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 堤 的 畅 想
淮河大堤静静地伴随着千里淮河绵延东去。淮河岸边的千年古镇正阳关是我的故乡。因而对正阳关这一段的淮堤情有独钟,常常引起我无尽的遐想!
淮堤是洪水的屏障,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儿时的淮堤是我们的游乐场所,满载着童年的记忆。那时的堤上满坡生长着绿油油的野草,我们叫它巴根草。草地上零星,散落地开着一些野花,有呼喇苗花,小喇叭花,蒲公英花,野菊花……。长长的淮堤像似铺就一块绿茵茵的绒地毯,煞是好看。放学后或假期里,小伙伴们会三三两两来到堤坝上嬉戏玩耍。捉蝴蝶,逮蚂蚱。用狗尾巴草编成小毛狗,采摘各种野花拧成花帽圈。或在草地上翻滚打闹,或是从坝顶顺草下滑到坝底。花草馨香沁人心脾,欢歌笑语乐在心田。春天,坐在坝上一边放着风筝(正阳关人叫做放八哥),一边观赏着河中行驶的帆船。恬静,悠闲,那种身体的安逸,心灵的小憩。不失为一种享受。记得最常见的风筝是用两根横一根竖的竹篾扎成的八哥,下面还拖着长长的尾巴。有时也能见到 飞舞的“蝴蝶,老鹰,带子上朝”等花样的风筝。千姿百态的风筝在晴空里飘舞翱翔,童心伴随“鹰飞,蝶舞”让心旌荡漾。真是放飞着欢乐,放飞着梦想。秋天,站在堤坝顶,望着蓝天白云下静静流淌的淮水,瞅着扬帆破浪的木船,听着激昂的船工号子,嗅着夹杂着草香,土味,水腥的空气,真是心旷神怡,痴痴如醉。秋末冬初,淮河汛期过后,巴根草枯黄的季节,堤坝上又是一幅景象。家家户户带着铲刀,草耙去铲草搂柴。年龄不大的我们也会去打工帮忙。铲起草皮,翻开晒干,耙搂成堆,搬运回家,作为炊用之材。虽忙的不亦乐乎,却也兴奋舒畅。当年,淮堤上的巴根草真是解决了不少古镇贫民家庭的燃料之急!淮堤给了我童年的欢乐,体会到生活的艰辛,也陶冶了不畏困苦,拼搏争先的情操。一帧帧画面,一幕幕影像,至今在脑海里不能磨灭,时常闪现。
淮南古镇正阳关兴于淮水,也衰于淮水。“七十二水归正阳”得天独厚的水运条件造就成舟楫通达,经贸繁荣的商贾重镇。兴盛时期正阳关常住人口已达七万之众。
解放初期定为“正阳关市”,是当时安徽省为数不多的七市之一。岂料1950年,1954年,1956年淮河的三次洪水冲走了正阳关的繁华。特别是1954年的特大水患荡涤了正阳关的古迹,房屋。古镇人多数离乡背井,外地谋生。至使古镇一蹶不振。在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下,古镇人投入到“治淮”运动中。修筑河堤,保卫家园。省市的淮河修防机构均设在正阳关,可见正阳关在“治淮”工程中的重要位置。淮堤就是从那时起一层层垒筑而起。
下放知青年代,有幸参与了几次“打坝子,修河堤”的活动。目睹了治淮大军艰苦奋斗的昂扬激情,感受到了人民群众战天斗地的壮志雄心。初冬岁末的农闲是大修河堤的季节。好几万修河堤的民工集聚于正阳关河堤附近。简陋的工棚,招展的红旗,万众的劳作,使得寂静的淮河岸边一下热闹起来。不能忘记那艰难困苦的岁月!每天东方刚放鱼肚白,开工的哨子就吹的瞿瞿作响。揉揉惺忪的睡眼,握上带霜的车把,开始了一天的劳作。人们肩挑车推把一筐筐黄土运往坝上,加宽加高堤坝。虽然劳累,但激情高涨。工地上人头攒动,欢歌笑语,坝上坝下,人来车往,好不热闹!记忆尤深的是在堤坝上打夯。
一爿石磨系上绳子由八个男人拉扯着,在号子的引领下,高高的抬起石磨,重重的放下,夯实松土。那打夯的号子一人领唱,多人附和,唱的多是乡音乡情,随口拈来,即兴而出,抑扬顿挫,煞是好听。工地上,抬土的哼哼声,车轮的吱吱声,打夯的号子声,拖拉机辗轧的吐吐声,伴着广播大喇叭的歌声,真的让人感受到热火朝天,与天奋斗的豪迈气魄。一锹锹,一筐筐黄土倾倒在堤坝上显得是那么的微不足道,那么的星星点点。可就是那么的星星点点筑起了几十米高,宽宽厚厚的结实的淮堤。站在新筑的高高的河堤上,望着坝下远处那忙忙碌碌的民工,油然而生的感慨就是加深了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创造人间奇迹”的理解。感叹着人民的伟大!而我也成为了“伟大”中的一员,为雄伟的淮堤洒下我的一份汗水,注入了一片深情!
淮堤在治淮大军历经年久的苦干拼搏中变得巍峨挺拔。以他雄伟的身姿抵挡着一次次洪水的侵袭,护卫着堤内千家万户,芸芸众生。古镇的人们视淮堤为守护神,对坝堤关爱有加。堤外用青石护坡,用以抵挡洪水的冲刷。堤内满坡种植巴根草,防止水土流失。每逢淮河汛期来临,淮河大堤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彼时,全国亿万人民每天关心着正阳关水文站发布的水情数据,正阳关的汛情变化,堤坝的安危,甚至让国家总理为之揪心!几乎每天,人们都要登上大堤关心洪水的涨落,量一量河面距离堤基还有多远,测一测水面距离坝顶还有多高。祈求“水涨堤高”。
那种企盼,那种希冀是多么的虔诚,可又显得多么无奈。人们把生命财产的安危系于这道拦洪的堤坝。正阳关成了淮河防汛的要地。忘不了1968年的那场洪水。浩瀚无边的大水直逼古镇。水面距离坝顶只有一米多,人们丢下一切工作,投入防汛抗洪。守卫淮堤成为唯一的中心。组队排班日夜巡查,严防堤坝渗漏管涌。堤坝的险情等同于战斗中的敌情。研究方案,制定措施,科学防治,细致不苟。对于堤坝管涌的处理让我对抢险民工的智慧和经验由衷的佩服。他们不是对渗漏硬堵,而是采取疏导的办法。用柳条编成硕大的柳圈罩在渗漏处,倒入石子压住,细水流出,坝土保持,涌洞不扩大。从而化险为夷,保证了堤坝的安全。
不能忘记1991年淮河的洪水。外洪内涝致使古镇成为一座孤岛,唯一通往外界的通道就剩淮堤!好多人在堤上搭起了庵棚暂住栖身。
解放军也派来了部队协助地方抗洪抢险。军民合力,严防死守。“人在堤在” “誓与大堤共存亡”的豪迈口号,安抚了多少洪泛区老百姓的忧忧之心,激起了多少淮河儿女的感恩之情。为使淮堤提高抗洪能力,千万民工夜以继日的用草袋装土在坝顶垒起一道新的拦洪小堤,老百姓称其为“土骨牛”。兑现了“水涨堤高”的豪迈诺言!怎能忘记在那狂风骤起,巨浪拍打着淮堤,浪头翻上坝顶的危急时刻,部队战士和抢险民工列队于十里长堤,铺上草袋,匍匐于堤上,用自己的身躯挡浪护堤,确保淮堤安然无恙。
这两次洪水虽来势凶猛,但都由于巍峨淮堤的阻挡,将洪峰阻于堤外,护卫了堤内几十万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淮堤,显现了他的不可磨灭的伟大作用。时光荏苒,几十年过去了,而今的淮河大堤更加雄伟坚固,防洪措施更加科学合理。百年一遇的洪水也不会造成重大的灾难。
但忘不了,那千万吃苦耐劳的纯朴民工冒大雨,踩泥泞,装草袋,运黄土加高堤坝;忘不了,那年轻的解放军战士不怕劳累,不惧危险以疲惫的身躯跳进洪水里挡浪护堤;忘不了,多少基层干部废寝忘食,不畏辛劳巡查在淮堤上,查险排难,为群众解忧解困;当时就是这些可敬的人以他们的血肉之躯组成又一道坚固的防洪大堤,给大众以平安,无忧!这一道特殊的“大堤”彰显着他的伟大和永恒。那种朴实苦干,拼搏无畏的精神永远激励着人们砥砺前行。古镇人会在心中永远铭记。
淮河大堤蜿蜒东去,他护卫着淮河儿女的安危,记录了淮河之滨抗洪的历史,满载着数不清的动人故事,愿他永远得以传承,传承!
高怀和
二0二0年五月六日于古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