了共十二年之久。为此,在自己的童年记忆中,许多关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这条老街上的旧闻轶事,就依然历历在目,让人直今难以忘怀。

〔一〕

寿县古城内的东大街,由城正中央的十字街口,向东直至宾阳门城楼下,虽仅不过只有一千余米,但这里向来亦是全城内最为繁华的区域,特别是由十字街口至原州署门前的一段,万商云集,店铺林立,仅百年以上的老字号,就达近十余家之多。

要例数这段街道两侧,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大型商号, 首当其冲的应从“久福烟厂”谈起。1945年日本投降后,由寿县城内的工商界名流陆和笙、金质甫、马秀峰……等合资,建起了当时在沿淮一带颇有影响的一家机制卷烟厂,因发起时共有股东九人,故取名为“久福烟厂”。刚开始时,工厂租用了东大街孙梦平家原属“倫昌公司”的一所临街房屋,使用手摇木轮为动力,生产品牌为“金罗汉”和“大艳丽”的两种香烟,很快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一年多后,工厂得以发展。随之重新购置了斜对面被称为“孙家老大门”内的一所厂房,开始机械化生产。新址座北朝南,工厂前门距十字街口向东约20余米处。其西邻是一家两间门面的金银手饰店,东邻既是抗战时期城内最大的“振兴合”百货商店。大门的顶部,装置有高达丈余的霓虹灯广告,五彩缤纷,引人瞩目。大院内有厂房三进,第一排,为面朝南的房屋五间,内设切丝机和卷烟机各两台,由右后侧的一台蒸汽机驱动。第二排是面朝南的两层楼房三间,作为“包烟车间”使用。第三排为面朝西的平房三间,为撕叶工人的工作场所,其一旁既为工厂后门,开于钟楼巷内,距东大街上的前门,近百米左右。整个厂区虽由老宅改建,但规模宏大,应为当时古城内屈指可数的轻工企业。解放前后,我外婆和大嫂均在烟厂做工,而厂区又距离我家不远,星期天或暑寒假清闲时,就经常会往厂院内浏览一番,为此,对那里的环境较为熟悉。

除此之外,回忆当年分布于此段街域内的其他知名商号,大致尚有“久康”、“同庆” 、“柏宏兴”、“陈元和”等,共七、八家分别经营绸缎、棉布、服装、鞋帽和各类京沪百货的大中型商店。并有字号为“杨万顺”、“豫泰恒”、“天成”等三五家经营糕点、糖果、茶叶、纸品及各类土特产的杂货商店。字号为“泰生”、“利生”两家经营小五金和建筑装修器材的商店。字号为“天顺”、“顾谦泰”、“朱海洲”、“朱陆一 ”等四家经营酱菜和各类调味品的大中型商号……。其中,如“久康绸缎庄 ”、“杨万顺食品店”、“豫泰恒杂货店”、“天顺酱园” ……等,均为“百年老字号”,在古城工商界享有过极高盛誉。

与此同时,在当年的这段老街上,还分别开设有,如潘辛白先生所经营的“森昌书店”,吴镜寰先生所经营的“生生文化用品商店”,王氏家族几代人所传承下来的“王长盛笔店”,邵西园先生所经营的“铅石印刷所”。并有以姚摩霄先生所开设的“六朝印社”等各类刻字社共五家。1953年,又由戴祝久先生在此开设了一家“联成照相材料行”,后又在该楼房下新开设了一座“工艺照相馆”。1952年秋,“红星剧场”建成后,又吸引了不少文艺社团,来此进行营业性演出……。可见,如此众多的社会文化界人士,和民间艺术团体,自行汇集与此,从事经商和演艺活动。不但对当时当地的教育发展,文化繁荣,起到了应有的促进作用,而且也使整个古城的文化氛围,艺术品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此外,在当时的南过驿巷口两侧,还开设有字号分别为“万年春”和“同春永”的大型中药商店两家,由此向东,依次还尚有“惠泽诊所”一处(由后来曾出任县人民医院院长的戴惠泽医师经营),杨敏善先生所开设的“祖传膏药舖”一家,王巳酉先生所开设的“整骨诊所”一家。均名声在外,亦成为当时古城内平常百姓,寻医问药时的最常去处。

再作观察,又将发现在此街道两边,还同时分布有大小餐馆和各类社会服务性的商铺十数家。其中,除开设在十字街口东南隅的一所“清真铁家饭店”颇具规模外.,集中分布于“红星剧场”附近的餐饮酒水店,还尚有“王老四”家的早点舖,“二老茂”家的手擀面店,“魏多荣”家的小酒馆,“老丁”家馄饨店,“李福山”家的烟酒炒货店……等,琳琅满目,各具特色,构成了古城小吃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另外,1956年全民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前,家父李振之,也曾在此(原东大街168号)经营过一家“同昌车辆行”(后改称为“振记车行”),从事自行车,汽油灯等交通、照明用具的销售、出租和维修业务。同时还尚有田春霖,王俊仁,任敦隆等知名专业工匠,于附近开设有钟表店三家。陶维胜,郭金标两位师傅,也在此开设有理发厅两家,一位万姓的残疾人和一双李氏兄弟,还在此开设有成衣缝纫店各一家……。综上所述,即可看出,上世纪中叶的古城东大街上,服务于消费者衣、食、住、行各等个方面的经营场所,十分齐全,致使这段老街,一直成为了县城市民和外来宾客,逛街购物,消闲旅游的最佳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