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安徽省中部的寿县是座历史名城,它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亦是战国时楚国的最后国都。著名的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就发生在该地。一百六十年前的1862年5月,叱咤风云的太平天国杰出的军事领袖、英王陈玉成就是在这里被反复无常的小人苗沛霖诱擒的。用陈玉成的话讲,“他这一去,天国江山算是去了一半了!”
很多读者会觉得陈玉成这话说的有的过大了,但就在陈玉成牺牲两年后,曾经纵横十八省,揽得清王朝统治摇摇欲坠的太平天国运动宣告失败。它的标志就是与清王朝首都北京整整对峙十一年的太平天国都城南京的陷落。
陈玉成十四从军,十八当大敌,二十三岁封王,二十六岁英勇就义。在其短暂的军事生涯中,陈玉成曾“九下江南,三洗湖北”,其兵锋所向,鲜有敌者。连名重一时血洗九江湘军悍将李续宾都是死在他的马前,另一个湘军悍将安徽巡抚李孟群是他擒获的。白云山败胜保踏平其二十五营如履平地。至今湖北、安徽一带尚流传着“三十检点回马枪”的故事。凡此种种,令湘军统帅对他是恨之入骨又无可奈何,称他是“自汉唐以来,未有如此贼之悍者!”由赵尔巽编纂的《清史稿》亦称陈玉成为“玉成凶狠亚杨秀清,而战略尤过之。”来自敌方的赞叹足见陈玉成当时的威风。
然而这么一位杰出的军事人才毕竟年轻,安庆一战,由于他的短视,只是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顽固的与已经完全拥有近代化先进武器装备的湘军决一死战,其结果不但安庆城没有保住,而且还将军中精锐中的精锐靖东主将刘玱琳所部数千人悉数葬送在安庆城下。这点连曾国藩都没有想到,因为他这么年与太平军作战,一下子聚歼了这么多广西籍太平军老战士尚属首次。
安庆失守后,陈玉成率残部退往庐州(今合肥)。因为安庆的陷落湘军就连顺江直下天京,恼羞成怒的天王洪秀全不检查自身的原因,反而降罪于忠心耿耿的干王洪仁玕和英王陈玉成,同时把他们俩革爵问罪。
洪仁玕老成持重对革爵没有大的反应,但一向顺风顺水、年轻气盛的陈玉成对此反应强烈,竟然由此萌生了“坐困庐州,愚忠于国”的消极想法。
气消了的洪秀全环顾四周毕竟没有陈玉成这样的军事人才,所以他思来想去还是恢复了陈玉成的英王爵位,并命他回京述职。
陈玉成无颜回京面见大家,但他为了恢复英殿昔日的荣光,因此他决定派陈得才、赖文光等人远征河南、陕西徐图发展。在陈、赖率军出发前,陈玉成向天王保奏陈得才为扶王、赖文光为遵王。
陈、赖两人率部远征后,英王陈玉成在庐州的人马除了小左队这支数千骑兵精锐以外,其他人马都不堪为战,这时湘军的多隆阿部又在紧攻庐州。
正在陈玉成捉摸着如何突破当前的困局时,远离庐州二百里处的太平天国奏王苗沛霖使人来传信,信中对陈玉成极尽恭维,称他可以帮英王组建四旗人马,四旗共百万余人,然后以这些人马,再加上盖世英雄英王的指挥,夺取汴京开封那是易于反掌。
陈玉成见信大喜,立即召集英殿谋士共议此事,还称苗雨三真豪杰也!英殿谋士多数人认为苗沛霖是个三叛清朝两投太平天国的反复无常的小人,这样人的人怎么可轻信呢?但陈玉成却上来了拗劲,他直接否绝了众谋士的建议,说什么“本总裁自用兵以来,战必胜,攻必取,如今所言,大拂我意!”
为了稳妥起见,陈玉成特命“心腹”琳天安余安定带七百人与送信人先行赶赴寿州。
余安定走后不久,陈玉成率部突破了多隆阿的营地,在牺牲千人以后率三千精锐骑兵赶往寿州。
到寿州城门时,只见苗沛霖之侄与余安定拜伏于城门左。见到余安定陈玉成彻底放心,于是他命大队人马在寿州城外住扎,他自己只带二十几位从官昂然进入寿州城。
陈玉成等人在寿州两天,苗景开只是好吃好喝的侍候着英王一行。但陈玉成不知道余安定已经被苗沛霖收买,而苗沛霖此时正在胜保处讨价还价的商讨出卖陈玉成的价钱。
第三天中午,正在陈玉成等人吃饭时,只见苗景开着清朝衣冠带领一群执洋枪的部下闯了进来。
苗景开进来就开门见面山,说他叔叔已经归顺清朝皇帝,他叔叔希望陈玉成识时务者是俊杰和他一起投奔清朝。
陈玉成的从官还想反抗,陈玉成一挥手说不必了。然后他指着苗景开的鼻子厉声言道:“尔叔真是无赖小人!墙头一颗草,风吹两面倒;龙胜帮龙,虎胜帮虎,将来连一个贼名都不着!今日我死,苗贼他日必亡!”
1862年6月4日,一代英杰、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在喊出“大丈夫死则死耳,何饶舌也!”这句掷地有声之壮语后,在河南延津西校场英勇就义,牺牲时他年仅二十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