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寿县小甸集特别支部,成立于1923年冬,是安徽省最早建立的农村党支部。从此,寿县有了革命的中心和领导力量。
五四运动以后,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马列主义在寿县得到传播,在芜湖、安庆读书的薛卓汉、曹渊、王培吾、徐梦秋、曹广化、方运炽等数十名学生受到五四运动和进步教师的影响,特别是听了恽代英的“反对帝国主义”、“废除二十一条”、“青年运动的道路”等演讲,受到很大的鼓舞和启发。他们组织了“爱社”,进行革命宣传活动,并同家乡的进步青年知识分子联系,寄回马列主义的书籍《唯物史观》、《社会进化史》和进步刊物《新青年》、《向导》等,给他们阅读。薛卓汉、曹渊、曹广化等人还利用寒暑假返回家乡,以串亲访友的形式,宣传马列主义和反帝反封建的道理。他们在芜湖、安庆等地求学毕业后,有的回到家乡,在学校以小学教员身份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另一部分学生,如薛卓汉、方运炽、曹蕴真、徐梦秋等人转入国共两党创办的上海大学读书。在上海大学,他们直接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上海大学党组织的培养和教育,不久先后加入党组织,这些学生从各方面影响了家乡的进步青年,因而寿县的革命气息愈益浓厚。
1923年初,从上海回寿县的李坦在自己的家里创办了“改良私塾”,招收二三十名青年学生,不读“子曰诗云”,开设数学、国文、英文、历史、地理,传授科学知识,宣传“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等革命道理。全县形成了以知识界和教育界为主的学习和传播马列主义的中心。
寿县建党是从建团开始的,而建团又是从旅外青年学生中开始。
寿县籍高语罕1907年从日本留学回国,先后在安庆、芜湖等地从事革命活动,成为安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于1920年在北京加入共产主义小组,是陈独秀在南京、安庆、芜湖等地先进青年发起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的“最先响应的人”;也是陈独秀“筹划在各地组织共产党小组”的安庆联系人,先后介绍、发展了许多青年加入党团组织。五四运动后,寿县籍青年王坦甫、曹蕴真、徐梦周、薛卓汉、徐梦秋、薛卓俊、朱松年、毕仲翰、石德镐、沈革新、孙第新、常林士、张庆喜、薛骞、陶久仿、沈永滨、薛卓江等走出家乡,在上海、安庆、芜湖求学和工作期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先后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
寿县籍高语罕1907年从日本留学回国,先后在安庆、芜湖等地从事革命活动,成为安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于1920年在北京加入共产主义小组,是陈独秀在南京、安庆、芜湖等地先进青年发起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的“最先响应的人”;也是陈独秀“筹划在各地组织共产党小组”的安庆联系人,先后介绍、发展了许多青年加入党团组织。五四运动后,寿县籍青年王坦甫、曹蕴真、徐梦周、薛卓汉、徐梦秋、薛卓俊、朱松年、毕仲翰、石德镐、沈革新、孙第新、常林士、张庆喜、薛骞、陶久仿、沈永滨、薛卓江等走出家乡,在上海、安庆、芜湖求学和工作期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先后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2年春,在寿县小甸集小学任教的曹蕴真,决定以在外地入团的学生为骨干,在小甸集成立了S.Y(英语“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缩写)特支,书记曹蕴真,隶属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领导。寿县的薛卓俊、徐梦秋、李竹声先后到安庆帮助建立共青团安庆支部,并先后任书记。
寿县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的成立,为建立寿县地方党的组织准备了条件。1920年秋,高语罕赴京经李大钊、张申府介绍,加入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并参加了北京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他还是中国共产党上海筹备组的成员(后曾在中央直属的上海的党组织工作过)。据有关史料,毕仲翰于1922年由社会主义青年团转为共产党员;1922年春,曹蕴真在上海经施存统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徐梦周于1922年入党,不久回家乡从事革命活动;鲁平阶1922年在上海经施存统、张秋人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5月9日,寿县县委给中央的报告称:“寿县在民国十一年就有二三同志的组织,当时是党的婴儿的时候”。1923年11月22日,在上海大学读书的薛卓汉、徐梦秋和六安的王逸常,被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批准为中共候补党员。同年,胡允恭等也在上海大学入党。不久,陶淮、方曙霞、徐德据、朱松年等在上海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五四运动开始,他们经历了历次爱国学生运动的锻炼,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加入中国共产党,誓做无产阶级先进分子,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民族的独立,奋斗终身。知识分子入党后,又以新的姿态深入社会,做广泛的宣传发动工作,在工人、农民、学生中发展党员,在工厂、农民、学校中建立中共组织。
1923年冬,曹蕴真、薛卓汉、徐梦秋等根据上海大学党组织的指示,接受了在寿县发展党组织的任务,从上海返回寿县家乡。他们首先把进步的教师、学生和农民组织起来,利用学生会、农会等组织借各种节假日,做宣传发动工作,集会讲演革命道理,指出劳动大众受苦受难的根源和奋斗的方向,要大家树立起自主、进步、科学的精神。是年冬,先后介绍了上海大学学生方运炽、小甸集小学校长曹练白和在宣城省立第四师范读书的陈允常等人入党。随着党员人数的增多,革命队伍的壮大,在寿县地区建立党组织的条件已经成熟。1923年冬于小甸集小学召开了全体党员会议,在煤油灯下,在绣有镰刀、斧头的旗帜下举起拳头宣誓:时刻准备着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庄严宣布安徽农村第一个党的组织—中共寿县小甸集特别支部成立,特支书记曹蕴真。特支直属党中央领导,并设有 “交通”,负责上下来往的通讯。
特支成立后,先以瓦埠、李山庙小学、小甸集为阵地,党员多以教书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曹蕴真、徐梦秋在瓦埠小学教书;薛卓汉、方运炽在小甸小学任教。党中央不断地给特支指示,还经常邮寄《新青年》、《中国青年》等革命刊物和马列书籍。党中央的指示有时利用夹层纸的旧小说书翻过来写好后再翻回重新装订,有的用米汤书写,都由“交通”传递。当时党中央指示的主要任务是:对内发展党员,对外建立农会、妇会、商会等群众组织,领导群众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特支成立后,先以瓦埠、李山庙小学、小甸集为阵地,党员多以教书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曹蕴真、徐梦秋在瓦埠小学教书;薛卓汉、方运炽在小甸小学任教。党中央不断地给特支指示,还经常邮寄《新青年》、《中国青年》等革命刊物和马列书籍。党中央的指示有时利用夹层纸的旧小说书翻过来写好后再翻回重新装订,有的用米汤书写,都由“交通”传递。当时党中央指示的主要任务是:对内发展党员,对外建立农会、妇会、商会等群众组织,领导群众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继续发展党团员,建立党团组织。1924年-1926年,通过小甸特支同志的努力,在全县范围内,先后建立了中共淮上中学补习社支部、中共瓦埠小学支部、城关支部、窑口集特支部、堰口集支部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寿县支部,共青团寿县地方执行委员会等,党员人数达80余人。在全省早期党员总人数中,寿县籍党员约占一半。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共小甸集特支的建立,为寿县党组织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随着组织的发展,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相继建立了县委。在党的领导下,1931年举行了著名的瓦埠暴动,诞生了一支工农红军。这支队伍由游击小组发展到游击师,转战于合肥、舒城、巢县、无为、庐江等地。党组织带领寿县人民进行英勇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争取民族的完全独立和人民的彻底解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共小甸集特支的建立,为寿县党组织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随着组织的发展,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相继建立了县委。在党的领导下,1931年举行了著名的瓦埠暴动,诞生了一支工农红军。这支队伍由游击小组发展到游击师,转战于合肥、舒城、巢县、无为、庐江等地。党组织带领寿县人民进行英勇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争取民族的完全独立和人民的彻底解放。